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部論師之思想與風格》自序
釋悟殷
部派佛教的領域極為寬廣,各學派論義繁複龐雜,兼而錯綜糾葛,想要理解各學派的要義,釐清彼此的異同,掌握論師論著的旨趣,委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然而,慶幸的是,台灣佛教界,就有這麼一位大師級人物做到了,他就是印公導師。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不但把各論書的結構章節作了介紹,且簡明扼要的點出每一論書的主要論義,與其他論書的異同,並透視其前後思想的演變,更畫龍點睛的標明諸大學派及論師之根本思想與學風,為後學者開啟了研究的視野,拓展一條康莊大道,可謂厥功至偉。
筆者研讀部派佛教,受惠於導師研究的成果,在紛繁的部派論義中,先取《異部宗輪論》為讀本,透過《大毘婆沙論》論師的解說,或者溯源於《發智論》本義,用以理解部派佛教。由於自修摸索部派佛教,參考的書籍,大都是直接從漢譯阿毘曇論書下手,偶兼及日譯南傳《論事》;前人的注釋或著作,參考最多也影響筆者最深遠的,當屬印公導師的所有著作集。可以說,筆者研讀部派論義,就因為有導師的著作指引,才突破了許多困境,理出一條研讀部派的簡要捷徑。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筆者剛開始過鄉居生活,研讀阿毘曇典籍,也曾為阿毘曇的深澀而困擾,即便是當時我已經從《大毘婆沙論》中把解釋《異部宗輪論》的資料彙整齊備了,還是常常孤坐窗前終日,不知論師的意趣所在?因緣湊巧,印公導師在《中觀論頌講記》裡的一段話,帶給筆者莫大的震撼:「佛教中,不論是大乘、小乘,都要說明世間的生死流轉,出世的涅槃還滅;而且是貫徹了的,怎樣說流轉,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滅,決不能另起爐灶。」(頁三○)
這段話,也喚回了筆者當年讀〈大乘三系的商榷〉的記憶,導師同樣的說過:「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創說於民國三十年。……我的意趣是: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一、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二、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念佛、持律、習禪,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門。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無諍之辯》,頁一二六︱一二七)
在困窘的時刻,讀了導師之依著緣起教法安立生死與涅槃的一貫性、以抉擇大乘三系的手法,我為之嘆服感動而喜悅多日!也因此,更深層地體會到導師抓出部派佛教兩大思想動脈:依蘊立我與依心立我,真是為研讀部派的後學者點亮了一盞明燈。而印公導師一針見血的點出緣起教法,在安立生死與涅槃的軌則是一貫性的卓越特見,筆者如獲至寶,也曾依循著這個軌則,把各期、各宗的學說考察一番,更深信了這是研讀部派乃至一切教法最重要的綱領,倘後學者能掌握此一緣起軌則的一貫性,必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自然就不會被紛繁糾葛的學說困惑而找不著歸路!
當拙作《部派佛教》上、中編出版之後,也獲得一些迴響,綜合說來,被問得最多的,當屬「參考了那些人的著作?」我真的不知道要從何說起,修學佛法是日積月累的,過去我研讀印、中佛教史時,大量閱讀前人作品,只要與教史有關的典籍(以北傳為主,稍涉及南傳、藏傳),我都有濃厚興趣,不管是經律論三藏原文,藏經的「史傳部」,各宗派的注疏,印人、華人、日人著作,旅人傳記、地理風俗誌,乃至出土文物、造像藝術、古今地名考證等等,都儘可能的收集與閱讀,也就是說,在研讀部派阿毘曇論書之前,我已作了一些前方便的準備工作。
就因為自己在教授印、中佛教史時,心裡總覺得缺少什麼似的不夠踏實,檢驗後發現,原來那是對「部派佛教思想」總體的不夠了解,以致無法溝通聲聞佛法與大乘佛教之間的距離,未能掌握印度大乘三系、中國大乘八宗的中心思想,沒辦法釐清學派與學派間思想最根本的分歧點,更遑論綜觀在流傳發展中錯綜糾葛的網絡。在想要理解「部派佛教思想」的理念推動下,筆者才埋首於阿毘曇論書的研讀。
筆者是困而後學,注意的問題點及寫作方向,自然是傾向於:把各學派的主要論義解釋清楚,說明學派的思想與風格,彼此相異的癥結點,並冀望為聲聞佛法與大乘佛教搭起思想的橋樑。經過幾年的研讀,更加肯定:理解了部派思想、或熟悉了部派論義之後,再來鳥瞰印度、中國佛教思想的流變,印度與中國佛教之間的關係,印度大乘三系、中國大乘八宗的中心思想及其最大的差異點,其實他們都有基本的脈絡可循,學習起來自然會是親切而又輕鬆愉快!
筆者歸納整理部派佛教,陸續完成論師的時間觀、有為無為觀、業力觀、中有觀、輪迴觀、佛陀觀、菩薩觀、聖果觀、修道解脫觀、戒律觀等,編輯成《部派佛教》上、中編出版。
《部派佛教》下編,原本的計畫,是介紹「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如有部譬喻師、分別論者、犢子部等學派,以及《大毘婆沙論》裡的諸大論師。在完成有部譬喻師、分別論師、犢子部等學派的思想與風格以後,也覺得《異部宗輪論》裡,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論義,表顯著各學派的思想與學風,過去都未及整理,為免遺珠之憾,所以也就以現在實有學系、以及三世實有學系的法義觀為題,用以介紹二大學系的論義。這樣,一共有五篇文章,取名為「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學派篇,作為《部派佛教》第三編出版。至於「各大論師的思想與風格」(《大毘婆沙論》的諸大論師),則留待《部派佛教》第四編中再予介紹。
《部派佛教》系列作品能夠成書,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筆者要向成就此書因緣的一切善心人士,表達我至誠地感激,沒有大家的圓成,自然就沒有它的問世。最後,筆者還是要說,在發展中完成的部派思想,論義繁複糾葛且異義無邊,筆者質性魯鈍,本書不免有誤解及遺漏的地方,有些思想也未臻圓熟,若干論點也只點到為止,倘有錯誤之處,懇請教界法師、先進、同道慈悲,惠予指正,使筆者來日能有更圓熟的成績。若有功德,那是大眾的成就!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福慧莊嚴,同圓種智!
悟殷序於初鄉山居 二○○六年三月十二日
◎本書已於五月下旬出版,精裝520元。郵購帳戶/法界出版社,郵撥帳號/15391324。詳洽法界出版社:電話(02)87896108,傳真(02)87896110,查詢相關資訊。
法界出版社更正啟事
◎悟殷法師著《諸部論師之思想與風格》已於五月下旬出版。本書封底之作者介紹,主編誤植為「福嚴佛學院研究部畢業」。經作者提醒:第三屆並無研究部,謹此更正為「福嚴佛學院畢業」,並向作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