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香港妙華佛學會──期許人間佛教的種子部隊

釋昭慧開示
何翠萍筆錄

梁主席、諸位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居士:

       大家好!我不會講廣東話,用普通話來演講,可能幾位老菩薩聽起來會有點吃力,非常抱歉!

      我跟妙華佛學之所以會結上法緣,主要是因為尊敬的上慧下瑩長老尼。我的一生如果有任何成就,都是由於長老尼的提攜,沒有她,我的人生可能要完全改寫。這份恩情,我是念在心頭,即使為妙華做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報答她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於萬分之一。因此這次,我勉強抽出四、五天的時間到香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只要是妙華佛學會開了口,我一定是不敢不做,所以就有這一趟理工大學的演講之旅,我也榮幸地參加了各位的結業典禮。

       雖然今天長老尼行動不便,沒有與大家一同參加盛會,但是,我們都相信長老尼的心,與我們在一起,我們的心也是跟長老尼在一起。長老尼的貢獻,大家都比我清楚,不用我多說,而她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禮物就是,學佛不但要有言教,還要有身教。她老人家在印順導師座下,當然是飽學經論,在法義方面非常透徹。另外一方面,她老人家的身教,是非常嚴謹的,她對人是非常寬宏大度的,對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嚴謹刻苦的。就此而言,是長老尼的德行感動了各位。

      在傳統佛教裏,宏法利生,都是出家人的事業,很多佛教道場,宏法都是出家人的特權,在家是扮演護持出家人宏法利生的角色。但是,我們的長老尼,她的心胸非常開闊,我看到妙華佛學會整個運作,她老人家都只是扮演著精神導師的角色,但是所有的會務運作,乃至於教學,她都培養居士自己承擔。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心胸。如果各位沒有跟傳統佛教比較,不知道這種學風的可貴,而這種學風也是本諸上印下順導師的理念。
 
      導師曾經說:人間佛教必須有三個要素: 第一是「青年的佛教」,並不是排斥老年人,而是老年都活得像青年一般勇健,有活力,充滿著光明的願景。所以,就這點來說,我看到了妙華佛學會,是老中青三代都活躍在這裏,大家對佛教有無限的願景,光明的思惟,大家如此融洽地在隔代彼此互相支持之中,共同支撐會務,而且老幹新枝,有計劃性地培養後進青年,加入到學佛的陣營裡。這一點,我想妙華佛學會是非常地難得。

      其次,導師說,就是「集體時代」。他認為:大乘是適合人類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都會、市鎮、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

      此外,他也支持「居士的佛教」。他說:「法是應該適應時代的,時代已進向集體組織,佛法也就該更著重於此。民國以來,出家(在家)的組織佛教會,在家的創立正信會、居士林等,可說都與此時代風尚相合。」老人家說這句話,在當時的傳統佛教,是會被視作離經叛道的。因為傳統佛教的法師們認為:白衣怎麼可以上座?宏法當然是我們出家人的事情。甚至出家人有了過失,都不能講,講了會被訶責說:「這不是你的事,你要閉嘴!」

      你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現象,但是,任何一個凡夫,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監督,都容易流向腐敗、懶散、專橫,這對修道人來講,是無可彌補的損失。所以,傳統佛教一路走來,強勢者制定了很多的遊戲規則,男性高於女性,出家高於在家,其結果就是,有些男性的修道人墮落了,有些出家人自大了,這都是無可彌補的修道損失。所以當時老人家提出「居士的佛教」,應該有非常深遠的正見。這不是把居士找來跟出家人對抗;宏法、承擔如來家業,越多人越好,為什麼義務竟然變成了特權?於是充滿著這種聲音:「只有出家人才能宏法!」有的甚至過分到認定:「只有我們比丘才能宏法。」現在依然有不少這種聲音。

      所以,我不只是為女性爭取權利,我是為所有的眾生爭取平等的機會,每個人都應該發揮他生命的潛能,把這份特殊的潛能轉化為關懷眾生的光與熱。因此,當我看到妙華佛學會,有慧瑩長老尼以寬大的胸懷、深遠的眼光,不斷地栽培後進,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大家都共同在這裏發揮潛能,能講的,就請他上臺講課;能做的,請他承擔會務;能聽的,請他坐在椅子上好好聞法。這樣一個平等學風,讓我非常敬佩!

       事實上,我們從妙華佛學會所呈現的特色也證明,那些出家人實在是多慮了,他們擔心,如果把在家人培養起來,他們的地位會被動搖。但是,這種思惟,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是如來的家業。

       正因為居士們是一流的居士,這才有可能出現一流的出家人。而慧瑩長老尼,她用言教和身教證明:你不用把自己抬得很高,你的腰彎得越低,只要你的德學、你的德行風範讓人感動,人家自然就會非常尊敬你。那個越不想博得別人尊敬的,有時無形中流露的嚴謹或謙遜氣質,反而會更讓人家尊敬他;那個把自己地位墊得很高很高,希望別人看得到我,希望別人趴在地上對我禮拜的,越是讓人家難以口服心服。

      於是,我看到在居士們有魄力有熱誠的輔導下,在慧瑩長老尼精誠的感召下,妙華會務蒸蒸日上。這讓我非常高興,為妙華佛學會高興,也為香港佛教高興,更對長老尼有份殷重的敬意!

      最後,印順導師說:人間佛教還有個要素,就是「處世的佛教」,要能安住世間,甚至改進世間的現狀。目前看起來,妙華佛學會來自各行各業,基本上在各行各業兢兢業業,貢獻所長,本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處世態度,倘能行有餘力而聞法熏習,把佛法智慧操練於你的職場、你的家庭,這是一個更好的處世態度。

      我們更期望香港佛教,在妙華佛學會熱誠居士的共同努力下,也可以多關懷香港社會。關懷香港社會,也就是關懷香港的大環境、社會體制,還有香港的弱勢眾生。當我們把佛教的處世態度,從佛學班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在香港的社會,我相信諸位也能成為香港佛教一股非常清新的力量。

      不要認為我們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團體,我們能改變香港的什麼呢?我一向相信,共業可以為共願所轉,諸位只要有良善的共願,鎖定一兩個目標,你自然能感召到很多人與你共同服務。這個世間經常是少數人在改變世界。所以,在這一刻,也對大家寄予厚望。

      我常常聽到香港的佛弟子向我說,香港的佛教非常保守,凡是社會正義的聲音,通常是基督徒發出來的。這其實是很大的缺陷。臺灣過去也是如此,改革的聲音通常是來自基督徒。但是,這些年來,從慈濟、法鼓、佛光等諸多佛教團體的努力,我們看到了佛教對社會的關懷,在臺灣廣為民眾周知。就連社會改革這一塊領域,現在在臺灣,也已有很多人認知到,原來佛教也有盡力。舉例而言,十幾年來,臺灣一直有人提倡開放觀光賭場。十幾年來,就是由佛教人士主導,不斷地擋住觀光賭場的設立,最近就在九月二十六日,一個地方性的公民投票終於證明,佛教的投入是對的,而且是成功的。在佛教結合其他宗教與社會運動的有心人士,共同的努力之下,居然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打了非常成功的漂亮一戰,觀光賭場的設立被擋下來了。這不知道有多少即將到來的共業被消弭於無形。這個共業那麼深重,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用共願擋住了它。

      所以,社會關懷不僅僅是當人家受苦的時候,去救拔他的苦難,你要用你的眼光,用因緣生法的觀照力看到,什麼情形會導致苦難發生?要在苦難還沒發生之前,把它擋了下來。在這方面,也許各位將來可進一步讓香港人對佛教刮目相看而有所稱讚,稱揚香港佛教對香港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我相信這個處世的佛教精神,在各位的手裏,就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謝謝大家!

──開示於98年12月6日妙華佛學會第二十三屆佛學初階班、中觀思想課程結業典禮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