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座談會其餘嘉賓發言集萃
期盼佛教界「出大師,出好書」
劉威(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一套完整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由最權威的出版機構中華書局,經過四年的艱辛努力,全面出齊,我們為之歡呼、為之讚歎。應該說這是學術界、佛教界盼了十幾年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對於佛教界來說,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對於出版界來說,也是一件文化盛事。這充分體現了宗教、出版、文化方面政策的巨大進步,也展現了我們國家文化、出版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的出版是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幫助我們在印順法師的問題框架和思路下,進一步思考中國佛教的現狀和未來走向。我想,是不是可以在當前寬鬆而融洽的社會文化氛圍下,在明亮寬敞的寺院裏,在大佛的慈目關照下,認認真真的讀經,講經,讀印順、太虛、虛雲這些先賢大德的書,篤實修行,真正做到內修外弘。
觀察大陸佛教情況,我們認為,大陸產生更多高僧、更多大師的條件,從物質條件、文化、政策環境等等方面來看,也逐漸具備、因緣成熟了。所以我們衷心盼望著大陸佛教界能夠儘快產生像印順這樣的大師、導師。到那時,我們還要請中華書局為他們出精美的文集。
《全集》對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和宗教交流意義重大
鄔書林(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內容深廣,視野恢弘,涵攝了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方面,研究跨度宏大,涉獵內容廣泛,介紹佛教形態全面,著述形式多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同時,印順法師的佛學著作在臺灣一直是最受知識階層歡迎的佛學參考書,數十年常銷不衰,有力地促進了臺灣佛學研究水準的提升和「人間佛教」思想的推展。
而近年來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頻繁和深入,大陸學術界和宗教界對印順法師思想的瞭解日益增多,相關研究也不斷升溫,這充分說明兩岸之間文化交流溝通,互相借鑒的重要意義。而印順法師的著作在大陸首次以完整的面貌正式出版,這不僅為學術界、佛教界研究這位當代佛學巨擘的思想奠定了扎實的文獻基礎,同時也為大陸的佛學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從而進一步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宗教交流,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中華版《全集》--編校品質精良的善本
聶震寧(中國出版集團總裁)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所涉甚廣,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無不論及。從學術價值而言,該書的出版滿足了大陸學術界、佛教界和讀者的需求,並將對推動大陸佛學研究的深入起到積極作用。從社會反響而言,印順法師終其一生宣導和闡發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對臺灣佛教界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符合大陸佛教界積極提倡、政府積極支持的「人間佛教」建設運動的主旨,其理性、開放、強調社會關懷和社會參與的思想,也有助於佛教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中華書局堅持服務學術、服務文化,在編校品質上秉承老中華的傳統,本著為學界服務、為讀者負責的精神,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即使是像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這樣已經在臺灣一版再版的優秀出版物,中華書局的編輯憑藉他們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依然進行了極其認真負責的編輯加工,全面訂正了原版訛誤和原著疏漏之處,得到了原作版權方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的高度認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編校品質更加精良的版本。
印順法師與南普陀寺的深厚淵源
則悟法師(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南普陀寺方丈)
繼近代佛教革新領袖、南普陀寺第二任方丈--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之後,印順法師在其基礎上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這兩位大德跟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都有非常深的淵源。太虛大師在南普陀寺擔任過兩任方丈,兼閩南佛學院的院長;印順法師1931年2月來閩南佛學院求學,為閩南佛學院甲班的正式學生,並在1932年春天為閩南佛學院甲班講課,成為閩南佛學院的法師。1948年,南普陀寺傳戒,印順法師被禮請為尊證師。
法師一生默默潛心佛法的研究,幾十年如一日,精進不懈,最後修成正果,成為一代佛學泰斗。1994年9月6日,印順法師重返母校--閩南佛學院。南普陀寺鳴鐘擊鼓,方丈妙湛老法師親自到山門迎接。印老和妙老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對全寺僧眾做了精彩的開示。法師不管是與太虛大師的關係,還是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的關係,其淵源之深厚、法緣之殊勝,是不可言喻的。在當今的因緣殊勝的大環境裏,《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的出版發行,將為當今佛教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為弘揚和繼承印老的思想起到推動作用,也是讓更多人瞭解佛法、瞭解印老思想的一個很好的因緣。
讓信仰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湛如法師(北京大學東方學院)
印順法師的著作無論是對學者還是對佛教界,影響都非常深遠。在讀這些著作的過程中有很多體會,一個就是印順法師在他的長期研究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信仰能夠更多地接近史實。他的著作裏面,有一些很短但是很精闢的文章,比如《龍樹龍宮取經考》,對龍宮名字的考察文字不多,但是揭示了一個大乘佛教起源的區域問題。印順法師的這類研究給我的啟發就是,讓信仰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第二個,他的研究雖然最後不一定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為我們提供、梳理了大量的背景資料。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我們穿的僧衣到底應該是什麼顏色的?他有一篇很小的文章《僧衣染色的論究》。當時臺灣佛教界發起一場運動,要統一僧衣的顏色,在爭論不下的時候,老法師寫了這篇文章,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背景,在提供了這些材料之後,印順法師說,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要更多地尊重傳統,找出更適合我們現代人穿的衣服。他梳理了大量佛教史實中的資料,為佛教界以及佛教研究提供了一個背景,雖然到底哪種方式更合適他並沒有給出一個結論,但這種方法還是非常有啟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