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感念三寶恩,散發光與熱

佛教弘誓學院高雄推廣部九十學年結業典禮開示


昭慧法師致詞
李秀敏騰稿‧李瑩打字

        院長性廣法師、推廣部主任見岸法師、呂老師、張老師、諸位法師、同學,大家好!首先恭喜大家在學佛旅程中,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個圓滿的句號雖然不是已經成佛,但是每一個階段的完成,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再一次肯定自己學佛的能力,也肯定自己往成佛的路途上,又邁進了一大步,所以這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其次,我想談「三寶恩」。我們在這樣一個無限美好的日子裏,應感念三寶的恩德!沒有三寶,我們就沒有辦法做一個在佛法中的新人!我們錯誤的知見、情意的執著,就永遠沒有辦法改變、消融。三寶在人間,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有「重新來過」的可能性,也確實讓我們不管是在「知」,還是在「情、意」的方面,都漸漸地趨向於「淨化」,也趨向於「進化」。就這點來說,我們要非常感念三寶的恩德!

        既然如此,就要想到「如何報恩」。一個常常憶念他人恩德的人,會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他沐浴在他人的恩德之中,感覺得到:自己是幸福的。有幸福的感覺,也就比較容易洋溢那種「想要分享」的熱情——想要把美好的一切分享給他人。因此,「感恩三寶」放在心頭,我們比較會想到要如何「報三寶恩」。

        要如何報三寶恩呢?我以為:讓自己本身在知情意淨化與進化的部份,能夠展現出美好的人生,讓周遭的人因自己的學佛,而感染到清淨與進步的喜悅;甚至能夠因自己的言行舉止,而減低他人的痛苦,增加他人的快樂,這樣就是報三寶恩。周遭的人倘因我們而得到喜樂,也會對三寶建立信心;如此展轉分享自己於三寶中所獲得的恩澤,就會有愈來愈多的眾生,因佛法而得到救度與喜樂。

        「從報恩而分享,然後讓大家更接近佛法,更獲得生命的自在解脫」,這樣的思惟方式其實是一種「布施」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一天到晚只想「取得」的思惟模式。

        為什麼我要這樣與大家互勉呢?因為我發現到:很多人修道以後,往往只是想要「取得」。不錯!「比丘」一詞就是「乞士」的意思;向佛陀乞得戒定慧學,以長養慧命,從眾生乞得資生物用,以長養生命。但是,只想乞求而不想給予,往往是許多修道人的盲點。

        為什麼一個人會「只想乞求而不想給予」?因為他心靈匱乏!匱乏從何而來?就從不知感恩而來!大家有沒有想到,很多人其實佛學的名相不是背的不熟,經典看得不是不多,可是你就是感覺到這個人沒有什麼慈悲心,對周遭的人非常冷漠,很自我,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不顧他人的死活。這種人一旦開始修道,就彷彿覺得「全天下人都要成就我的修道」,好像誰都欠了他似的。為什麼這種人學佛會愈學愈退步呢?是因為沒有想到要如何感恩三寶啊!沒有讓三寶的恩典在心中洋溢滿滿,於是沒有念恩及幸福的感覺,心理永遠處在匱乏的狀態,別人給的,永遠都嫌不夠——經典讀得不夠多!禪坐的時間不夠多!道場不夠寬闊讓他經行!如果道場夠寬闊,就開始嫌住眾不夠多,害他作務繁多;如果住眾多,他又嫌口雜是非多!如此,永遠處在一個不感恩的狀態之中,怎麼能夠領略三寶的美好呢?

        所以,在結業的時刻,特別提醒大家,隨時保持自己的正念。什麼樣的正念呢?就是領受三寶的恩德的正念。

        還有,諸位的師長見岸法師,提供給大家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又獲得幹部、義工同學的全心護持。這些同學比其他同學更辛苦,因為他們默默地打點著講堂的後勤工作、行政作業,讓講堂永遠都維持著清淨無染的環境,讓各位任何時候來到這裏,就像走入了一片淨土。想到這些,各位內心就會充滿著無比的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要回家與眷屬分享,到公司與同事分享,到社團與社內的朋友分享,坐在公車上、走在道路上,與乘客、路人分享。有時候不見得是用語言,你內心的安祥,你那種從感恩所產生或流露出來的,自然的、謙卑的感覺,都會讓你產生很特殊的能量.讓別人不知不覺因你而喜歡佛法。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期許自己:做個「報佛恩者」!每一個人都要期許自己:拿出最好的來跟大眾分享。最好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讓生命能離苦得樂、清涼安穩的佛法。就讓你的身上能夠展現佛法,真實地活出佛法的智慧與慈悲;讓大家因你而對佛法產生信心,因你而感覺有這樣的人性典範!這門功課值得學習,不要小看自己!不要永遠停留在三歲孩子的狀態,一天到晚就是伸手「討」,就是心裡「要」,應該讓自己從「匱乏」的人生,轉換成為富足的人生。大家這樣身體力行,報答三寶宏恩,報師長與同學護念之恩,在無私的奉獻之中,也就無形中完成了自己。

        今天法界衛視的記者朋友問我一個問題:如果出家人忙著從事一些社會關懷、社會福利的事業,會不會影響他的修行?我提醒他,「修行」是什麼定義?難道一定只能夠限定在禪定裏,眼觀鼻、鼻觀心,在佛堂裏口中喃喃有辭,才叫做修行?那只是前階段的準備;真正的修行,要拿出能耐來。「能耐」是什麼?親近眾生,就能讓眾生心生歡喜,離苦得樂;在親近眾生、幫助眾生的同時,一直都忘記自己的存在;當他無私無我而不斷奉獻的時候,慈悲、智慧就不斷地增長——在這情況之下,就已經是在厚積福德與智慧資糧,此時怎麼能夠說他「沒有修行」而「浪費時間」呢?

        舉寫書法為例,剛開始寫書法的時候,不能說自成一家,要乖乖地描紅、臨帖,臨哪一家的帖,就要寫得有模有樣,像那一家的字體;等到有所體悟的時候,能夠出神入化,自成一家,那是「後階段」的工夫。所以前面中規中矩地學一些方法,並不表示就叫做書法家;可是沒有那些前階段的準備,後面也不會產生大書法家。

        同樣的,無論是念佛還是打坐,都屬於「前階段」的準備功夫,最後要看念佛、打坐所產生的能耐,就要檢視他親近群眾的時候是什麼個樣子?有沒有更柔軟、更慈悲、更具智慧、更有堪能性?如果有,我們可以說這個人修行的功夫道地;如果不能,那麼,要「摸著鼻子」繼續努力。

        戒學就不是定學,定學就不是慧學,慧學就不是戒學,三學不能互相替代。絕對沒有說:人生世事千般萬端,只要能溜到禪堂裏,一切就了事的。戒學在哪裏磨練?布施在哪裏修學?就在人我互動的群眾之中。「人間佛教」的可貴,就是以人間做為它的道場。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某一個階段萬緣放下,專志進修,就像大家一樣.一年、二年、三年裏,有計劃性的給自己增加佛學知識或禪修功夫,但別忘了!接下來這些功夫在尋常日用之中,可是要使得上力。

        大家今天結業,可以說是很值得賀喜的一件事情!學業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也許往後還可以繼續進修。如果暫時沒有這個進修因緣,請隨時記得:我曾經在三寶中所受到的恩惠,讓我感恩不盡!感恩的心讓我喜樂富足,而我也願意不斷地讓生命發光、發熱,與人分享美好的一切。這樣就不辜負大家在此學習一回,不辜負各位老師的辛苦,諸位幹部、義工同學的護持了。謝謝大家!

        ——刊於九十二年三月第八四卷第三期《海潮音月刊》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