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名為校準,實則開歷史的倒車

清涼法師

  反理性的神棍思想,等於開歷史的倒車,相對於現代社會,就像張督軍後腦勺上的辮子給人的觀感。〈拿什麼校準你?〉是對最近一篇網文〈校準人間佛教、重建中國佛學——寫在王雷泉教授玉佛禪寺講座之後〉的感觸,讓人想到「中正」制度的出現到被取代的歷史。

  中國古代有三大選官制度,一是兩漢的「察舉制」,一是隋唐開啟的「科舉制」,另一個是夾在二者之間的「九品中正制」,從魏文帝開始實行。

  前任察舉制,貫穿兩漢三、四百年,肯定非常好用過。但到東漢末,終於被門閥士族給玩壞了,他們左右鄉閭輿論,導致腐敗叢生,和想參政的知識份子之間的矛盾尖銳。曹丕上臺,想緩解矛盾,九品中正制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新制度主要有三條:一、設置中正:此制度的關鍵環節。中正即中正官,負責對某一地區人物品評的官員。二、品第人物:中正從家世、行狀(品行才能)等方面對本州郡的士人給予品評;三、定品:確定士人的品級。

  剛開始,家世、品德、才能等並重,真能選拔出人才。逐漸地,選拔標準變為僅重門第出身。就是所謂的「中正」不中正了,如何能客觀品評士人?即便有品評的形式,也不可能有令人信服的品評結果。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後果,如左思所揭露的「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最終,到隋代為科舉制所取代,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裡。

  從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初期發揮積極作用,及其逐漸變質,終為科舉制所替的過程可知:同一制度,因執行人的品質和存心,會出現利國利民和禍國殃民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此前的察舉制、之後的科舉制,莫不皆然。正應了佛門裡那句:「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邪。」不是法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換句話說,人間佛教如果走調了,是某些人的理解和做法偏離了純正的人間佛教思想。

  不妨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歐洲。十六世紀,資產階級為爭取自由貿易,必須打破封建制下的地域界限。而當資本主義出現弊端時,歐洲人會站出來說,應該用封建主義來校準資本主義嗎?不會!同樣,當九品中正制出現問題時,會有哪個皇帝或宰相站出來說,應該用察舉制校準九品中正制嗎?不會!

  事實上,校準的九品中正制的,是科舉制;校準資本主義的,是社會主義。

  同理,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悲天憫人,有著強烈的時代關懷和使命感,和同時代以天下為已任的有識之士一樣,在中華民族危難蹇剝時期,欲借佛教探求拯救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探求佛教真理,適應時機,求治人心,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促進佛教的轉型」1 之歷史背景下,通過對社會、人群的觀察,對傳統佛教審慎地反思和校準,得出的新成果:

  人間佛教不但是適應時代,而且契合佛法真理,是對時代處境強有力的回應,不僅對臺灣佛教界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大陸佛教界積極提倡、政府積極支援人間佛教的實踐相呼應和相印證。2

  在全球的背景下,在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國佛教要出一條怎樣的路,才能更好地為人心的淨化、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貢獻?

  印順法師留下來的洋洋七百餘萬言的著述,是現代佛教思想的一座豐碑,其人間佛教思想是中國現代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座標,是發展當代佛教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參照,是指引進一步思考中國佛教的現狀和未來的一盞明燈。3

  最後,借用馮友蘭先生所說的:

  張載認為,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要是「和」。「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如果只要求「同」,不能容異,只會一步步重返「仇必仇到底」的道路。

  「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人是最聰明、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傳統和世界哲學的未來。4

以奉勸那些名為反思,實則批鬥謾罵者,不要在「仇」的心理下越走越遠,你們的極端言論,對人間佛教、對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偉大貢獻不會有絲毫動搖,只會粉碎在人間佛教前進的車輪裡。

 

注1、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在印順導師舍利回歸迎奉法會上致辭〉。
注2、同上註。
注3、同上註。
注4、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5月)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