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懷念傳道法師

侯坤宏(國史館前修篆處處長)

  說真的,其實我不想寫這篇文章,因為傳道法師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充滿生命活力,講真實話又具有真性情,於佛法義理能真正掌握的僧人,這種印象總是留存在我的深刻記憶當中;沒想到傳道法師竟離開這個世間了!「不想寫」是希望他還健在人世間,為苦難的眾生再多盡一點心力。2014年12月30日接到闞正宗教授來電,2015年1月2日江燦騰教授的email及電話,他們都告訴我傳道法師圓寂的消息,我真是不敢相信這會是事實。1月5日回辦公室上班,看到弘誓佛學院陳悅萱居士寄來的,由昭慧法師和藍吉富教授共同具名邀請傳道法師生平好友撰寫追悼文章的邀稿函,想起過去與傳道法師的交往情形,真的是「不能不寫」。

  初識傳道法師,是在「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上,這項以弘揚「印順思想」為主軸的學術會議,至2014年已舉辦了12屆(2015年5月將舉辦13屆),每屆會議開會期間,是我與法師見面的機會。會議場上,聽法師的痛快發言,總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而在臺下的傳道法師,對我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專研近代佛教史的我,可以了解許多書面資料所沒有記載的臺灣佛教史,所以就更能掌握佛教界中某些隱諱但卻是關鍵的問題。法師離開我們了!讓我失去一位隨時可以請益的法門師友,想來心中充滿無限的哀傷與感懷。

  傳道法師出家於傳統道場,但在佛法抉擇上,對開啟他慧命的「印順導師思想」最為傾心,當代臺灣佛教界中,傳道法師是「印順學派」的一員大將,在臺灣南部長期落實「人間佛教」的理想。2008、2009年,因個人撰寫的《印順法師年譜》、《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相繼出版,使得學界出身投入佛教史研究的我,對「印順思想」帶給我在研究佛教史的引導(啟示),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或許因為這樣,每次與傳道法師見面,總是感覺特別高興。他總會親切的和我握手,要我坐在他旁邊的坐位,像是對待多時未見的老朋友一樣。傳道法師不是學術研究者,但他重視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從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對學術研究的尊重。而更難得的是,法師在與學者間的互動關係上,始終能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回思前後,有幾件與傳道法師的互動,讓我印象十分深刻。2010年,妙心寺舉辦慶祝建寺五十週年感恩系列活動,時間從10月9月迄12月31日,我曾應邀前往出席「新書發表會」的活動,《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與《珍惜人間.典藏妙心:妙心寺建寺五十週年紀念特輯》同為這次活動發表的新書,我是以《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訪問人身份和闞正宗教授等應邀出席,看到許多參與活動的其他來賓與妙心寺的義工與信眾們,對於傳道法師如何領導他的「菩薩團體」留下極深的印象。在妙心寺,可以感受到法師與信徒間的「平等無差別」互動方式,有一種自然輕鬆的氣份,在法師心目中,僧俗間或男女間,沒有所謂尊卑的問題,由此可以顯現出他對眾生的平等心,這就是真正的人間菩薩行者的風範。

  其後,在2011年及2014年,我有兩次應妙心寺「成長教育講座」之請,前往各做一場專題演講。第一次是在2011年12月10日,所講的題目是〈佛教史研究的視野、角度與方法〉;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3日,講題是〈中共佛教史研究的若干省思〉。第二次以中共佛教史研究為題,其因緣是在2012年12月拙著《浩劫與重生:1949年以來的大陸佛教》由妙心寺出版,此書是過去10餘年來個人持續關注中國大陸佛教的初步研究成果,法師能不考慮是否能回收成本,願意出版這部「冷門」但卻又亟需有人關注的學術領域專著,對於身為作者的我,總是滿懷感激之心。法師能理解:身在臺灣佛教環境中,除對本土的臺灣佛教史應有基本的認識外,於對岸(中國大陸)的佛教史,也不能一無所知,否則如何掌握兩岸佛教交流過程中應該保持的態度與尺度。妙心寺的「成長教育講座」,時間都是訂在星期六的晚上,記得第二次演講那天的上午,我從臺北先到臺中養慧學苑,講了一堂〈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隨後再南下臺南,到妙心寺已近用晚餐時間,餐後至演講前還有一點時間,在法師帶領下,參觀他剛蒐集到的大批佛教相關文物,在他如數家珍的介紹下,讓我眼界大開,原來還有許多佛教文化資材並沒有受到好好的維護與利用,也更了解法師多年來關懷文化、關懷本土的苦心。演講結束,已近晚上10點,在法師引導下,一起坐在走廊上喝茶聊天,所談內容主要以教內軼聞密史為主,讓我更加了解臺灣佛教史的另一面向。回想起這些過往,法師身影歷歷在目,又憶起法師已遠離我們而去,心理感覺異常的沉重。

  過去10餘年來,筆者與國史館同仁卓遵宏教授等,針對臺灣佛教人物進行口述訪問,為推動此項工作,有時也會邀請館外學者參與進行,如闞正宗、江燦騰等教授。由於傳道法師是臺灣佛教非常具有特色的人物之一,所以也被我們選為訪問對象,《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是訪問的成果。訪問是由闞正宗、卓遵宏和我負責,時間自2005年10月24日至12月24日,前後共計訪問了14次,不過因時間關係,我只參與其中第1次,其他訪問是由闞正宗教授利用每週前往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上課期間抽空進行,訪問後的文稿整理,由闞正宗、吳文宗、圓智法師、伍麗滿、呂姝貞等人負責,最後再經法師修訂多次始成定稿。在國史館出版「臺灣佛教人物口述訪問系列」中,除傳道法師,我們也曾訪問宏印法師(《人間比丘之路:宏印法師訪談錄》2007年出版)和昭慧法師(待出版),他們都是弘揚「印順思想」的法門龍象,可惜「『弘印』法將的龍頭老大」——傳道法師(昭慧法師語)已先行離去,同願同行者應當更加努力!

  據筆者與傳道法師交往及多年來觀察,由法師早年親近白聖法師,參禪頗有心得,他原本可以是一位很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出家人;但在因緣聚會及個人努力下,成為一位關懷眾生、關懷生態、關懷文化、關懷臺灣本土的法師。除富有行動力外,傳道法師也很善於說法,不管是北京話還是臺灣漢語,凡是聽過他講話的人,少有不被他生動的言說、巧妙的譬喻所吸引。由於長年對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在法師的周遭,有許多人對於佛法,都能具有人間佛教應有的正知正見。

  走筆至此,又憶起一事:即在2012年12月18日下午4點左右,我正在臺北辦公室上班,突然接到傳道法師從臺南妙心寺打來的電話,糾正我在《印順法師年譜》第206頁有一段引文,將《寶積經講記》誤認為是《勝鬘經講記》;能夠指出這個錯誤,表示他對印順法師的著作內容非常熟悉,我特別向他表示感謝之意,並說明在《印順法師年譜(增訂本)》中,一定遵照改正。

  在臺灣,要經營好一座道場並不容易,將經營的重心放在佛教文化上,更是難得,傳道法師非常重視佛教文化事業,其成果表現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重編一切經音義》、《印順.呂澂佛學辭典》、《臺灣佛教辭典》上。值得一提的是,傳道法師也重視本土文化,收藏了許多與臺灣歷史有關的文物史料,在臺灣的文物市場中,有不少人依靠買賣文物獲利維生。傳道法師蒐集文物,是出於對臺灣本土的關心。與此相應的是,法師強調「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從佛教「緣起」觀出發,用大乘菩薩淨化生命(成熟有情)與淨化環境(莊嚴國土)的悲濟行,來實踐人間佛教。可惜,法師離開我們了!希望妙心寺的住眾與信眾,能持續秉持過去法師弘揚大乘菩薩道的理念與精神,走向更寬廣的人世間。

  近日讀誦《佛說無常經》,其中有段經文說:「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更想起傳道法師業已圓寂一事,心中更為難過與不捨。不過,作為人間佛教的踐履者,希望法師早日乘願再來,為未來人間淨土的實現,再貢獻另一番心力。因為,「人菩薩行」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業,累生累世中都要非常努力才行。

  侯坤宏敬述2015年1月12日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