| 弘誓雙月刊 |

第三屆研討會採訪報導

 一次別具意義的祝壽獻禮

 

一、祝壽研討會盛大召開,圓滿落幕

法程/綜合報導

       「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已於四月二十、二十一日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盛大舉行,並於二十一日下午閉幕式中劃上了圓滿的記號。兩天下來,參加人數超過了七百人,來賓報到時,一人收到一個精美設計的厚紙袋,內裝三本軟皮精裝新書(李烈堂居士贈送的《印順導師傳》、曾國鐘與黃麗明居士贈送的《千載沉吟》與《世紀新聲》)、研討會論文集與剛剛出爐的第五十六期《弘誓雙月刊》,現場一片喜氣洋洋。


91.4.21 閉幕典禮中介紹工作團隊。


       大會開始時,全體大眾向台前巨大看板的印順導師法相行三問訊禮,恭祝導師為法住世,無量光壽。而星雲大師於前兩日還因病住院,二十日卻抱病翩然來到現場,在開幕典禮中致詞,並作了四十分鐘精彩的專題演講。與會大眾不禁起立歡迎,對他報以最熱情的掌聲。星雲大師的演講詞,已於四月二十日當天摘要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題為〈佛門更應男女平權,兩性平等〉,全文則於二十一日刊載於人間福報。

       本次祝壽研討會,由於延續去年萬方矚目的「廢除八敬法」運動,專題演講與其中的八篇論文均與「佛門兩性平權」議題有關,相當具有社會意義,所以倍受媒體的矚目。除了自由時報連續兩日刊載星雲大師與昭慧法師的文章之外,中時、聯合、台灣日報都有大篇幅的報導。

       一般的觀感是:本次研討會的論文水準極高,進行過程中的交流與論辯也相當精彩而緊湊。應讀者之邀,法界出版社將於近期製作研討會全程錄影的VCD。而現場對話的紀錄與現場來賓的採訪錄,也將由新聞組同學於近期整理出來,上網以饗讀者。

       各方的助緣相當殊勝,而諸位無私護法的現代禪朋友們,為了此一活動,已在現代禪主網站與「中國佛教論壇」上多次刊載本次研討會的消息與相關文章,並於研討會結束後,在小魚、李茂成、董雲霞諸居士及美編小組的指導下,由現代禪網站先代理本學院,刊登電子版《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研討會論文集》(繁體版與簡體版兼而有之),廣與兩岸佛學界暨十方佛友結緣。一天之內竟可完成全部電子版論文集的相關編輯、排版、美編工作,其效率之神速,令人驚歎無已!可以想見現代禪朋友們在此事上,花費了多麼浩大的心血!對導師的崇敬,與對十方佛友「法供養」的心情,又是何等的熱切!

       本次發表文章,分別有佛光山星雲大師、昭慧法師、傳道法師、性廣法師、傳法法師、德檍法師;以及楊惠南、藍吉富、江燦騰、龔雋、林朝成、賴賢宗、李玉珍、丁敏、德吉卓瑪……等十九位教界、學者人士的智慧結晶。相關資訊,歡迎佛友直接點入「佛教弘誓學院」與「現代禪」主網站,細細研讀。



二、印順導師對研討會成果非常欣慰

慈暉/報導

       四月二十三日,趕在導師壽誕(農曆三月十二日)前一天,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特別驅車至華雨精舍,向導師報告研討會的重要時況與台上台下意見交流的精彩片段。法師特別提及:

        一、星雲大師於開幕致詞時,對導師尊為「國寶」,並給予高度推崇。

        二、現代禪掌門人李元松老師與本次研討會總策畫江燦騰教授,面對紛至沓來對導師的嚴厲批判,忍不住發出正義之聲的俠情,以及兩位先進(包括現代禪諸位同道)對本次研討會所做的種種重大協助。

        三、藍吉富教授對「印順時代」與「後印順時代」作一明確定義:在印順時代,導師自己詮釋自己的著作,自己回應諸方之質疑與挑戰;後印順時代,導師已經封筆,此時無論是詮釋其思想,還是面對各方的質疑與挑戰,主導權就轉移到後繼者(如昭慧法師)的身上。他並幽默區隔二者的分野:前一時代反對導師思想者屬於「竊竊私語」型,後一時代的反對者則公開現身,大聲批判。他並對《成佛之道》在諸導師著作中無可取代的價值,特別提出說明,因為那是導師思想體系性的陳述。

       印順導師神采奕奕,仔細聆聽法師的報告,並不時露出欣慰的微笑。他並架起老花眼鏡,仔細閱讀兩本祝壽文集、研討會論文集以及本期以「仁者嵩壽」為主題的《弘誓雙月刊》。



三、現場採訪報導


採訪整理/董怡均、陳盈蒨、鄧宗文、呂姝貞

       由於本次研討會意義殊勝,我們特別採訪部分來賓,並將內容整理刊登,以分享大眾。因採訪成員大部分是第一次充當小記者,於經驗、實務、時間掌握等各方面,皆有所不足,而錯失許多寶貴機會,也造成了遺珠之憾。在此,我們不但要感謝受訪來賓於會議期間撥空接受採訪,呈現多元面向的觀點,共同激盪出豐富的思考空間。同時,也期待被我們錯過的與會來賓,能不吝主動與我們分享您寶貴及誠摯的心聲。

       為顧及環保、節約資源,及受訪者談話內容之連貫性,本文將採訪參考主題臚列如下:

        一、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動機

        二、對舉辦本次研討會的看法

(一)專題演講:星雲大師主講: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二)發表論文之二大主題:
         1.告別傳統:迎接佛教兩性平權的新世紀
         2.無諍之辯:關於當代後印順學的開展與反思

(三)座談會主題:開展人間佛教的新人文實踐

        三、對「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持續辦理的期望

        四、其他心得及建議

        另為方便讀者閱讀,採訪內容依法師、居士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內容如下:

如念法師(桃園縣大園菩因禪寺住持)

       除了我跟昭慧法師有幾面之緣之外,最主要的是:學術界的這種演講討論,我沒有參加過,尤其是:我很關心當代的佛教,所以我想聽聽學術界的回應。其次,我跟著菩因禪寺的三十位義工一塊兒來,也希望能給他們一點信心。
       關於「兩性平等」的議題,讓我很振奮!對於這個問題今天討論得非常精彩,當今的佛教界,可以說是由比丘尼所支撐起來的,像桃園縣佛教會的理事選舉,二十幾位中,我是第一高票。我們比丘尼在做事時,是做的多,講的少。所以,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比丘尼沒有在做事。但是很明顯的,佛教的住持正法、弘揚佛法,比丘尼的表現都不比比丘遜色,像昭慧法師本身就是一個例子。每次開會,我都非常肯定她的講法,今天的研討會,我是滿有共鳴的。
       我覺得明年或往後再舉辦類似的研討會,可以多辦幾天,說不定我們的義工參與會更多。由於考慮義工們的時間,所以這次只參加一天,說不定他們有興趣以後,會說:多幾天都可以參加,因為他們以前沒有參加過這類的活動,或許他們原先想像:一般的開會都很沉悶,沒有意義,但是我剛剛問過他們,他們都說:很好,很好,覺得很新鮮!


見驤法師

       因為去年來參加過,今年就想:可以再來看一看。而且這次是由江教授籌畫,他邀請更多的學者,從不同的領域來探討佛教與現代的一些問題,感覺整個研討會的學術意味更加濃厚了。大家把佛學放到學術的範疇討論,我也得以觀摩學術研討會的形式。至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課題,就是「佛教如何面對現代的挑戰」,許多學者的深入探討,很值得觀摩學習。

滿欣法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學生)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動機有三點:(一)主題與自己所要進行的論文相關;(二)想學習關於「人間佛教」議題多元化的詮釋與討論,及主辦單位的行政效能;(三)想來聆聽星雲大師的主題演講。
       聽了星雲大師的演講,內心非常佩服大師「兩性平權」的平等思想,以及他的「勇於發聲」,並且對他栽培與教育尼眾之用心不遺餘力,深為感,期待以後主辦單位能繼續辦理有關「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的學術研討會。
       其他心得如下:(一)討論的主題,能與時俱進,頗為用心於佛教與當代思潮之結合;(二)可否於研討會圓滿後,將發表人修改後的論文予以集冊出版?(三)對整個會議設備及進行方式感到莊嚴有序;(四)辛苦了,謝謝大家的熱誠接待。
       建議如下:(一)按鈴聲,不妨改成音樂聲;(二)事前準備工作不夠,如麥克風測試;(三)第一天的論文發表會頗為圓滿,唯覺丁教授所發表的那篇論文有待商榷!謝謝!

德和法師(華嚴蓮社)

       在蓮社得知弘誓學院為印順導師再度舉辦祝壽的學術研討會,心中倍感歡喜。而參與這樣的盛會,一來為表達對導師的敬意;二來想對人間佛教的議題與現今佛學的研究概況有所瞭解。最後,感謝主辦單位辛苦的籌畫安排,將研討會辦得相當圓滿。還有小小的建議:用點心和用齋的地方,在空間與座位上,好像缺少了一點。

史芬妮小姐(Ms. Stefania Travagnin)(義大利威尼斯大學東亞學碩士Ca’ Foscari University of Venice(Italy) M.A. East Asian Studies)

       因為我研究印順導師的思想兩年,目前也正以英文撰寫關於「人間淨土思想」的書籍(約需一兩年後,將由義大利的出版社出版)。
       另外,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台灣比丘尼的現象,所以對佛門兩性平權與比丘尼僧團的議題,非常有興趣。此次經由一位教授介紹,第一次報名參加。

呂麗華老師(法光佛研所)

       我覺得星雲大師所講的內容,真的有扣住人間佛教的意涵,不愧是位大師。
       在比較兩性議題時,大師提到:男性的嫉妒心,其實是比女性強烈的。聽到大師所舉的生活實例,突然讓人恍然大悟:女性真的是傳統思想的受害者,透過大師的口,點出了「男性的嫉妒心比女性更強」的真實情狀,更令人景仰大師的肯說、敢說!然而女性也要自強,女性不要作個扶不起的阿斗,自己要培養一定的能力,對社會的貢獻才會提昇,最主要的不是爭權位,而是對人間付出貢獻,那才是人間菩薩道的主要精神。所以,爭權爭名,不如爭我們能利益多少眾生,爭我們能讓多少人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的無諍之辯。
       對於護持研討會的護法們,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大菩薩,因為不管是財力的佈施或勞力的佈施,其實也都包含了法施。


余威德先生(慈濟大學宗教所學生)

       雖然我對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尚未有深入的研究,但從我接受的資訊來看,他認為印度後期大乘思想,已經接受了很多天神信仰,偏離了「由人成佛」的理念,因此,主張回歸到人的本身是很重要的。至於對這樣活動的看法或期待?個人認為:這類的研討會可以導正天乘佛教所出現的流弊,並提醒佛弟子重視佛教人間性的實踐義。

林添進先生(中研院資訊所)

       成佛就是要修行菩薩道,而眾生的根器本來就不一。有些人可以邊學邊度化眾生,有些人則需要先修學到一定的程度,才有信心化度群生。這其中根本沒有衝突,端看行者的發心而已。

林韻婷小姐(輔仁大學中文系畢)

       促使我報名此次盛會的最大動力,乃是印順導師的景行與風範,在恭讀導師的幾部大作後,深覺通體舒泰,卻又時有疑難,因此,在誤以為印順導師要主講「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後,便立刻報名參加。
       參與此次研討會,除了要讚歎佛教界能出現這麼深具學術性的論壇之外,研討會期間更是高潮迭起,使人在舒適的座椅上,都不忍心打瞌睡。其次,這是第一次認識昭慧法師、性廣法師,以及江燦騰教授等,真是讓我對法師、學者「深入世事」,有了一番全新的認識與了解。
       雖然會議中,偶而會有激烈的論辯,並呈現不同的看法,但這也正豐富了此次研討會的意義與內涵。再者,真的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能恭逢盛會,除了思想上的擴展之外,對從前既有的刻板印象(例如:出家眾為何要參與政治、社運等?)有了修正的機會。在此,謝謝主辦單位、與會法師和學者居士們。

侯坤宏教授(國史館協修)

       我覺得若要確定明年的會議主題,應先回顧這三屆,讓會議有延續性。我比較關切這個問題,因為這對於以後我們要討論的內容,算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
       就今天發表的主題而言,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今天談比較多女性的問題。這讓我有一個感覺:女性會比較關切這個問題。我會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想像中那樣嚴重。但這可能是因為男女角色不同的關係。剛剛施寄青女士也特別提到:就是因為有「角色」差異的問題,關注的程度也就會有所不同。
       至於星雲大師的演說,我覺得他講得很平實,很好,至少他照顧到整個兩性平權的角度,而且他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這樣帶領大部分是比丘尼的寺院了。其實這是整個台灣的特殊現象:女性比較多,比丘尼的角色比較突出。我倒是覺得:比丘或是男性,應該要加油!
       至於會場中參與的比丘比較少,是不是與今年的主題有關係?如果每年都強調這個主題,是不是比丘來的就會比較少?這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常純居士(法鼓山僧伽大學學生)

       學校接到邀請函,聖嚴法師指示教務長:「全體同學都可以參加。」因為師父希望我們多聽聞佛法,所以我們大家都來了,這是一個因緣。另外,我對印順導師很仰慕,他的作品可說是我研讀佛法的一個主軸,所以我想多深入導師的一些論述,多聽聽當代研究學者的經驗及看法。
       關於「兩性平權」問題,聖嚴法師曾清楚的指示:雖然男女有別,但是仍要互相尊重;雖然僧俗有別,但是也要互相合作。而我個人覺得:台灣比丘尼僧團的發展,畢竟是一股很重要的佛教發展力量,所以,這個主題好像是更能凸顯女眾在佛教界的地位,所以頗具時代意義,畢竟這是時代的思潮之一。這個課題能夠由走在時代尖端的昭慧法師提出來,應更具意義。
       至於本次研討會的二大主題之一「告別傳統」:聽過第一場與第二場之後,得知「告別傳統」是站在「承續傳統」的立場,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結合當代的思潮,思考新的方向,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主題。
       前兩次沒有來參加,覺得很可惜,但我覺得主辦單位贈送的書籍,都非常的有意義。


許玉頭居士(高雄法印講堂居士)

       學佛以來一直在閱讀印順導師的書籍,所親近的道場──法印講堂,也以導師的佛學思想傳遞給居士,因此就報名來參加。在報名前夕,非常害怕自己會聽不懂,可是想到:因緣是一直在變化的,也不知道像這樣的研討會是否會一直辦下去?加上自己年紀大了,要聽這樣的研討會,機會也不太多,再不把握機會來參與,也許將來會後悔,所以就特地從高雄來參加。

陳青田先生(進口食品公司業務員)

       純粹是為了可以聽到星雲大師的演講而參加此次盛會。

陳瑞益先生(交通大學博士生)

       這類型佛教研討會,是我從來沒有參加過的,對我而言很新鮮,且能進一步認識印順導師的思想。此外,期許會議能促進更多方面的交流,不然就會流於說明會或發表會。

陳慧如小姐(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動機,主要是因看到海報很醒目。另一方面,去年在學校佛學社看到第二屆研討會的簡章,但因事而未能如願參加,所以今年特別想參加。還有另一特別的因緣是:末學要投考中華佛學研究所,筆試科目的「佛概」一科,主要是以導師的《佛法概論》及《成佛之道》二書為主。另外,也是想從研討會中,聽聽有關於「後印順時代」、「人間佛教」的討論,並希望藉此機會,能對導師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瞭解。
       對這次活動的看法與期待:大體上,與會人員頗多出家法師出席,倍感親切,可知此研討會對僧俗二眾皆已兼顧。然而我有一點好奇的是:在熱烈的討論中,台下的回應者,除了主辦單位的師父外,甚少聽到其他尼眾法師的發言。這種現象使末學思考:在家眾與台下多數的出家眾,如何達到充分的對話?此外,下一屆若舉辦研討會,末學建議當酌收報名費用,一來兼顧主辦單位的預算籌備,二來可增進與會人員的惜福心念。
       最後,感謝大會在這兩天所提供的種種照顧。謝謝!

張元隆先生(中華佛研所教育中心主任) 

       一、參與研討會的動機?也不能說我是來吃東西的吧!言歸正傳,與會的動機是對「人間佛教」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我相信這議題,必然是未來佛教教團與社會互動的核心問題。此外,在佛教女性議題方面,它的影響和互動的過程模式,在其他議題中也是值得參考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為導師祝壽,與表達對弘誓學院與昭慧法師的支持之意。
       二、對此次研討會有何期待?我個人一直非常欽佩與尊敬昭慧法師實踐人間佛教的經驗。對於這樣的一個學術研討會,我很清楚會中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然而我並不期待這次會議能全部解決這些問題,但我肯定它會帶給我們一些省思。匯集這些省思的力量,我想對於落實「人間佛教」會是一個很大的希望。我相信它可以帶動很多思想上的衝擊,這對社會大眾來說,也不啻是一種刺激與增上。個人內心期待這次會議能有一些思想上的衝擊,能對人間社會有些幫助。僅管這衝擊在現場是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回去之後,這都是一種思考的空間。在我認為:這就是佛法幫助別人走向覺醒的一種過程。
       三、導師人間佛教理念,在台灣推展的困難?其實,這個研討會所討論的有很多都是它的困難點。我想:昭慧法師所遇到的困難,其實也是大家會遭遇到的,只因每一個人有些別業,有各自的困難,加起來就成為共業,是大家共同面對的困難了。不過,我想特別指出:人間佛教所討論的議題(如:世俗化、正邪之辯、戒律爭議……等諸多命題),若過度傾向於學術研究,則對人間佛教的實踐性,幫助就很有限了。
       換個角度來思考,我想佛陀本身應該算是一位革命家,也許我們不習慣把「革命」字眼套在佛陀身上,但是,無庸置疑地,他的確是一位改革者,他不但撼動了當時的種姓制度,更修改了當時印度的各種儀式與不合時宜的思想。再舉中國禪宗祖師所訂立的百丈清規為例:那也不是將印度的所有規範,照單全收地移入中國。我想,舉這兩位代表人物足以證明:佛法絕對有適應時代,革新創見的內在深層思維,並以此而落實在當代的實踐面上。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現代人還大聲呼籲要恢復百丈清規,我不知道:若百丈禪師還活著,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所以,我要再次強調:佛法本來就會有因時、因地制宜的融通性,而這種活潑創新的特性,如果我們沒有復興起來,那麼佛教的前途,可能是值得憂慮的。但是發現有這樣的研討會,又有這麼多人在關心,我相信,這正是這場研討會的價值所在吧!
       四、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想那是在抉擇因時、因地制宜時的判斷基準。在此我會同意昭慧法師所說的:「在有限的因緣下,做相對最好的選擇。」這是現階段我們在推廣人間佛教時會遇到的困難,但我們不得不踏出去做,而若要追問:何謂相對最好的判斷基準時,那便需要回歸到佛法中的三法印、八正道、緣起空性的根本判準了。

葉海煙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所主任)

       這次研討會的議題是入世與出世之間討論融合的、很好的研討會。我想這兩個大方向,所包含的範圍已經非常大了,可說是偏重在整個傳統與當代之間。我們發現:佛教傳統與當代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當然也會造成許多的衝擊。
       透過這樣的研討會,特別是昭慧法師所領導的這樣一股改革力量,我想對於從傳統走向當代,讓佛教界真的進入到當代社會,而且照顧到當代倫理中很重要的基本原則,比如:兩性平等、社會公義、社會開放,以及走向世界化的大潮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另外,所謂的「無諍之辯」,孟子說「余豈好辯哉?」但還是要辯,這個辯是為了無諍,「無諍」正好是倫理課題上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圓滿。我們發現:某些世俗的倫理學比較強調個人的卓越,特別像西方的自由主義,受到個人主義影響的這些思想,造成了個人的卓越化,但我們現在更強調的是倫理的圓滿化。
       這次昭慧法師請到星雲大師來,我想這有指標性的意義,代表我剛剛說的:所謂「告別傳統」,絕對不是破壞傳統,而是尊重整個佛教的真實傳統,大大地把佛教的精神傳揚光大,既要從傳統走向當代,但是又要尊重傳統。  
       另外,關於導師的思想,這是珍寶!很值得整個佛教界思維。就像剛剛星雲大師說的:他已經算是國寶了。但這其中一定會有些問題,這些問題一定要在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來,而不要用別的——我們認為是不公開的,而且是很難有對話的——方式,那種方式盡量避免。特別是在出世、入世之間,菩薩道與解脫道之間並重的大原則之下,我們還是可以盡量對話。對話並不會妨礙和諧,而只會促進和諧,促成佛教內部的團結。佛教走入當代社會,特別是台灣這個社會,應做一些資源的整合,在思想上不斷地提出相關問題,並做一個更合理的解決,或回應一些相關的挑戰。        
       我再補充兩三點個人的感觸,我剛剛提到昭慧法師被汙衊的事情(編按:指去年七月間的黑函事件),我特別提到:對佛教的傳統,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尊重,但是一些會造成不公平現象的教制、教義,則非改不可。佛法是透過諍而無諍,來顯示佛法最重要的內涵,也就是最真實的勝義諦,但是很顯然地,佛教幾千來年的發展,也涉及到一些已經不適合當代人間所需的一些相關倫理,比如:男女之間、比丘和比丘尼之間不平等的情況,這個一定要盡快地加以(幾乎是需要整個把它)革除掉。
       改革必然都會有阻力,所有想要進步的力量,當然會被一些保守派之所障礙。佛教要注意的是:是否有一些人過度堅持某些教義教派的立場?比如:印順導師提出「人間佛教」,被一些不同觀點的人加以反擊,這是因為可能對教義的理解不同,還有可能他們是屬於不同的教派——大乘小乘之間,偏圓之間,還有顯密之間。像這次主辦單位非常有心地特別請到來自西藏、大陸的藏傳佛教代表,這是很重要的。
        有,剛才我已經說過:在尊重倫理、尊重傳統的立場上,主辦單位請到星雲大師,他又是男眾,在提倡兩性平等時,他能夠站出來講話,這有非常崇高的象徵意義,而且是典範意義。所以,在進行改革時,要分辨出:我們到底要改革哪些?要揚棄哪些?好的部分一定要保留、轉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保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佛教已經到了要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時代,學界已經做了不少,但我覺得:教制、教理落實在現實層面,昭慧法師以及弘誓文教基金會所做的,讓我非常敬佩。
       我原來跟法師也不是很熟,但在她被汙衊時,我義不容辭站出來聲援她了。當然這完全都已經過去了,已還法師清白了。這樣的努力也是不容易的,算是社會的一股逆流,所以我才說: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是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彭博良先生(輔仁大學法律系學生)

       能夠參加這個研討會,我覺得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也是一個很大的運氣與機緣。以我的學識跟年紀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榮幸的機會,因為在座的教授及法師們,都是學有專精的。我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動機,最主要是因為仰慕印順導師的德行、智慧,並從他的書中,獲益良多。 
       這次的研討會能夠請到星雲大師來演講,是很殊勝的因緣!星雲大師本人在未來的佛教歷史上,是具有相當地位的一位大比丘,他能夠在現代歷史的關鍵點上,對我們未來要推行的婦女運動及八敬法的廢除,表達他支持的看法,以及他對佛教真正平等的看法,我能夠當場聽到他的建議及開示,感到非常的幸運,有一種對長者的孺慕之情。
       關於這次研討會的兩大主題:一、告別傳統:迎接佛教兩性平權的新世紀,二、無諍之辯:關於當代後印順學的開展與反思。我覺得這兩個題目取得很好,與會的諸位學者、法師們冠蓋雲集,能適逢其會,而且都是第一手資料,處在這樣的因緣下,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對於這樣的研討會,身為後學的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聆聽,很少有機會發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對於這麼深的佛法與論文,可能也不是很理解。我覺得:我們都要發願,讓台灣的佛教教育更普及,學術地位能更提高,一來可以報答導師為我們寫了這麼多的專書,二來也能接引更多不懂佛法的人入門。希望這樣的活動繼續辦下去,以後能夠有第四屆、第五屆……,讓來參與的人,更能夠體會到佛法的好處。
       參加兩屆以來,最大的感想就是:這是一個非常容許自由發言的地方,不管意見如何,都可以講,講了雖然也有人會反應,但是沒關係,大家都對事不對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術風氣,對於我們這些沒見識過的人,可能會有點震撼,我想久了就會習慣了,因為大家都只是對事不對人,大家都是希望佛教、眾生能更好!

盧蕙馨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此次參加的動機,是抱持著學習的心態而來,因為昭慧法師一直在推動著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另外,星雲大師的地位非常崇高,就兩性的議題,如果沒有發表看法,人家也不會怪他,因為他是上一輩、傳統的長老,而且在大陸就出家。可是他因為時代的需要(變遷),竟以開山長老的身份發表看法,不只是兩性平等,聽起來似乎覺得出家眾與在家眾的地位也是一樣的,這很有前瞻性!大師是那麼的真性情,看到佛教與社會有此需要,就以自己的心得、感想、例子來談,可說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他不說太深的理論,而以實例來說明,讓大家更容易明瞭。
       希望這樣的研討會,能持續辦下去,並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