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參加心目中的夢幻課程
Melon888
性廣法師的禪修指導,以《阿含經》做為學理基礎,依次包括:打坐的前方便、三增上學、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次第井然,腳踏實地,依經起修,解行並重,讓我這個疑蓋很強的讀經咖打從心底服氣!也是個人未來幾年有心依止的禪師。這17篇禪七開示的文章,相當值得想依佛陀教法學習禪修的同學們參考:性廣法師禪七開示,http://www.hongshi.org.tw/ZENA.aspx
性廣法師是禪修指導經驗豐富的法師,個人曾在法界衛視聽過法師講解其著作《禪修理論與實踐》。
《禪修理論與實踐》這個節目已經重播過幾次。幾年前我第一次偶爾聽到,只是隨意看一下就笨笨的轉台了,卻對法師精準俐落的說法風格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第二次聽到時,我剛好遇上讀經撞牆期,也沒有特別收看,但法師明明在指導禪修,卻三言兩語開解了我當時讀經的困難。那一集聽得我心情激動,眼眶泛淚。
在它第三次重播時,我才發現這個課程的厲害,以及性廣法師對經藏的多聞善解,這才瞬間每天抱著電視認真聽起來,聽得連我這種原本只愛讀經而相當放逸於禪坐的人都法喜充滿,想立刻跟著禪修(後來幾集缺課就是因為我參加性廣法師的禪修去了XD)。
很快寫信去弘誓佛學院,請問性廣法師最近有沒有禪七課程?雖然很遺憾最近沒有,沒想到卻得到另一個棒到不行的答案──《阿含經研習營》。
《阿含經研習營》課程的安排,特別遵照聞、思、修的次第,學員們早上聽「聞」昭慧法師講授《雜阿含經》處相應教(卷8、9、11、13、43),並穿插講授《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當中的幾經;下午分組研習,「思」惟討論《中阿含經》;晚間則在性廣法師指導下實際禪「修」兩炷香。
昭慧法師講《阿含經》,性廣法師依《阿含經》帶禪修,這……這完全就是我心目中的夢幻課程啊!
昭慧法師講解《阿含經》,沒有第二句話,就是一個「強」字!之前法界衛視有播過昭慧法師講解《雜阿含經》的錄影,我也是重播到第二、三次才知道這個節目的厲害度!所以那陣子我每周三都固定抱著電視專心讀經(唯一一次缺課是因為我參加禪七去了),每次都法喜充滿,聽得高興得不得了、點頭點到一個不行!
性廣法師帶禪修,更是我這次最原本的心願!
其實之前我曾參加過一次禪七,但當時我不但我慢太強、疑蓋太重、瞋心太大,對禪修正見也不夠,以致於當次禪七並不得力,甚至越修越疑惑,非常愧對當時禪七的一切法師、護法、義工菩薩們的愛護,浪費了大好的七天禪修時光。
我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禪七之後疑惑變得更多,再加上放逸,就有點自暴自棄,竟把日常禪坐的練習遠遠擱在一邊,這一擱就整整一年。
這一年間我一直在問自己,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禪七之後反而無法繼續?後來發現,我可能由於對佛經了解太少,不了解該次禪七的某些教法是根據佛經的哪一部分,從而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信心崩解,乃至於一抗拒就一年吧?
說穿了,就是疑蓋啊...…Orz
後來我還一度懷疑,難道是自己不適合修「止」,而應該從「觀」下手嗎?南傳佛教的確有禪師有類似的教導。但這也解不了我的疑惑:佛陀明明是說「戒→定→慧」呀,佛陀這麼說當然有其道理,僭越次第不一定如法。
後來繼續讀經,我就越來越想「觀」:觀五蘊、六入的緣起與無常,觀身體四大的存在與變化等等。但是「觀」必須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依定發慧,沒有更快的路。而就算之前的禪七過程有令我疑惑的部分,但基礎的「安般」是確定無疑的,光是修「安般」,經典上說就已經足夠我們修到四禪,而後依定發慧。在「安般」與調身這部分,之前禪七道場的法師們已給了我非常紮實的基礎訓練和正確觀念,我的獲得是難以估算的<(_ _)>
我一直覺得,修行不是在和誰比快,應該要按照自己的步伐,不要急,但是要加油。
性廣法師的禪七開示,把我之前讀經從來沒有融會貫通的部分,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說出來,不知解答了我多少疑惑,增加了多少信心!一旦修行的次第、輪廓、重點、經典依據都清楚沒有疑惑了以後,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楚而簡單,我知道我未來的禪修,將不再只是傻傻地坐在蒲團上,不知前、不知後、不知升進、不知次第,而是讀經和禪修互相呼應、互相指引。這令我開始對未來的禪修感到躍躍欲試,輕鬆而有信心,不必硬逼自己,就天天都會想練習,這是過去一年從來沒有過的情形!
好!就決定從紮實練習安般念開始(我的方法是閉眼、隨息),練習到哪裡,就是哪裡。
以下是禪七開示錄(九)──第四日大堂開示片段摘錄:
照理說,安般念應該修到四禪才算圓滿,可是,我們不但沒有修到四禪,而且還只修了三天半,怎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禪修的課程只有七天,如果在這七天當中只學了一點安般念的技巧,那麼大家出了禪堂後要怎麼辦呀!如果大家對整體修法的次第和完整性,乃至於它清淨、普遍的殊勝之處不能了解;不知定,不知慧,不知定、慧,這不是盲修瞎練嗎?所以,為了讓大家成為有正見,有智慧的修行人,在這短短七天的禪修課程中,我們會安排一個理想的修學次第,讓大家知道分別定與慧的特性,知道修止與修觀的所緣,知道分別聲聞與大乘禪修所緣的不同等等;雖然都是淺嘗即止,但還是可以從中學會分辨與培養擇法的能力。這些方法都經過設計,雖然是粗淺,但是已經可以讓同學掌握到佛教禪法的精神、特色與要領;也可以稍嘗法味,親得法喜,對修行產生無比的興趣,以及對佛法修道次第的輪廓瞭然於胸。正因為如此,我們安般念修了三天半,就不得不割愛,接下來轉成受念處的「簡易法」。透過它過渡,再進修四界分別觀時,藉四大所產生的受,輔助以對四大的分別、簡擇,也不失為是一個善巧。
所以在禪修中,我們不斷地提醒各位:所有的法門都只是技巧,透過這些方法來幫助我們得定、得慧。但是修行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應當時常反省和檢查自己的內心,在修學的過程中,有沒有漸漸地遠離貪瞋癡?如果沒有,就代表心念在法門的操作上出了問題。
不要把進度與境界當成修道的目的,它只是工具,而要時常檢視自己有沒有遠離貪瞋癡,乃至於斷除貪瞋癡,因為那才是修道真正的目的。
2010.8.21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