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照顧經濟
李素卿
常常覺得這個社會充滿了淒涼與荒謬的人間景象:在家裡,逗弄小嬰兒的是講著怪怪英文的菲傭;在公園,推著老人散步的是不懂中文的印傭;在加護病房,和死神纏鬥的是被親人打成重傷的未來主人翁;在捷運車站,被子女棄養的老婦睡在瓦楞紙上,裹著薄被禦冬;在菜市場,受集團控制的傷殘人士,趴在濕滑泥濘的地上,撐著不全的肢體,奮力匍匐前進;在寒星未落的清晨,穿著反光背心、靜靜低頭抹除髒污的清潔隊員,被疾駛而過的汽車重重碾過,再也看不到黎明之後城市的光鮮容顏。
這些現象除了反映出當今人倫體系的驚人瓦解速度之外,更反映出現行的社會與經濟制度根本不重視照顧老弱病殘的工作、維持家庭健全的工作、發展與維繫各種關係的工作,以及維護居住環境乾淨的工作。這些工作最大的共同特色是:它們都牽涉到關懷與照顧的人類基本需求,也是促進經濟與社會正常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只不過,無論在家庭裡,或在社會中,它們從來都沒有被賦予真正的價值。
舉例來說,在目前的經濟體系之下,在電視上滿口胡言亂語、污染社會空氣的男男女女,只要敢講不負責,一小時便有五、六萬元的主持費輕鬆入袋;但是,反觀那些在托兒所使出渾身解數、軟言軟語呵護人類下一代的幼保人員,他們流血流汗一個月之後所得到的代價,卻不及別人隨意噴吐半小時的口沫來得多。
和幼保人員命運相似的照顧工作者還包括家庭主婦、褓姆、基層醫護人員、看護工、家事管理員、清潔人員,和外傭等,其中處境最悲慘的當屬在家裡照顧老小的主婦了。她們不但全年無休沒薪水,還常常因為貢獻卑微,而得不到家庭與社會應有的尊重,弄得信心全無,處處吃癟,難怪她們喜歡到宗教團體或醫院當志工,最起碼當她們提供關懷和照顧時,別人會肯定並感激她們的親切服務。奇怪的是,儘管她們對家庭、對社會有這麼多具體的付出,大部分的人卻不認為她們的工作具有「生產力」,因此經濟學家在計算國內生產毛額的時候,也不會將她們的產值計算進去。
這是一大塊看不見的「照顧經濟」,目前的經濟模式並沒有賦予它們相稱的經濟價值與象徵價值,所造成的結果是,我們除了會在母親節應景式地歌頌母愛的偉大、在護士節點綴性地讚美南丁格爾的犧牲精神外,多數時候,我們總是輕蔑地認為這類工作是「女人的事」,不值得大費周章。這種對於關懷與照顧工作的系統性貶抑與忽略,不僅造成大量的經濟不平等,也使人們嚐到社會失能與人倫瓦解的苦果,日後所耗費社會成本與經濟成本絕對超出我們目前的淺短想像。
然而,經濟模式並非憑空冒出的,它們是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方向取決於現行文化體系對價值的取捨。因此,身為文化的承接者與創造者,如果我們繼續選擇相信關懷與照顧工作是「女人的事」,沒有什麼價值,並且讓這種信念繼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發酵,在我們的行動中顯現,以及鑲嵌在多數政治人物所接受的經濟規則和模式裡,則我們又怎能期待他們可以擬出體恤民瘼的政策與制度?此外,如果我們對這類工作依然只是施加口惠而沒有給予足夠的經濟誘因或酬償,則任何有關兩性平權或永續發展的經濟論述,皆屬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