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無盡的感恩

釋圓祥 

  家母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1959年在宏法寺皈依開證上人,而且受過菩薩戒。受母親的影響,我也和宏法寺結上了緣。每逢寺裡有法會或晚課誦,我只要有空就會去參加。一聽到大殿傳來陣陣唱誦,那種自在莊嚴,頓時讓我整個心就平靜下來,甚而到達渾然忘我的境地,就是這樣的因緣鋪陳了日後我的出家之路。

  時間倏忽飛逝,有一年暑假宏法寺舉行地藏法會,會上我認識了師父──傳道法師;當時他在北部讀佛學院,寒暑假才能回寺。早期一般道場大約都只是誦經禮佛拜懺,講經說法的很少,宏法寺的佛法講授算是很先進的。只要傳道師父回寺,上人都會請他為信眾開示。他很會藉著譬喻、故事來說法教化,大家聽了笑聲盈殿,法喜充滿,這時他會適時對我們說:「你們不要只知道大笑,要去思考,吟味個中的道理,才不會白費時間坐在這裡,莫使入寶山,垂手歎空歸。」我們聽了雖然感到很有道理,但個中法理還是一知半解。

  一、二年後,我發現師父寒暑假返回高雄時,總是那一襲長衫,問他:「您怎麼老是穿這件,不會太熱嗎?」而他也總是說:「穿這件不錯啊!」後來我終於明白,原來師父生性儉樸,總共也只有那麼一件長衫。適巧當時高雄有一批出口的布料因浸到海水而轉內銷,質料不錯,價錢又便宜,我和圓昇師(當時未出家)就去挑選。由於沒有灰色系,只好選藏青色,質料滿涼爽的,就做了兩件送給師父;因為只道是素色就可以了,沒去注意合適與否,師父也不嫌棄就收下。後來才得知上人唸他:「有人穿這種顏色嗎?不適當!」我恍然大悟,原來齋教中似乎有些人穿那種色系,難怪上人不要他穿。

  1973年,妙心寺住持圓明法師退休,信徒代表來到宏法寺,禮請上人去當住持。上人看出我們有意出家,於是向我們推介說:「傳道法師不錯,你們跟他出家到妙心寺吧!」我先前曾經到妙心寺幫過忙,感覺那裡不錯,很清靜,就順應上人的美意,在當年的觀音菩薩成道日由師父為我與圓昇師圓頂,上人為我們主持出家儀式而正式成為僧伽的一員。

  妙心寺地處台南市郊偏僻的永康鄉,當時尚未開發,一般人生活並不寬裕;寺裡經濟也非常拮据,因此前任住持以互助會來應急,但也入不敷出,非常艱苦。師父是農家子弟,他就建議種菜,一方面可減少生活開支,一方面藉著勞動調理身心,而更重要的是磨練我們的心志。師父好學不倦,志仁補校畢業後又考上南一中補校,白天有時間就為我們上點課。他說:「你們剛出家,需要學習的很多。」他有時也教我們書法,是柳體字,後來認識了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請他的學生來教我們,改習顏體。

  1974年,師父籌劃大雄寶殿修葺及兩序禪房增建工程,因誤信一位在電臺主持佛教節目的吳居士,經其老闆轉介購買的鋼筋有一半被擱置未交貨,師父很擔心,覺得如果被誆騙或倒閉了,後果是負不起的。晚上下課後就到那家工廠去守候,我們都不曉得,總覺得已經這麼晚了,人怎還沒回來?原來師父為了鋼筋之事,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那守到三更半夜,直到工廠把鋼筋運來才如釋重擔;師父堅強的毅力與耐性及對責任的承擔,真是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兩序禪房興建工程到一樓完成後,因經費不足而停工。當時師父有感於妙心寺四周的眷村環境,教育普遍低落,認為教化必須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應從根培育,因此決定於1975年利用現有空間創辦幼稚園,開展他的教化事業。另一方面他也常在大專院校的冬、夏令營講課,或是應邀演講,發心到處弘法,甚至去監獄佈教,其為法為眾生的悲願與無我的精神,實值得我們效法。1979年,大雄寶殿修葺及兩序禪房增建工程落成後,妙心寺也陸續開設佛學班的課程,此後我們聞法的機會增加了。

  師父是行動派的,凡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講道理而不講迷信,深入追究事實原委,不做表面文章,在在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他常告誡我們當分清「需要」與「想要」。師父講法深入淺出,而且多元化。他善於運用比喻讓大家更能了解義理,如: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很笨,經佛陀耐心教導後開悟了,有一偈:「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將心地掃,世間無處非淨地。」師父舉此偈來勉勵大家,真是太貼切了。學佛不外乎止惡、行善、淨心,而淨心為第一。是的,內心的煩惱:貪、瞋、癡,就像掃地般把它掃乾淨,才不會有障礙。

  師父講的是佛教的真精神,做的是眾生真正所需要的。因此他廣結善緣,結識了不少學者、教授與藝文界的人士,與他們交流,增廣見聞。諸如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便是師父的明師益友。有一次,師父去拜訪,正好玖公寫了幾十幅字,其中一副對聯:「新竹漸添三徑綠,好山常放一簾青」,師父讚歎有加,說「一」字雖歛而富變化;「簾」字大膽而豪放,垂直兩筆蒼勁如鐵筆銀鈎,左右兩撇柔韌如竹葉自然生動;整對首尾相顧,方圓並用,剛柔互融,錯落有緻,渾然天成。玖公知道師父確實深具鑑賞力,說如果再寫的話,不一定能寫這樣,便把這副對聯送給師父。之後,師父也經常分析書作給我們聽,這對聯好在哪裡,整副對聯的佈局猶如一幅畫很優雅、自然。雲水堂的對聯就是師父精選虛雲老和尚所作而請玖公書寫的:「肩膀磨穿,到此般般放下;草鞋踏破,從今步步登高。」這副對聯是有警策作用的,每天進進出出,一眼望去就見到它,念念在心,也是我們修持最好的鏡子。客廳常掛一些名人書畫,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一次,叮嚀我們要背起來。師父的教導沒有局限性,隨機而教,目的是要我們多聞熏習,而提升心性與內涵,改變氣質,實在是用心良苦。

  跟隨師父常住妙心寺已40多年,師父的教誨,點點滴滴,深植我們的內心,無法一一述說。面對師父驟然捨報,想起師父過去曾經教導我們:「不要悲傷,知道方法,要承擔起來。」

  傳勝、傳燈師伯提醒──希望阿滿和小貞盡快出家,還有天得法師、旻慧法師協助鼓勵她們盡快圓頂以報師恩,她們終於也願意加入僧團的行列。原本燈師伯是說告別式後,忙完再圓頂,但為了更具意義性,我提議提前,以便於以法眷的身分參加,也完成師父幫她們預留的法名──「圓善法戒」、「圓真法定」,讓「戒定慧助行」一組的成員,可以圓滿。況且,長期以來圓善及圓真負責寺裡的社區教育、佛教文化的執行,所以,她們正式加入僧團的行列,不僅為寺裡增添生力軍,也更能持續推展師父的理念。

  因此,我們會竭力延續師父對佛陀以至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闡發與弘揚。雖然我們沒有師父的智慧與魄力,但是有教界法師、大德、護法居士們的指導與協助,我們將繼續共同來推展師父的心願與志業。

  師父常說:「諸法因緣生,不論身命、知識,或資生之具,均屬無常之物。」這次,師父突然離開我們,正示現了「無常」的道理。所留給我們的風範,就像千年的巨木,庇蔭著我們,我們必定謹記師父的教誨:身為佛弟子,不可忘失菩提心,一定要具備信願、慈悲、智慧,深入經藏、精進不懈、學不饜足。做事要周詳,執行要確實。

  每一位來寺裡拈香的法師、大德,都讚歎師父對佛教文化、社會關懷、環境保護、藝文等多面向的奉獻。師父以出世的精神來行入世的事業,關心時事,總是不顧念自己的健康,為正法,為利生,到處奔波。無常幻化,師父的殷勤教導,言猶在耳,今後我們雖看不到師父充滿活力的身影,但是您的言行已經深植我們的心,為我們建立了典範。師父!我們都會記得您的教導,延續您老人家的悲心與願力,我們對您老人家無盡的思念,及您的懿德風範,又豈是我們隻字片語所能道盡。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