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覆函答佛法之「氣」論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一○二)

102.7.11(凌晨)

  雖然正在趕手頭的評鑑報告,但是難得看到妳的大作,因此還是立即點擊並拜讀之。這是一篇見解十分深邃的好文章!

  特別是妳所提出的:「『氣』可能不只是四大混合運作的結果,它還含帶著情緒與精神層面的訊息記憶,否則就沒有所謂的淨氣、濁氣、正氣、邪氣、殺氣、銳氣、和氣、嬌氣、喜氣、衰氣......之分了;」還有妳提到有關「隨念」的功能,這都是很精闢的見解!

  精確而言,「氣」本身雖是四大混合中一股「推」與「撐」的力量,但由於身心交感的緣起法則,「氣」奔馳於時空座標之中,當然是無時無刻不受內、外四大與心識、意念的影響。因此慢說是生命內四大的氣息受到識大與空大的影響,連非生命體的外四大,有時都還是會受到意念投射的鉅大影響,這也是量子物理學「測不準定律」背後,不可忽略的原理。

  由於身心交感,「氣」確乎不可能不受心念的影響,孟子必然是有這樣的身心體驗,所以才會說出「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的過來人語,並且很自信地告訴公孫丑,說他「善養吾浩然之氣」。

  性廣法師那段開示:

  「氣」是四大──地、水、火、風混合運作的結果,而觀風大的「推」,並不是「以意導氣」,而是單純像個旁觀者一般,靜看著風大的「推動」,決不可用意念去引導,否則徒然增長對境界的貪瞋癡。大家要清楚禪修的目的,不是要修精練氣、打通任督二脈,而是透過持續不懈地訓練自己的心,在任何情境中遠離貪瞋癡、增長戒定慧,這才是禪修真正的目的。任何有違此目的的修練方法,都必須心生警惕。

  既然她教人不要「以意導氣」,這也就意謂著:她很明瞭「氣」確乎可以為心識之所導引。更且就她所常教學的安般念而言,入出息恰恰是介乎「身」與「心」的觀察介面。

  至於是否可「以意導氣」,依我親身體會的淺薄經驗,無論是「旁觀四大的變化而不帶情緒」的界分別觀,還是「以意導氣」的氣功,都立即會在內四大的流動中,帶來迥異的效果。早年我也學過以意導氣的方法,一旦氣機發動,全身的氣流會立即讓身體產生自然的律動;而且隨著意念的指揮,可以讓律動幅度變大或變小,方向也可隨意念而調整。

  但是後來我沒再深入學習,因為我察覺到:在有欲凡夫很難對情境「置身事外」的情況下,一旦觸、受,就很難不產生愛、取,而若沒有無常、無我的智慧,那麼必然還是會陷入「有求皆苦」的泥淖中。

  但倘若目標明確(如為了對治氣滯血瘀之病),方法得當,或是妳所提到的特殊體質問題,那麼在階段性需求下,以意導氣也是有其功效的。這還是得看修學者要把目標放在哪裡,是為了對治身病,還是為了超越「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

  倘若要以意導氣,那麼就得如孟子所說的,要「配義與道」,要「以直養」(《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用佛家術語來解釋它:「直」,可說是純潔無染的意念,這樣的意念投射,才會合乎義(公正無私),順乎道(緣起中道)。

  姑不論儒道二家的養氣論,就佛家而言,除了妳所提到的「界分別觀」與「佛隨念」(或對聖者的隨念),以及一般禪者最常修學的安般念之外,我特別喜歡修學「心與慈(悲喜捨)俱」的無量心解脫,正因其「無量」(打破了人我界限涇渭分明之限量),因此它恰恰乎是「以直養」而「配義與道」的美質心靈呈現,相當能夠「善養其浩然之氣」。

  以上,僅供酌參!

祝福吉祥!

昭 覆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