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的菩薩心行,向死的灑脫自在
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民國72年3月,跟隨著楊政河教授,拜見導師,請教法義。當天清早,「華雨精舍」一片寧靜,導師的從容流露出智慧的風采。因楊教授的引介,我們台大哲學所的三個研究生有幸歸依導師。導師隨緣開示,以清亮的語調,教導我們「從今乃至命終,護生」的宗旨。導師簡短地說明護生是佛弟子的根本信仰,菩薩心行也是在不忍眾生苦的悲願中,實踐護生的法益。我們三人對護生的宗旨雖有所知,但知之不切,或認為其中缺乏哲學思辨的理趣。在導師慈悲的開示下,護生觀拓展了我們對生命的包容與眾生苦難的承擔。二十年來,台灣環境公害事件層出不窮,我也參與了環保運動,走上街頭時,想起導師護生的教誡,我心中明白我是個佛教徒,從事佛教與環保的學術研究,我清楚我是個佛教徒,發動「護溪即護生」的守護河川運動,我知道我是從導師的教導所想出的行動口號。
民國83年之後,我在成大開授佛學課程,導師的著作啟發了學子佛學的視野,我所作的佛學研究大多依導師的觀點加以發揮,對於佛教環境倫理也有些微的貢獻,然每讀導師的自傳《平凡的一生》,常贊嘆清明的理性實為其人格的特質,導師在自傳中「業緣未了死何難」一節,實為生死學的經典之作,導師在民國三十年腹瀉引起虛脫昏死,醒來後,「看看自己,腳在地上,身體卻擱在床上;滿褲子都是臭糞」,導師描述當時的心境:「我想,假使我就這樣死了,也許別人看了,會有業障深重,死得好慘的感覺,然在我自己,覺得那是無比的安詳與清明。我不想祈求,但如果將來這樣死了,那應該說是有福的。」導師多病的一生,向死的存在感受,使他清明面對生命不可逆料的死亡狀態,超脫生死業報的罣礙,何其灑脫。我喜歡把這個經驗與朱天心的小說〈拉曼查志士〉放在一起體會,小說中對於無預警死亡的焦慮,有很深刻的敘述,對比之下,導師的安祥心靜真是希有難得。
導師嵩壽後圓寂,令人無盡的不捨,導師一生奉行人間成佛的信念,故必乘願再來。導師面對生死的正念,留給佛弟子最可貴的經驗,在追思中,我覺得自己受到救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