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禪法──「不思議解脫法門」
基礎禪修研修營參與記
釋耀行
第一單元(99.5.22~23)
本院舉行為期兩天的人間佛教禪法——「不思議解脫法門」研修營,由院長性廣法師親自主持。每一期研修營由四個單元組成,就課程安排與設計要領,性廣法師特別說明:「雖然由四個單元構成基礎禪修的一個循環,但是學員可以從任一個單元開始學習,不必擔心沒有學過前面的課程,會影響後來的修學。因為顧及每個人接觸佛法的時節因緣或有前後不同,故設計了可以單獨完成的四單元的課程內容。那些沒有上過的單元,等待下期開課時再補足就可以了。」
一、入堂聞法
22日上午9點報到,全體學員齊聚「無諍講堂」,性廣法師先講解舉辦這次禪修營的目的、意義,以及課程安排與設計要領。之所以命名為人間佛教禪法——「不思議解脫法門」研修營,是因為秉持人間佛教入世利生的宗旨,菩薩行者以「四念處」為定慧的基礎,開發深徹廣博的觀照覺力,在證入大乘諸多的利生三昧中,達到真俗無礙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四念處的下手處,首在「觀身」。性廣法師長期領眾禪修,有感於學員雖有心向道,希望在禪堂精進用功,但由於平日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坐姿不當、飲食無度,作息失調、情緒不穩等因素,引發身體的僵硬、粗重、疼痛或昏沉等不適,種種身體反應的干擾,讓心念無法專注。所以,此次禪修營就從「調身」開始,性廣法師首先帶領大家認識自己的身體,透過投影片圖文並茂的講解,讓學員瞭解人體骨骼及經絡的結構,詳細分析錯誤姿勢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性廣法師指出,佛教重視四威儀的訓練,並不僅僅是姿式得宜所有的視覺美感,而是保持端正的姿式,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行、住、坐、臥的威儀。
爾後,性廣法師又具體而微地傳授身體伸展的方法。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也讓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電腦、電梯等文明社會的產物,加之習慣性熬夜、缺乏運動、吃不潔淨的飲食,種種不良的生活慣性,造成身體的緊繃、失衡。身心無法協調,結果心帶動不了身,性廣法師形容為:「好像拖了一具死屍在走路。」因此性廣法師教大家伸展與鬆身的方法,它沒有場地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從頭到腳拉伸四肢與身體的肌肉與筋腱,疏通身體裡淤塞的廢物,對於久處靜態生活的人們,無不大有裨益。聽性廣法師介紹拉筋有這麼多的好處,學員們個個顯得躍躍欲試。
接下來性廣法師又簡單介紹了下午的經行課程。說起經行,禪和子們大都不陌生,同禪堂裡的跑香有些相似,所謂靜極而動。律典裡提到經行有五種利益:「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現代醫學也認為,健走可以減緩老化、預防疾病。但俗話說:走路誰不會?在性廣法師示範了正確的經行動作後,大家才突然發現,這幾十年的路都算「白走」了。因為,我們自以為簡單的走路,由於長期姿勢錯誤,著力不當,已經讓身體失去端正的記憶,不知道何為正確了。
二、端坐禪修
本次禪修營安排每天兩堂課禪坐,每堂90分鐘。為了照顧新學員,性廣法師在禪修前教授大家安般念的要領。有鑒於學員坐姿不當,影響禪修品質,性廣法師還慈悲教導盤腿或跪坐時的重心正確著力點,減緩久坐導致的身體不適。調整好坐姿後,胸部沒有壓迫感,腰也不會酸痛,呼吸順暢,令筆者有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可見坐姿正確也可得小小的輕安。
靜坐結束後,性廣法師又教導學員幾個調節呼吸、伸展筋骨的動作,完成全套的調身、調心課程。
三、經行調身
兩天課程的下午,都有90分鐘的調身課程,前40分鐘經行,性廣法師讓我們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跨步輕快地前行,並提醒學員在行進中,要注意身體重心與邁步著力的要領。然後學員分組,兩人一排列隊,迎著初夏的徐徐清風,在庭院中有序經行。因為是第一次同組共行,有些領隊的組長不諳組員的腳力,在前面一路疾行,後面的組員努力跟隨,於是經行變成了跑香,大家氣喘吁吁走完了這40分鐘。對於這些平常少有運動的人來說,也算是小小的一次戰勝自我。
那麼經行速度到底要如何控制?性廣法師說明,就個人而言,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達到汗微出,身發熱的感覺,就能達到健身的效果。若以步計,則一天若能走一萬步,對身體的健康極有助益。而集體列隊經行,帶隊的組長就要注意觀察後面組員的狀況,善調快慢,掌握行走的節奏。筆者覺得,這也是以同理心攝眾的一種實踐吧。
經行完畢回到講堂,性廣法師以分解動作教導伸展的方法,透過寬大的投影螢幕,示範每個標準動作。讓學員嘖嘖讚歎,性廣法師的身體為什麼可以如此柔軟!接著當輪到我們做的時候,就千姿百態了,恰好應驗了所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家都想拉到位,可是身體實在是不配合,不是肚子太大彎不下去,就是腰無力撐不起來。看著學員的慘狀,性廣法師一邊協助,一邊鼓勵:「下去一點,再一點點,專心感受,乃至於『享受』身體適度酸痛的感覺……。」可想而知,這樣僵硬的身體,在禪堂中又怎會不與腿痛天人交戰呢?這也是性廣法師安排「調身」這堂課的關鍵所在。
四、分組討論
以往學院舉行的禪修營,少則七天,多則兩個月,是全程禁語的。因為這個禪修課程是針對初學,所以經過聞法、禪坐與調身的學習之後,傍晚則讓小組長帶領,讓學員分組探討學習的心得。
以往單純聽法的課後討論,受限於每個人的因緣條件,在法義的領納上淺深不同,所以討論往往顯得有些寂寥。而此次禪修營的討論,卻異常的熱烈,學員對於上午的拉筋酸疼、經行步調、禪堂觀息,都深有感觸,紛紛各自表述,欲罷不能。
第一天討論的,幾乎都是「此疼非彼疼」的問題,雖然當場拉筋拉得很辛苦,但是身體都感到放鬆的舒暢。到了第二天的討論,學員的感受更加深刻,雖然疼痛還是存在,無論是拉筋時的疼,還是禪堂中腿的酸麻,但性廣法師教導:「不要對身體的反應,立刻本能地排斥,給自己一個機會……」,大家依教奉行後,紛紛回饋心得:「真的沒有那麼疼了!」嚐到了法喜,對於回去後實踐「基本行法日課」,又有了些許信心。
五、行法日課
此次兩天的禪修營從課程設計到時段安排,包括回去後的「基本行法日課的設計與教導」,性廣法師都是親力親為,不假他人。每一堂課都在學員身旁,諄諄善誘地親自指導,對學員修行信心的樹立,起了關鍵的作用。性廣法師的悲心,令大眾十分感恩。
依照性廣法師的課程設計,人間佛教禪法──「不思議解脫法門」的初階課程,包含四個單元,一單元兩天,分別在四個月內教授。性廣法師認為,修行要有進步,決不可好高騖遠,貪求躐等,而要腳踏實地,累積修行的「點數」,以養成身心健全淨化的好習慣。因此,他總結出一套「三三三原理」,意即:行者先以三十天為第一階段,在三十天中做好每天的日課,接下去就保持到三個月,再來就是三年,如此下來,一定可以奠定良好的修行基礎。
因為這次是第一次開課,性廣法師要求學員回去後,首要的是做好三件事:1、早睡早起;2、行住坐臥保持正確的姿勢;3、吃潔淨的飲食,在適當的時間喝足夠的水(下午2點到5點左右是喝水的最佳時段)。每人一張「基本行法日課記錄表」,表格包含九個項目:早起、禪坐(早、晚)、伸展、經行、拍打、早睡、飲水、淨食。學員每天做好定課後,打勾記錄,下個月參加第二次課程時,交上自己本月的修行成績,如果沒有認真去做,就有被取消繼續聽課的可能,將機會讓給想要學習的人。這些功課看似簡單,但要持之以恆,也要勤修精進才能做到。
六、小結
雖然每次上課的時間只有兩天,但同樣重視三學增上,除了聞法、禪修,也受持八關齋戒,讓學員在最短的時間,感受最大的修行利益。有學員因為入課堂之前腿部意外拉傷,原本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課程,豈料在坐香時間,學習呼吸法,觀察腳傷時,在一念一息間,當下腿痛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位學員很可愛,去向性廣法師報告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性廣法師表示,這套課程並非他的獨出新裁,其實在《阿含經》中,佛陀就時時提醒弟子要「觀身如身!」,只是佛教發展到後期,過分強調心的作用,才略過了先學觀身的次第,而轉變為直下觀心。歸納性廣法師的教導,其實就是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中所說的:「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的白話詮釋與具體呈現。
參加這樣的研習,既有經典的教證,又有善知識的提攜,豈不是我等學員之福?在這樣的修行氛圍中,不想進步也難。
5月23日出堂之日,學員們紛紛相邀下次再見,法喜充盈地結束了這次課程。
第二單元(99.7.3~4)
第二單元的課程總計83名學員參加,既有前一期的老學員,也有許多慕名而至的新生。假日禪修課程迄今仍未發公告招生,因為單是輾轉傳告而陸續加入的學員,就已滿額。
一、認識與實踐「觸食」
3日晨間的開示,延續第一單元的課程,性廣法師進一步指出,在《阿含經》中「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因此第一單元的功課,要求學員吃乾淨的食物、多喝水、早睡早起。實際上這些內容就是四食中的「摶食」。
此次第二單元的主要課程內容是:認識和實踐第二類的「觸食」。性廣法師透過投影圖片的展示,教學員認識人體骨骼的結構,瞭解錯誤姿勢對身體的危害,接著教授進一步的伸展拉筋動作,性廣法師親自示範,囊括了從頭到腳的主要關節和肌肉的伸展動作。並指出「心有多柔軟,身就有多柔軟」的寓意。反之,如果身體很僵硬,就證明心不夠柔軟,因為心理的種種活動將影響我們的生理。
表面看來,這兩個單元的內容都在教導學員如何調身、養生,但性廣法師更從佛法的面向提醒:「如果我們此生的修行,都僅僅只是在重視身體的健康,雖然也可以達到健康的目的,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抗拒衰老、乃至死亡的侵襲。所以,做運動健身如果沒有一個更深刻的價值、更好的理想,那麼這樣的健康永遠無法對治我們貪生怕死的我執心病。」
二、分組討論
下午分組討論,有許多參加過第一單元的學員,興致勃勃地分享她們這一個多月來,因為認真實踐「基本行法日課」,身心狀態有了顯著的改善,所以此次又早早報名第二單元的課程。在做完全套伸展運動後,在接續的禪修課程中,身體變得柔軟而具足了堪能性。體驗到學習、實踐後的身心改變,學員對自己有了信心,對佛陀的教法也有了如人飲水般的直觀感悟,歡喜踴躍地期待下一單元的功課。
第三單元(99.7.31~8.1)
根據性廣法師的課程設計,第一期研修營的四個單元,都圍繞佛法四念處的「觀身」而展開,第一單元的重點是「姿勢」,將身體重心放在正確的位置;第二單元是「伸展」,以調柔身體、釋放緊繃與僵硬;第三單元的重點是藉由「拍打」來活絡氣血。藉著這三個重點以「觀身」,將心念放在肢體的動作,有集中意志之效果。
一、「拍打」的原理與部位
性廣法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拍打」的原理。她以房屋的下水管為例,說明如何疏通淤塞在我們血管、經絡中的廢物。房屋的下水管如果堵塞,需要敲打水管壁讓黏附在內的髒物脫落,循環暢通,而「拍打」身體的原理也是如此。性廣法師透過幻燈片,展示身體不同部位淤塞所發出的身體示警訊號,隨後教大家以揉搓、拍打來疏通,尤其最重要的「五心」──頭頂百會穴、胸口膻中穴、腹部丹田處、手心勞宮穴、腳心湧泉穴,與「五行」──木行肩井穴、火行極泉穴、土行髀關穴、金行雲門穴、水行環跳穴,最好能天天震敲與拍打。
性廣法師特別強調:「拍打的關鍵是『心念專一』,專注於每個當下的動作。」這調身的過程實則也是在調心,也就是在整個修身、練身、觀身的過程中,加入佛法正確的觀念——「心的主導作用」。以心來帶動身的淨化,待身、心淨化後,還要觀其無常,不以無明的執著來執取它。
二、解答疑難
下午的分組討論,學員們各抒己見,提出課程實踐所遇到的問題。由組長記錄下來,在晚間得到了性廣法師的圓滿答覆。問題雖不盡相同,但反觀自身,往往發現也有相似的思維盲點和誤區,因此在此擇其一二以分享讀者。
第二組提問:「拍打」的力度要多大,是否要拍出痧才有效果?
性廣法師回答:
我們的身體需要鍛煉,安逸對它只有害處。身體若因為長期缺乏運動,致使筋脈僵硬,體液淤濁,則需要時時在關鍵部位震、敲、拍、打,以物理外加之力,幫助身體的氣血循環與通暢。動作之力道以能使皮膚感覺熱、麻即可,這是助以通氣活絡的「生」之力;若過度用力,致使拍打部位腫脹、出痧,這是快速調動體力,排除嚴重濕寒瘀塞的「剋」之力。以「生法」做為平日之正常調養方法,而「剋法」則要視個人情況,施用在嚴重寒淤的關節處,比較溫和而沒有傷害。
第三組提問:院長以前教禪修都是教「安般念」,這次為什麼改為觀察胸部的呼吸?
性廣法師回答:
禪修是選擇一個能夠專注的所緣,持續長期的專注,慢慢訓練定力的提升。所以從定力增強的角度而言,用什麼所緣都可以,只要這個所緣具備兩個特性:1、能淨惑障:能夠對治煩惱;2、順向正理:對於智慧的開啟是有幫助的。
「安般念」在佛法中是最標準、最能入色界禪的定,以「觀息」作為專注的對象,把注意力放在人中,能生起較集中而專注的定力,所以我們以前教禪修都是用觀鼻息來修「安般念」。
但是,現在為了帶領大家從初學開始慢慢進步,需要解決幾個問題:1、因為「安般念」目標太小,有些人觀不到人中呼吸的觸點;2、專注的部位距離眉心、頂門太近,有些人專注後念力會往上,這時如果調心不當,就容易產生頭痛、頭脹的禪病,乃至有些人希望息長而綿密,會因憋氣而產生胸悶的狀況。
因此我這次教大家觀察胸部的呼吸,這方法有幾個好處:1、避免頭痛、頭脹、胸悶等禪病;2、有助於呼吸順暢;3、以後修「安般念」到某個層次,開始轉修「四大」時,對於身受中的某些四大相就會很熟悉,這時再轉換所緣,就比較容易。因此,我教導初學者先將意念放在胸部,觀察呼吸時胸部擴張、收縮的感覺。
第四組有學員建議:工作因素無法每個單元都參加,感覺所排課程時間都滿寬裕的,所以提議是否可安排得更緊湊些,例如將四個單元濃縮成兩個或三個單元,這樣就可以每個單元都參加到。
性廣法師回應道:
一期課程安排四個單元,我覺得並不寬鬆,因為它跟「積功累數」有關。如果單純要求教學速度,則一天講完所有課程也是可以的,但是學員如果少了累積時日的實踐力行,單純只是聽聞深刻的法義,則對於業習與煩惱的淨化,並沒有實質的幫助。之所以安排每個月一個單元的功課,讓學員實地練習、體會之後,回去後還要繼續照表操課,修學一個月。我們曾提出所謂的修行「三三三律」,亦即:初學者先持續、不間斷地累積30天的修學日數,使之內化為生命中的良好習慣;以此為基礎,再修學三個月,這總共就是四單元的課程所需要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日──數是不能縮減的。
聽課是知見上聽懂了,則「利使」──錯誤觀念就導正了,可是「鈍使」──情愛染著的慣性,則需要反復地練習才能有所改變與淨化,因此修行的時程無法濃縮。例如禪修,之前我就只教「安般念」,後來發現同學的問題很多,這也是我將「安般念」分解成多個步驟來教學的原因。
第五組提問:院長所教導的調氣循身法中,觀想丹田中溫煦的能量循行身體前後。但有學員覺得自己只是在想像,他不明白「觀」和「想像」是不是一樣?而這樣的想像,到底有沒有作用?另外,專注「安般念」時,性廣法師一再要大家放鬆,可是放鬆又如何能專注呢?
性廣法師回答:
這兩個問題的性質,實際是相同的。當我們觀察不到時,就只能運用想像,所以我們用言語來引導:「細心體會覺察丹田處有一團溫煦的能量循行前後身,這團能量有顏色、有亮度、有溫度;身體越強健,心地越良善,它就越清徹、光明而溫暖……。」初學者縱然只能運用想像,但還是有作用的,只要循序漸進、不間斷的練習,有一天必然會親自體證到。
所以,禪修時的小參非常重要,學員覺知到什麼,都不要驚慌、恐懼,當然也不要太張皇高亢,清楚覺知就好,繼續用功。小參時來問我,我再教你怎樣處理。
另外,禪修時一專注就緊張,一放鬆就想睡覺,這正是初學者的真實經驗。慢慢用功下去你們就會知道,什麼是「只有真正的放鬆,才能夠真正的專注」。
答問結束後,性廣法師表示:歡迎大家提問,因為在修行體系中,「疑」是障礙禪修的五蓋之一,它讓我們不能從欲界禪進升色界禪,所以有疑當問。
第四單元(99.8.21~22)
21日大堂開示,性廣法師首先總結了四個基礎單元的主軸:也就是圍繞佛陀所教的「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而展開(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姿勢、息、四大)。從這個第四單元開始進入「四大」的教學。
一、各單元的修習重點
為什麼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姿勢?性廣法師解析道:
就佛陀的教法而言,觀察身體姿勢的變化,可以讓我們真實覺知、印證「諸行無常」的法則。此外,在教學中加入了一些對於修行乃至身體健康,有非常大幫助的周邊知識。例如:正確的姿勢可以令我們身心端正、健康,即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因此不僅要觀察姿勢,而且要保持正確的姿勢。
再者,要大家定時吃飯、睡覺、喝水的原因在於:人在世間要脫離此異熟果報身,不只是單純處理我們的身體而已,外在環境的因緣也十分重要。天地自有其運行的規律,日出時代表光明,代表人精神體的一種覺醒狀態,所以要「日出而作」;等到天地呈現黑暗狀況時,人也就要休息。這是順應天地自然的律,有助身心的健康與平衡,這是在「三法印」法則之下的次一層級的規律。
第二、三單元分別教授了「伸展」和「拍打」,這些都是處理物質層面。修行不是只針對「心」的精神層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的身體累積了太多的塵垢,拖累我們的心,所以要推、拉、拍、打來疏通它,這些動作都是在「身念處」的基礎上,給大家作的調理,並沒有離開「身念處」的範圍。
接下來教導「安般念」,首先專注於胸部的呼吸,因為胸部的範圍比較大,「推」的力量比較明顯,以此作為進修「安般念」——以人中鼻息作為觀察對象的前階。「安般念」的定力,可以到達色界的四禪,如果轉向慧觀,也可以觀察「法」──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諦,從而達到解脫。所以選擇「安般念」作為禪定的所緣。
第四單元開始系列學習「四界分別觀」,即四大的十二種相。
二、四界分別觀
修「四界分別觀」,可以達到欲界的「未到地定」,但不能入色界的「初禪」。在佛法的修行系統中,觀四大的重要意義在於:觀身開始進入精微的特性,而不只停留在觀察姿勢變化的粗顯層次。只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位移的過程中,親自體會、經驗、觀察它,才能真實地體證「色無常」的真諦。
在生活中觀察四大的十二種相,對於我們身心的平衡和調柔,也有非常大的幫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對事、對物生起瞋惱,這時不要本能地反應,應該反觀因心而起的身受,你就會發現,這時情緒會慢慢平息下來。因此,所有的痛苦、快樂都會過去,保持一種平穩專注的心,面對當前的境界,做此時應該做的事。情緒生起時,觀察呼吸、觀察四大,然後調整它、平衡它,我們的心就會朝著正確、清淨的的方向走去。
三、解答疑難
到了問答時間,學員有許多修持中產生的身心問題,透過性廣法師智慧而生動的解說得以釋疑。
例如:有學員將注意力放在頭頂觀察時,就產生頭脹的覺受,因為很不舒服,所以就轉移注意力去觀察其他部位,這樣的方式不知對不對?
性廣法師首先詢問他產生脹之覺受的具體經過,然後回答:
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可能。如果往上覺受很强、往下不強,這是頭部有問題,其實透過「觀身」可以發現身體的問題;反之,如果你的每一個覺受都很強,這是正念力增長的表現。
學員所說「脹」這個形容詞,並不是「四界」十二相之一,顯表了用字不精確與混亂名言的現象。
因為透過禪修以增上身受的覺觀力,就是以身為所緣,取色法四大中的某一個特性去覺知它,就會有彼相的覺受出現,這種覺受出現後,心的運作會以一個名言去摹想它──想蘊的作用。所以要注意,身有身觸,從心意的覺知來說,受就單純只是受;此後再賦予名言形容,例如名為「粗」,但是接下來一旦進入「想蘊」時,它就會有膨脹、收縮、舒服、不舒服等名言的構作於運用,其實到這個地步,心念已經在牢固的我執基石上,加入了思維與妄想了。
再者,因為不舒服,你就逃避它、轉移去觀察其他部位,這其實是在逃避痛苦。我們平日面對人事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頓,以及心性的殘缺與軟弱,不都是同樣在這樣地逃避嗎?這就是習性。所以一個禪修者,他要能夠敏銳覺知所有的狀況,還要以平穩專注的心與堅強的意志力,去面對他、處理他;最後發現真相,超越他。至於處理的方式,待教授「循身觀」時再詳細說明。
解答這個問題時,性廣法師順帶也分析了樂受生起時的應對。她說:
在禪修中覺觀到某些部位時,當有非常強烈的樂受生起,於是就戀著不捨,這是貪心;感覺痛苦立刻逃開,則是瞋心作用。此中,瞋的特性是排斥,貪的特性則是抓取。因此修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做強固的抓取,也不因瞋惱而排斥,當下只是做自己該做的事──繼續觀察所緣。當你繼續觀察時,接下去這種感覺就會消失。
有學員問到,「音聲唱誦」因為跟修心性有關,是否可以搭配來做。性廣法師回答:
就修行的精髓與真義而言,所有的動作都要能達到遠離三毒,斷除我執的修行功能。所以,如果在修行中所選取的項目,可以令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就可以用為修行的對象。但這樣的定義又太空泛,因此在道場中就會設計、編排一些明顯看來是修行的功課,例如早晚課誦,可以把它加入作為禪修課程中初學者修行的項目之一。
那麼,「聲音」是什麼?未來修至「四大」的精微處時,就會知道,它只是「地大」與「地大」的摩擦,加上風大的推動而已。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法器」,當我們唱誦莊嚴而有意義的內容時,可以引發虔誠、敬仰、精進、歡喜的心。而一般人的心念總是常常漂浮不定的,所以用音聲來繫心專念,就成了法門之一。修「四大」之初,偶而以名言來繫心,也是同樣的原理。
「聲音」,是一種頻率共振,中晚期的印度佛教因為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對「聲音」特別重視。傳來中國之後,吸收中國音樂的成素而形成有中土特色的梵唄。其中宮、商、角、徵、羽的五音又與五行、五時、五臟相配,每一個音階、曲調,都可以與身體的經絡氣脈產生共振頻波,因此發出這些「音聲」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大眾共修,透過旋律產生的共振,會令我們的身體受到一種洗滌,這也是修行。所以,課誦是很好的修行功課項目。
課誦產生的音頻旋律會旋繞,而所有的物與心,都有運動的方向。聲音有所謂的「樂音」與「噪音」,「樂音」的方向是順向轉,它會一直往上迴旋,故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說。所以共修時唱誦得好,就會帶著音頻往上,可以處理掉身體一些不好的雜波。反之,不好的音樂不要聽,因為它是斷裂的噪音,聽久了會傷身。所以檢視我們喜歡的音樂,就知道自己身上的頻波是與「樂音」還是「噪音」相應。
樂音雖好,但終究是「無聲勝有聲」,音頻畢竟是有為法,初階安排有課誦,但到更精進的禪修時就沒有了。修行者是不需要有聲音的,禪修到後來,外界任何的聲音都是干擾;所以《阿含經》中說「禪以聲為刺」。沒有其它的頻率比寂靜更好,最終要停止所有的頻率,進入一種寂靜的無為──無聲境界。
就此而論,如果初學者的音頻亂到需要透過好的音頻來帶動他、引導他,那麼梵唄是好的、有幫助的。可是一但修行進入更高層次,特別是入色界禪後,聲音是「入禪之刺」,則不可以有聲音,再好的聲音都是干擾,都會將你往下拉,令行者不能入禪。
所以,修行是有階段性的,有些方法現在可用,以後就不要用。不能抱住一個法門不放,如果膠著其上,則進步的空間就有限了。
有學員問:什麼時候開進階課程?
性廣法師回答:
最好初階四個單元至少上過兩輪,再當一次以上的研修營志工,所以最少參加三輪。接下來繼續初階禪修,現在只是前方便。
就個人而言,初階四個單元(100天)是打基礎,學了之後回去要用功蘊釀,在三年中還要多參加幾次正式的禪修,否則如果你的身心跟不上,進禪堂是很痛苦。這樣三年後,你的姿勢體態、氣血經絡都會得到改善,而更在正見增上的基礎上,再參加精進禪修,則是比較好的循序漸進的修行方式。
第五組提問:禪修時可不可以心中念「阿彌陀佛」?
性廣法師答:
這跟剛才說的梵唄原理一樣,禪修時是直接觀察色身所緣,只有覺受而沒有名言構作,待大家修到「名法」時就會瞭解心意是如何運作的。心意的運作首先是「觸」,觸對所緣,這時就起一個警覺心(作意),而有了覺「受」,接下來「想蘊」開始製造名言,賦與覺受與思維名言,緊接著意志就開始運作。
我們生命中的慣性從觸對境象開始,就起一連串反應,所以如果我們的心很散亂,那麼用一個佛號收攝亂意也是很好的;一般人的身心頻波常是散漫而斷裂、支離的,以梵唄來調理修整是很好的。但是修行要進步,就要進入直接的「觸」、「受」,沒有名言、文字的境界,那時所有的語言、文字都要放下。
當念佛念到某種瓶頸,你會感覺無法進步,這其實與修學「定」、「慧」的原理有關,因為只有進入直接觀察、直接覺受,才能超越名言的境界。而「念誦」需要我們的意識處於「想蘊」之後的「思心所」──意志執作,才能發出那些聲音。此時,如果心念是比這樣的狀態更粗躁散動,則念佛是很好的。可是「念力」的層次就只能停留在這裏,不能進步了,因此終究要放下佛號,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也;不但如此,就算修「安般念」、「四界分別觀」,最後也要捨去的。這就是《金剛經》所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所以,這並不是對某種法門的排斥,它只是修行的原理所然。任何法門都只是在某一個根器與時節的因緣中,用此或彼的方法來修;修到最後,全部都要捨掉,唯有捨掉,才能更上層樓。
總結
第一期人間佛教禪法──「不思議解脫法門」研修營,於此劃上圓滿的句號,經歷四個單元的學習,箇中滋味可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人人都希望有個好的身心狀態,可是什麼樣的觀念和方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課程結束後,看看自己的改變,答案就有了。感恩性廣法師的教導與啟發,令我們在修行之路上走出踏實的第一步,正因為有了佛法智慧的滋養,所以修行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讓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的真諦。藉此再次向性廣法師,致上無限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