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禪定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也有嚴謹的次第及標準──性廣法師說禪(下)

訪問時間:2016年6月1日
訪問及筆錄:劉潔芬
整理:鄺志康
修潤:釋耀行

 

心念專注的層次

  回到禪定,在佛法中我們常強調心念專注的狀態。從量化的角度去理解,心念的專注,不是1和0之間的對立。甚麼是1,甚麼是0?要嘛有,要嘛就沒有,這叫做1和0。

  所以,假設我們把一百分當作最高層次禪定的話,那麼,我們人類的心,有的從最散亂、一點都不專注,然後慢慢提升到二十,提升到六十。六十在我看來勉強算是合格,凡夫的心有時候可以更為專注,是能達到八十、九十,甚至是一百。人是有潛能的,只是我們不作為。

  所以,凡夫的心是有些時候比較安靜,有些時候比較不安靜。有時安靜比較多,有時比較少。因此在佛法中依禪定的深淺劃分出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因眾生有慾望,定心很難生起,而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定力而入。所以,四禪八定就是讓我們逐步向上淨化。

 

禪定的訓練

  禪定是要訓練的,可以專門訓練心念的專注。現在的南傳佛教,有一些宗派,已經不注重禪定了,所以,他們會重視「剎那定」,那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地將心的所緣系於當下的名色。比較正統的訓練方法,可從「近行定」入手,「近行定」是在進入禪那(安止定)之前,非常接近禪那的欲界定。

  怎麼訓練?南傳佛教的《清淨道論》提到四十業處,選擇四十個對象為所緣,訓練定力。《解脫道論》中有三十八行處。《瑜伽師地論》中稱為所緣。因此如果我們禪修的目的是訓練禪定,那麼他的功課是一直增進專注的能力,專門訓練這個。

  跟智慧有沒有關係?在這階段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持續的專注、專注⋯⋯就像駕駛訓練場上,你在那裡開了一天的車,你哪兒都沒有去,就在訓練場上開車,上坡、倒車、路邊停車、紅燈停、綠燈走,就一直在訓練。

  在佛陀的教法中,禪定是過渡,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因為佛陀的教法,是要我們斷煩惱得解脫,證涅槃。何以解脫?何以證涅槃?就是要認清事物的本質、真相。

  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是甚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常、空、無我。如何認識它?舉個例子,人要死,怎樣最快?停止呼吸。沒氧氣,不用三分鐘,一定死。如果失血過多,二十分鐘,大動脈大出血,被槍打中,呯!流血,一定要失血過多才會死。所以沒氣三分鐘,沒血二十分鐘。如果不是沒氣或失血過多,慘了,很難死。所以,很多癌症,很難死,很痛苦。

  好了,當知道甚麼是最快的死法、最沒痛苦的死法的時候,請問,你做得到嗎?做不到!人要涅槃,管他有病沒病,閉著呼吸三分鐘就走。可是,當揑著鼻孔時,你有一個求生的本能,會掙扎喘氣,這就是在我們深刻的業習中,不能夠破我執,不能證無我之見。

  依次第來說,破我執證初果,到貪、瞋、痴煩惱斷盡,證阿羅漢果。如果沒到達這樣的境界,就如同明明知道怎樣是最容易死的方法,最後都只會緊緊的抓住命根,這叫做我愛、我執。

  這個例子,說明要有智慧,要看得見,才能斷得了。一個是禪定的死法,一個是智慧的死法。智慧的死法,絕對是從初果到四果。禪定的死法,縱然沒有證果,到臨命終時,入禪定之心,色身慢慢沒有了,我就到天上去。

  凡夫這樣聽完,他都知道了,但卻做不到。所以,修行第一個訓練定力,第二個訓練慧力。而且,有慧力之前,要有定力。

  定力,能夠訓練到達四禪的境地。色界的四禪定,佛陀說,這是最好的定。為甚麼?不太強,也不太弱。太弱是欲界心,不強,上了四空定之後,慧觀的力量轉不起來,所以,最好是修到四禪。

 

禪定有標準

  然而這一切都要受到檢驗,沒有所謂的自由心證。舉例來說,電腦打字甚麼叫快,甚麼叫慢?這有一定的標準。中文打字如果用語音打,分級分段,你是幾段的高手,你是幾級的高手,打一百字,是三十秒還是一分鐘,還是兩分鐘?用這樣來分級、分段。打的快和慢,不是自己認為快,自己認為慢,是有檢驗的標準。

  依佛陀教導,禪定之學是很嚴格的,不能自由心證說:我入禪定、我不入禪定。四禪八定無論是初段、二段、三段、四段,都有驗證標準。例如:初禪又可細分為「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五禪支全部具足,才叫入初禪。這很嚴格,不是隨便講講便成了。

  佛陀曾隨歌羅羅仙和水獺仙二位老師修禪,就是因為禪修有次第、標準,所以他才能確定自己已達「非想非非想處定」,而不是自己說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色界的最高層次定。還有「滅受想定」(滅盡定),這是聖者之定,沒有證得三果以上聖者,是不可能滅受與想。非想非非想、滅受想,都是非常精確,層次分明,絕不模糊!

 

智慧如何訓練?

  禪定要次第訓練,那智慧要不要訓練?當然要。如何訓練?也是有次第的。我們不是要照見五蘊皆空,知道一切是無常嗎?人最執著的是自己的色身、命根。我們常掛在口邊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麼是色?世間的組成,再加有情眾生,不就是色法嗎?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就是名法。所謂名色是相互關連的。要修禪定,第一步要觀色,就是物質,覺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再來就是名法。

  見色法、名法之後,要見緣起。為甚麼要見緣起?我們先把色法和名法,放在時間和空間的脈絡中來看。以我為例,我是性空,因為我現在的年齡、性別、心思狀態,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也許你會問,難道只有現在嗎?當然不是,還有未來。未來是怎樣產生?就是以過去為基礎,現在在運作。以過去和現在為因,而產生未來的果。

  觀緣起就要見三世,所以我們常說三世因果。見三世因果有甚麼好處?第一個好處,是確立因果的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簡單一點來說,想過好日子,要做善事。想避免遭遇苦報,不要為惡。

  第二個好處,就是讓我們能進入更高的層次,體察無常。善得樂果,惡得苦果,也是無常的。所以,進而觀無常,見緣起的生與滅。

  照見生滅之後,就能見到法的無常、無我相,但見到還沒有證到,接下來還要次第證。破我見、破身見,證初果。接下來,斷貪、瞋、痴證二果。三果是斷貪瞋痴慾,四果則是貪瞋痴盡滅(成阿羅漢)。

 

禪定、智慧次第很清楚

  可見,前面是準備功夫,要有禪定做基礎,見色、見名、見緣起、見生滅,開始次第證四果阿羅漢。每一步都清清楚楚,這是嚴謹、精純、有次第的佛陀根本之教,解脫生死之道。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天台智者大師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專著,有心與印度佛教禪修接軌。我撰寫的《圓頓止觀探微》,就是寫天台智者大師的禪修,回顧他一生止觀修行的經歷與成就,再總述其圓頓止觀法門之要義與成果。

  智者大師的自覺力很強,他持戒不走形式主義,有印順導師所說的南禪精神。例如:當時皇帝請吃飯,因僧人都奉行過午不食,大家看著太陽移動,筷子卻不敢動。智者大師便說:「日過當中,何過之有」?就開始吃。於是皇帝就放心了,不然如何供齋。

  后来禪宗創立祖師清規,這些清規,非常適合那個時代的道場運作方式。所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辦完公事辦私事」的教誡,有戒律的精神在,可是也慢慢脫落佛陀托鉢乞食的方式,以及確立戒法的精嚴。

 

「無一不是禪」到「無一是禪」

  我們在禪堂裡,自然應該以禪修為主。但是禪修不只是訓練禪定,掌握了禪定的訓練之後,要從初果到四果,次第證果,斷煩惱得解脫。可是,要幫助大家,需要學語言,有善巧的表達能力,還要有很充分的說明、分析、解說的能力,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學的。

  所以,專注的心是基本能力,搭配其他材料是應用之學。後來的人,應用佛教修行方法的時候,已經慢慢把四禪八定、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略去不提,然後,只講應用,到了後來,無一不是禪,甚麼都不是禪。套用哲學語言,這是內涵與外延的分別。內涵越精確,外延越少,意義越明確。外延過多,內涵太少,就是無一不是禪的情況,最後只會演變成甚麼禪都不是,產生了毛病。

  真的要談修證之學,要把禪定弄清楚,禪定之學、智慧之學,次第、方法。驗證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判別的方法、說明的方法,全部弄得清清楚楚,如此,一路修下來,假以時日,證果是沒問題的。願大家新的一年繼續菩提精進!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