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小組:釋圓貌、釋傳法、潘鳴珮、林素有、許月梅、孫惠珠、林錞蓁
■鄧子美教授(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
我在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緣由是我從1992年開始編輯《中華佛教人物大辭典》,從近現代部分精選出約114位,自1949年到2014年,太虛門下還存活著的一批高僧大德。這批資料非常可貴,因為那是大陸佛教遭受浩劫的年代,若沒保留下來,將是非常大的損失。在這個基礎上,我寫成《當代人間佛教思潮》這本專書,增補後又出版了《當代人間佛教傳燈錄》,本書是人間佛教的一部發展史,特別是自1949年以後。本書的結論,因意識形態不便在大陸出版而刪改的部分,構成這次我發表的論文。
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革新派。太虛大師當年提出「新佛教」,本質上就是從事佛教改革,針對佛教內的弊病,自我反思、自我解構、自我改進。印順導師是從教理上來印證人間佛教的合法性,而太虛大師一開始就認為佛教要國際化,要關心、參與全球的問題,對於西方與現代的思潮要做出回應。他們兩位在教義和實際運用上各有關注,彼此互補。人間佛教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必須要關心社會問題,進而改革佛教內部的弊病,推動佛教的社會事業,如此才能吸收菁英與新血進來,使佛教的傳承延續不斷。
現在大陸佛教表面上是很興盛,實際上有很深層的危機。比較保守的、講怪力亂神的,還是佔大多數。但是總的來講,人間佛教在大陸是時代趨勢,假如沒有人間佛教的努力,佛教早就衰敗了。
實際上,太虛大師和他的接法人,包括印順導師等高僧大德,在大陸他們的聲音愈來愈響亮。比如去年太虛大師圓寂七十周年,在大陸就舉辦了三場重大的紀念活動。人間佛教愈來愈被整個社會所接受,這個是不會改變的,時代潮流肯定是偏往這邊,批印那些人只是一小撮逆流。
■葉海煙教授(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非常有意思,具有現代性,還多了一個後現代,這就代表人間佛教對於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都是需要去關注的,如同昭慧法師在開幕致詞時所說:這是一種自我的解構,而且還需要再建構,再革新。在佛教內部的自我革新,就是要檢討一些我們面臨的問題,甚至困境,要如何去回應、去解決?本次會議的相關論文,也都凸顯了這個主題的意義。
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我們當然要革新,要有一個新的路向,這得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也就是自我解構,才能找到未來人間佛教有那些出路。只要我們跟時代聯結,扣緊當代人的身心問題,就如今早黃運喜教授所提到:寺廟可以做為提供長照的場域。這體現了佛教對於當前未來人類身心一體關懷的精神,所以我覺得本次的主題相當有意思。
昭慧法師有提到,明年要討論性別議題,我想這是人間佛教呼應當代人的處境,所表達的一種悲智精神。還有很多文化議題、社會議題,都可以用人間佛教的角度來看,納入印公思想的架構之下去作探討。
■侯坤宏教授(前國史館纂修)
研討會以印順導師著作及思想為主軸,太虛大師的著作我也做了研究,就輩份而言,印順導師稍晚,思想傳承自太虛大師。兩者的思想特色,太虛大師比較廣博,印順導師比較精深。透過閱讀導師的著作,有助於了解印度及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些問題,也能夠掌握一些重要經論的義理。
我參加過多次研討會,兩岸學術環境、政治生態、佛教生態不一樣,訓練方法也不一樣。來自海峽兩岸不同地方的學者,關注重點與研究方式不同,所展現的風格也不一樣。所發表的論文,個人會將其放在「印順學」研究領域中,過去是否有人做過相關研究,再衡量其是否有獨到或特殊之見解。
對於未來會議主題的構思,或可視台灣或國際佛教界發生了什麼問題,從人間佛教或導師思想來作回應,再進一步構思會議主題,這樣會比較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例如香港佛教在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發生不少變化與轉折,就佛教內部而言,政治與佛教(宗教)永遠都有關係。不同的佛教團體或佛教徒(或出家師父)對政治會有不同的看法,政教關係是未來可以深入了解的方向。
■俞學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
近代以來佛教或者佛學研究,多會尋求學術與信仰之間基礎性的共通點。學者和宗教家在目標上會有不同,宗教家出於信仰,會努力建立信仰體系;而學者從事學術研究,則需要盡可能地進行客觀呈現,追求歷史事實。印順作為宗教家,需要建立信仰;而作為一個學問僧,尤其是近現代歷史上有開闊視野的學問僧,也必須面對科學對於佛教界的衝擊。導師努力尋求學術和信仰之間的共同點,論證與資料具有客觀性,並非單純宗教家的論證,其方法可落實於他所提及的「以佛法研究佛法」,其研究結果值得重視。
印順導師是近現代佛教發展的一個重量級人物。他在佛教如何面對現代性問題上,做了很多探究與努力,許多學者受惠於他的研究方法和結果。雖然也有人對他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爭議也就意味著沒有貢獻度。就印順導師而言,他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重視的學術成果,也提供了大量方法論的思考,他所提出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為我們探索這種結合提供了重要的資糧。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很好,不是僅僅局限於一個教團,或者單單闡述印順導師的思想,而是放在大背景、大視野之下,就佛教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未來的展望,去思考和探索問題,格局很大,關顧了傳統、現代、後現代的時間維度。印順導師作為宗教家的身份,他的教理史及教團史研究,以及如何看待全球化、多元化時代的宗教發展,這些議題不論是兩岸三地,還是國際社會,都是需要關注和關心的。
從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中國佛教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學者做研究時,都會關注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歐美、臺灣的成果。更年輕一代的學者,會藉助國際上更豐富更先進的研究方法,與國際上的研究趨勢保持一致。印順導師是近現代以來最為重要的宗教家之一,未來可以探討的議題會很多,可以針對當代問題做更詳細的討論。
初次來到佛教弘誓學院,我喜歡以學習的心態及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參訪。弘誓學院的校園環境很清靜,遇到的志工菩薩都很歡喜、很溫和,由裡到外散發出來的歡喜及對小貓小狗的呵護尊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學院還比較豐富地展現了女性的細緻,特別注意細節,例如吃飯時有人提及好吃時,會告知是誰自己種的,他們在描述時滿心歡喜,有生活與修行融合如一的感覺。
■宣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大陸的人間佛教,可分兩方面來看:一是佛教本身的發展,二是佛學研究這一塊。大陸現在年輕的研究者數量蠻多,跟九○年代相比,「量」與「質」方面都有很大的擴展。受惠於大陸經濟的高度增長,佛教的發展也較良好,整體而言,大陸佛教在「建寺」這個階段,可以說告一個段落了。現在面對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也就是「安僧」,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從教起修。面對這樣的階段,一些深層的問題就突顯了出來。
因為大陸佛教的官方指導思想方針是「人間佛教」,但實際上,人間佛教思想的群眾基礎,還不是那麼深入人心,不是那麼穩固,大陸佛教的整體風貌還是「傳統佛教」。在這點上和台灣佛教是很大的不同,台灣佛教因為虛大師的門生故舊來台灣,撐起了台灣佛教絕大部分的天空。而在大陸佛教的復興過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的是傳統佛教,這就決定了人間佛教思想沒有特別落實在大陸許多道場的見識當中,大家對人間佛教有一些誤曲、盲點和偏差;再加上標榜人間佛教的,可能做的是佛教世俗化的工作,這也影響了社會大眾對於人間佛教的觀感。
所以我個人的一個觀察,覺得兩岸佛教界,應該在人間佛教的議題上,加深交流、擴大共識,包含什麼是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什麼是人間佛教當代應該推展的一些議題?什麼是已經出現的偏差?應該做怎樣的調整?在這方面,我覺得是兩岸佛教界可以合作的方向。
對於研討會,我覺得可以涵括華語學界之外,如日本、歐美,很多人就著導師思想研究現當代佛教議題,可以讓他們也加入;又,在兩岸佛教界或學術界,有很多後起之秀、年輕學者,可以讓更多的新面孔、生力軍加入進來。
■林建德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研討會已舉辦第十六屆,我幾乎每一屆都參加,今年部份討論環繞在前年大陸的「批印」會議上,這引發我的一些想法。我寧願相信發起「批印」會議的僧信大德們,是基於「護教心切」的心理,在動機上是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但我始終認為,任一篤實敦厚的佛教徒或佛教學者,不會也不應輕易批判教界的長老大德,即便彼此思想不同、依止經教有異,也不可任意作批判,更何況批判內容錯誤百出。
可以這樣說,批判印順佛學,即是有著批判阿含、般若和中觀教法之錯謬,畢竟印順佛學立基於此等根本思想而展開,乃有所本非隨心所欲、單憑個人想像之創發。尤其當批判已淪為某種「人身攻擊」,不再是法義思想的客觀討論,如稱之以「邪師」、「失道者」、「棄道者」、「獅子蟲」等,已然是「對人不對事」。
再強調一次,厚實質樸的道人風範是和合無諍的,不只不會「批印」,反而尊重、欣賞佛教不同法門的美與善;而今有些表面上看似「護教心切」,卻難以讓人想像其背後另有所圖,也因此「批印」背後給人有諸多「陰謀論」推想,涉及了利益與名位等世俗考量。不過,我仍願相信他們的動機乃為護衛自身信仰,只不過粗糙批評長老大德,實在並不明智,只能說他們腦袋不清、思想混亂。
■姚彬彬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人間佛教發展已近百年,從太虛大師1925年提出「人生佛教」,到1933年前後提出「人間佛教」,在曲折中發展。就中國大陸而言,人間佛教被確定為主要的發展思路,是在二十世紀的八○年代,由趙樸初居士的倡導以及太虛大師諸多後學的扶持,三、四十年來態勢總體尚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就台灣地區而言,早期在太虛大師的後學如慈航法師、印順導師、東初老和尚等人的努力下,歷經幾代,目前台灣佛教重鎮的「四大道場」中有三大道場都在講人間佛教,各有其特色。
台灣佛教發展史中,可謂劃時代的事件,便是印順導師來台後,進入人間佛教思想的蓬勃發展和成熟的階段,達到人間佛教思想潮流之前所未有的高峰,導師本人也是人間佛教發展史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巨匠。
印老的逝世也許標誌著人間佛教進入一個新階段。十餘年來,科技發展更加迅猛,但社會也變得更加急功近利,許多社會大眾喪失了追求思想深度的情懷,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就佛教而言,現在兩岸流行的佛教讀物沒有太多深刻的思辨性、也談不上有深度的社會關懷,通常所說的「心靈雞湯」則很受歡迎。恰恰印證了印順導師當年所憂慮的佛教「庸俗化」。庸俗化就會傾向媚俗,像明清流行的民間宗教那樣,只是一昧的勸善,但這些大多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
清代思想家戴震先生曾有一個很深刻的觀點,他說每一個人即使再愚蠢再混帳,也都會認為自己是有「理」的,是好人。都不覺得自己壞,甚至能心安理得把自己做的壞事看成好事。這不是任何「心靈雞湯」或勸善的那些空談可以解決的問題。只有以佛教空、苦、無我之道為基礎,進一步審視和反省眾生的共業,乃至共業的成因,進行不過分樂觀也不過分悲觀的「如實觀」,才能從根本上了解人類文化的病根,由此認識的提升才有可能慢慢生長出有效的實踐。
兩岸人間佛教應更重視佛教固有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識,不能滿足於膚淺的層次,更不能落入庸俗化。一直有人說,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沒有所謂的「可操作性」,我則認為,印順導師思想的深刻性本身恰恰就是「可操作性」,只有深刻的思想才能潤物無聲地一點一滴真正植根於人心,才能改變人性,改變世界。印順導師說我們要發揚青年的佛教,「青年」的特徵是朝氣蓬勃,敢於創新、敢於自我否定的精神,這才是佛教應有的一個方向!
■鄭凱文居士(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佛教弘誓學院所舉辦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是後學參與歷程最久、次數也最多的系列會議,自第六屆(2006)到今年第十六屆(2018),之間共參加了九次之多。另有一次比較特別,是在2005年8月30日至9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辦於河北省承德市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當年後學與弘誓學院諸位法師、學眾及台灣的教授群,一同隨著昭慧法師組團前往。1
一路參與會議至今的歷程,就像是不可思議的學術之旅,我們也有幸成為長期受此薰陶滋長而受惠的年輕學者之一,所以後學都會注意會議時間,年年都很期待,即便距離遠也會來,今年當然也繼續參加。
今年會議已經是第十六屆,內心感受到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探討論題逐漸變得更加豐富,顯示導師思想體系宏深,探索空間非常廣大,值得我們一屆屆不斷地舉辦。第二,這個會議也是一個培養宗教及佛教學者的課程,即便已是學者了,都還咀嚼不盡的一個很好的課程。第三,研討會帶給我們這麼多年的薰陶,汲取這樣的智慧法乳,宛如與導師不斷地請益和對話,僅僅是這一點,就值得後輩繼續地研究與推廣下去。因此研討會對後學來說,更具有一種跨時代與跨世代的培育意義,期待能持續舉辦下去,後學會繼續參與,恆持願心!
■洪立明居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生)
我認為現代佛教最難讓年輕人接受的地方,是過度迷信、食古不化、過於被動的,自以為一部經便能窺探整體佛法的,過於強調出世而無法融入社會的,且過於墨守成規而無法檢視佛法的根本思想,加上現代教育當中又非常缺乏對宗教的認識,以至於年輕一輩的人難以親近佛法。
在教授芳香療法的經驗中,我將佛法的精神也融入其中,發現接受度很大;甚至許多身心靈團體,都會使用類似佛教中的理念或哲思,可見得現代人的確需要信仰,但不見得是甚麼花俏的創意,而是能否撼動對方的精神信仰,使對方接受這樣的論點。
因此在佛法核心(緣起性空)不變,符合佛陀本懷的情況下,我認為佛教應走入社會,由僧眾來引領大眾,積極參與各種社會福祉的推動,一方面能傾聽民眾所求而能有所應對,一方面也能讓民眾了解佛教,不只是出世更是入世。除此之外,佛弟子應札實佛法的基礎,在教導大眾時據理服眾,如果無法說明「萬法皆空」或「念佛往生」這些名詞背後所含的意義與層次,那麼現代人的接受程度即很難提高。
■法宏法師(本院專修部學生、大會司儀)
很榮幸,很高興,能來弘誓學院參與這場研討會,讓我感受到印公導師那般「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心願力。導師指引我們一條正知正見的光明之路,讓我們後學能依循前進。
此次大會來了眾多諸山長老法師及知名學者,激盪出不少知識的火花,讓這善的法流緜遠流長,繼續傳承下去,這對整個佛教界來講,有良好的強大推動力。現今社會五倫不常,紊亂不堪,正需要此正知見清流來洗滌淨化及引導。此次論文發表,各有其味,台下學者來賓反應也很熱烈,會議進行得有條不紊,內容的規劃也相當適切,相信明年必能更造高峰。我期盼有更多的學者來賓來參與會議,使法輪常轉,正法永傳!
■吳曙帆居士(本院志工)
很高興能參加第十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本次聚焦在「傳統、現代與後現代」,大陸學者們各自分享對議題的論述。針對批印風波,昭慧法師說因為她要做的事情很多,並不是每隻蒼蠅都要回應,那句「我要讓他們站不住腳,就能讓他們站不住腳」,讓全場鼓掌,實在是何等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法師說是因為佛法好,讓她可以面對各種挑戰。不過要能讀透經典並應用,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法師謙虛了。
論壇中侯坤宏教授提到,「面對佛教的怪現象,我們能做什麼?」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社會上會有這麼多怪教團,也是人心三毒使然,貪快、貪捷徑、貪輕鬆。關於遇到參加怪教團的朋友,小組討論時耀行師父回應,別試圖勸他們,否則可能會有反效果,不如就和他們說「祝你早日認識自己,做對的事」,因為他們不知道正法,有的人要走歪很多次才能找到正確的路,那是他們的因緣。我個人參加第二天的議程,吸收法師、學者們的總結精華,獲益良多。
註1:2005年該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辦,與會人員包括昭慧法師、性廣法師、悟殷法師、傳法法師、寬謙法師、藍吉富教授、黃運喜教授、盧蕙馨教授、邱敏捷教授等;大陸學者陣容也相當堅強,包括楊曾文教授、張新鷹教授、曹中建教授、魏道儒教授、黃夏年教授、王雷泉教授、鄧子美教授、何建明教授、宣方教授、魏德東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