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為首,「求法」為要——九十一學年度開學典禮致詞
性廣‧昭慧法師致詞
整理:心宇
院長致詞:
昭慧法師、諸位授課老師以及各位同學,大家早安!
開學聚會,意見交流
每年開學,學院照例舉行開學典禮,師生齊聚,行禮如儀。表面看來或許單調刻板;但主要的用意是讓全體師生互相認識,意見交流。因為開學以後,研究生各自選課,專修生依年級分班聽講,所以開學典禮是一學年中全院師生僅有的一次全體聚會,因此我們也就特別珍惜它。
弘誓辦學的目的,是希望為佛教界栽培人材,不是為自己(學院)儲備人眾資源。十年前弘誓增辦僧教育之初,教界已有不少佛學院,我們在隨喜讚嘆之餘,考慮避免教育資源的重複浪費,也希望提供給有心深造,但現下佛學院學制卻未能照顧到的求學者。
在職進修,堅毅勤勉
我們規劃的僧伽教育,提供了忙於各道場法務的僧伽一個「在職進修」的機會。時代的巨輪轉動不休,世間各種觀念和科技的變化發展也日益千里,一般的職場中人,幾年不進修就會有落伍而遭淘汰的危機。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出家人,以五年、十年前讀過短短三、四年佛學院知識,就能長期勝任弘法領眾的重擔。更何況因道場忙碌而一直未能有機會讀佛學院的出家人呢!所以弘誓學院針對廣大「在職」僧眾的求學需要,設計每個月集中上課幾天的通學方式,讓大家在兼顧常住職務的同時,又能有學習進修的機會。
學生們以這種「半工半讀」的方式讀書,既要做好常住職事,又要兼顧學院課業,求學的歷程自然辛苦。大家這種上進向學的精神,實在值得讚嘆!自來學問從艱苦中得,在學思創發過程的困頓裏,在爭取時間讀書的艱難中,我們的道心與學問,也在此中日益增長。所以,雖然過程是辛苦的,但果實將是美好的。故趁此開學之際,勉勵同學們培養堅毅勤勉、持恆不懈的求法精神。
珍惜因緣,勤學修道
其實不但大家半工半讀辛苦,學院選擇這種辦學方式是更辛苦的。因為一般學院規定學生住校,因此日常煮飯、清潔等工作就一併由學生分攤,故寺院辦學,多少能招來人力與幫手。但是弘誓不要求學生住校,所以學院的常住眾除了擔任教務、總務等工作之外,連大眾就學期間的生活打點,也都時常需要由他們承擔。例如:在專修部授課的心住法師,也是弘誓僧團的監院,由於來幫忙典座的義工今天臨時有事,心住法師就自願放棄參加開學典禮,而親自下廚為大眾料理飲食。現在大家歡歡喜喜,舒舒服服的回學院參加開學典禮,你們使用的是學院常住眾為你們清潔整理過的環境;中午用餐時間到了,大家聽到板聲就到齋堂用餐,各位所享用到的,也是他們準備好的食物。這其中,是誰比較辛苦呢?
我說這些話的重點,並不是向你們訴說學院常住眾的辛苦,而是以實際的事例來鼓勵大家並與同學共勉:學院體念諸位擔負各人常住的職事,已經很辛勞了,所以各位到學院上課的期間,我們希望能提供給大家較為悠閒從容的讀書與沉思的時間。我們自覺地選擇了這種辦學方式,也很清楚需要為此付出多少的辛勞,在此除了感謝這些為了響應弘誓的教育理念——「願為佛教界栽培人材,不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源」,而與我們共同發心辦僧教育的常住師生之外;也勉勵各位同學:雖然半工半讀的「在職求學」生涯辛苦了一點,但這難得的讀書機會,也是得自於你們常住師長、師兄弟,弘誓常住師生的成全與護念,大家若能常懷感恩,就更能珍惜因緣,勤學修道。
攝心專念,滅諸有苦
對大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善於利用時間讀書。不要以為有工作就無暇讀書,其實如果真肯上進,零碎的時間也會善加運用;但是如果懈怠放逸,那也能找出千般萬種不能讀書的理由。我曾經舉昭慧法師的例子,他前些年抽空學梵文,常看見他一天的忙碌過後,在深夜的燈光下寫梵文習題。見到自己的老師這般用功,我們這些做學生的也就不敢懈怠了。另外舉個例子:我以前一位學生的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老板很賞識他的能力,當他們公司開發歐洲市場時,將他列為調任的第一批人選。在出國前他開始加強德語能力,儘可能利用時間學語文,連坐車、如廁等零碎時間都利用來背單字。
我們以真人真事與大家共勉,大家先不要覺得自己沒有時間讀書,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扣掉吃喝睡眠和做職事,其實還有許多零碎的時間被我們不經心地浪費掉了。比如早晚課誦、法會中場等上殿前的時間,與人喝茶閒磕牙的時間等等。甚至隨身攜帶經偈小卡片,小本書,在動手不動腦的勞務中——如掃地、拔草、擦窗時,也可用來默誦經教,思維法義。
上來所說攝心專念的原則,正是七覺支法中正念、擇法的具體實踐,也符合「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的經教。
除了以此鼓勵新生,也提醒舊生們,如果有人苦惱讀書時間不夠,不妨再進一步檢點:是否有些時間,還是被自己無意義地浪費掉了?不但如此,有時我們花在起煩惱的時間都比讀書、修行的時間多呢!
我們不單是提醒、鼓勵同學,學院的老師也都如此身體力行:承擔教務、總務工作,教學、研究、進修齊頭並行,遇寒暑假期則入堂禪修,希望大家能互相鼓勵打氣,養成簡樸勤奮,學法利人的學風!
正見擇法,指歸修證
最後一點提醒,勤學教理,最後仍然指歸修證,無論是聲聞道還是菩薩行,皆由聞思修,入戒定慧;以諸道品而言,七覺支中以「擇法」為要,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聽經學教不是入海算沙,研修義學是培養正見的基礎,要實踐「四正斷」道品,首先要有分辨善惡的正知力,而正擇法力,則須先經「辨明法與非法」的訓練。學者若只是依止戒學中心、禪修中心或義學中心而住,則所學難免各得其偏,故學院課程首在傳授操作戒、定、慧三學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們得正見、正思維力,至於各自的常住,就是你們現成的實踐場域。
有云:「欲為法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我們既然不留學生下來為學院所用,所以在此鼓勵大家發心,就應無冠冕堂皇以壓榨學眾勞力的嫌疑。希望大家出家不要成為懶漢,你們的師長、道場需要你們的幫忙,諸多苦難的眾生更需要你們施以正法的安慰。若能常念於此,半工半讀不也是天大的福報嗎!
學院辦學,盡心提供優良的師資與環境,這叫「師父引進門」,但接下來,「修行」就要「看各人」了!期許同學能在學習中肯定自已,培養自己對義學的愛好,契應佛法的正見,並訓練擇法的能力。
新的學年,希望有好的、新的開始,提出以上幾點,與大家互勉。末了,祝願大家菩提之路,福慧增長;成佛道上,法喜無量!謝謝各位!
指導法師致詞:
院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價值位階,求法為尚
很歡喜參加一年一度的開學典禮。誠如院長所說,一整年裡,大概只有這一天,是大家在沒有課業壓力下,可以聚集一堂,互相交換心得的時候。就連這全年唯一的共聚之日,也還是有好些同學不能來到,而且是因為常住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以至於不能來參加開學典禮。
從這裡看到一個事實,就是:「求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有強大的願力,也要周邊因緣具足。周邊因緣如果欠缺,就算你有一顆求法的心,都可能不得不在佛法的盛筵上缺席。相對而言,如果周邊的因緣具足,那還要看你的願力夠不夠強大。如果你的願力不夠強大,很多小事都可以讓你放棄求法的目標。因為周邊的因緣,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俱全的。有些關鍵性的因緣,可能的確讓你沒有辦法來到學院求法;可是有些非關鍵性的因緣,雖然造成了小小困擾,但不是不可排除,這時如果願力不夠深切,你可能就會藉此打退堂鼓。我們不妨認真思考一下:在人生所尋求的諸多價值裡,到底什麼才是位階最高的價值?
許多人的修道生活,到後來也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他們雖進入了佛門中,甚至剃度出家了,但從沒有認真思考「價值位階」的問題,他既不具足厭離心,也不想發菩提心,只是因由於某種因緣,而進入了佛門;慢慢地,佛教就變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在生活中,它就像空氣,像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熟悉。既然是那麼熟悉的環境,那麼抽離了它,也覺得不習慣,大家就湊合著過日子吧!
重要的是,如果碰到關鍵時刻,你會怎麼取捨?只是選擇一個你很習慣的生活方式嗎?還是說,在生命之中,有更崇高的理念,讓你願意為此而全力以赴呢?古大德為了求法,千山萬水,踏破芒鞋,這時候,他尋求的是什麼?不是生活中已熟悉而有安全感的一種習慣。如果尋求的只是這種習慣,玄奘大師應該留在長安,那是他最適應,最安全也最舒服的一個地方,他何必奔波於西域、天竺之途呢?
可是,在他生命之中有個更高的價值位階,那就是「尋求真理」。不但尋求真理,而且他還願意回國,與國人分享真理。這讓他寧願遠離已習慣的生活,不計代價地奔赴那一切尚屬未知,而且有生命危險的情境之中。大德求法的願力,是多麼的深切!反過來看,諸位實在很幸運,即使是要求法,也不須經歷「眾裡尋他千百度」的艱辛,但是,是否也因為法太好求,以至於難生珍惜之想,動不動就向生活中懶散的習慣投降,輕易打退堂鼓呢?
雲水來去,修道助緣
對我們,無論是師長還是執事同學,從自己修道的角度而言,我們很感謝大家如雲水般的流動,為什麼?因為,我常常告訴執事僧:「鐵打叢林流水僧。學生的來與去,我們隨緣隨分,大家要以法相應,而不要以情相牽。」他們畢竟修道未久,雖然理智上也知道這些,但情意上還是有待磨練的。而你們正好就給予他們一個良好的磨練機會。執事同學在參與辦學的過程中,看到招生的時候,一堆同學興緻勃勃來報名,讀到一半,就有許多人,以各式各樣的理由,過來辦理休學,一開始,難免還是會讓執事同學若有憾焉!然而他們看慣了學生的來與去,就像潮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於是,心也就逐漸養成了在流動的人群之中安住,不驚怖,不遺憾也不痛苦的習性。因此,對於學院的執事僧而言,你們的來與去,其實對他們心性的訓練而言,是一個觀照「諸行無常」的良好助緣。到後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微笑著迎接同學的到來,也微笑著祝福同學平安離去。
但是,難道我們忍心把你們當作修道時,增上正念的工具嗎?各位同學要好好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生命中尋尋覓覓的究竟是什麼?有沒有認真想過,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十天、一個月或半年,我會做什麼?我們雖然嘴巴唸著:「諸行無常」,可還是有很深的常見。雖然嘴巴說:「諸行無我」,可還是有很深的我見。因為有常見的緣故,總覺得「法」永遠在那裡擺著,我隨時去就可以獲得了。像佛陀或古來高僧大德這樣殷切求法的心沒有了。反正弘誓學院就在那裡,昭慧法師、性廣法師就在那裡,好像法師們會活到一百二十歲一樣,好像你也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隨時要求法,就有法可求一樣。我今年辦休學,明年還可以復學;這三年都沒空,三年以後再來續讀!
常見、我見,隱約牢軔
我們總是隱約覺得:那個可以求法的日子永遠存在,那個有法可求的狀態也永遠存在,我求法的心永遠存在,那個說法的人永遠存在,也永遠會維持那麼熱切的弘法意願。這種隱約卻牢軔的「常見」,使得我們提不起「佛法難聞,難遭,難遇,難求」的渴切之想。這樣一來,就容易懈怠下來了。明明也知道「求法」重要,可是由於常見的緣故,就會把法的重要性拉下來,先處理眼前其他的事情,而且輕易放棄了對法的學習機會。
由於「我見」的緣故,雖然意會到「我要求法」,可是,卻沒體會到「求法」正是為了學習「無我」的智慧。於是,只要周遭稍有人事因緣忤逆了你的心,你就可以怨氣沖天,為了某個或某些你看不順眼的人,而寧願遠離於法。忘了自己來學院的初衷,可是為了「法」,而不是為了某某讓你看不順眼的「人」。
早年自己為了求法,尋尋覓覓,苦苦惱惱,以此同理心設想其他同道,對於不安住於常住的同學,總是有一份悲憫與同情,設想:可能是因該常住的人事管理不周,也可能是因「此處無法」,所以才會讓好樂於法的住眾無法安住。然而自己慢慢在教界觀察,也就漸漸體會到:問題不盡如此。煩惱,就是不增不減的那些東西,如果你的心沒有「求法」的強烈念頭,如果你的心不能安住於「法」上,那麼你會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讓你的身心漂泊不得安住。今天這個人給我擺一個臉色,也讓我起煩惱;明天那間廁所氣味太臭,也讓我起煩惱;後天大寮裡沒有人煮飯,必須繫圍裙當典座,也會起煩惱;一個老信徒住加護病房,去看他時舟車奔勞,也會起煩惱。到後來,習慣性地對周遭的一切抱怨,我們已經搞不清楚,我們到底是為何而來?不正是為了求法以降伏這顆煩惱的心嗎?
我們會給自己很多很多的理由:因為事情太忙,因為與人相處太累,因為飲食不習慣,因為氣候不適應,因為……。「我見」是那麼隱微而牢韌,使得我們太在意「我的舒適」,「我的安全」,「我的順心」,說是說要「修道」,其實是任性,是在尋求一個自己習慣的情境而已。體會及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求法,可是在義學方面或禪觀方面,成就者少。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鼓勵大家:要有強大的求法願力,要隨時提醒自己:我當初是為了什麼而來?是為了求法。那就對了,求法重要,其他都沒那麼重要。那種老是要環境中的一切「順著我的毛來摸」的煩惱,正好就與「法」不相應,須加對治。
生活情境,修道資糧
更進一步,應該要提醒自己,我要怎樣才能在這個環境裡,獲取法的資糧,讓每一件我所應對的事情,都能成為我操作「八正道」的機會?
就以我們小小學團的常住眾來說,他們都兼任學院幹部,承擔繁重的職事,加上各人的個性、想法不盡相同,難免有一些人事方面的互相碰撞,但是由於依律滅諍,也就不會醞釀成是是非非或無法化解的恩怨情仇。由於他們覺得有法可求,也還能夠珍惜於法,雖然文教事業的工作非常繁重,可是他們咬著牙也就撐過來了。到頭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一天一天的成長,這種相應於法的成長,不祇是因為與我們住得較近,較有機會聽聞我們說法,他們常常是在每一件事情之中成長的。碰到一樁事情,只要心理上與法不相應,思想就會卡住,因此可能會與人產生爭執;但爭執的源頭是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們會在僧團之中如法如律地斷事、滅諍,點醒當事人思想或情緒的盲點,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該件事情上,他們未能把佛法正見運用到生活之中,未能正思惟,所以引生這些苦惱。像這樣,其實就是「法的操作」,「法的學習」。
大家不但要有願力求法以培固正見,而且要在生活中體會到「如理作意」的喜樂,而不祇是在課堂上猛做筆記。有一個道場,遇到剃度師長重病,而山下正好有法師在說法,於是徒弟寧離師不顧,背著包包下山聽法。表象上看,這個「求法」的願力好不好?很好!可是如果有正見、正思維,你就可以判斷:他在求什麼?他在求他自己要的東西,但那不一定就是「法」。師長有病苦,你願意選擇放棄一次自己最渴盼的聞法機會,而選擇在身邊照顧師長,這是什麼?難道就與「法」不相應嗎?不然,他是以感恩或「無我」的心境在實踐著「法」。
忙中安穩,閒中舒泰
看起來,我講的很像有所矛盾,一會兒鼓勵大家,一定要把「求法」的價值放在最高的位階,一會兒又肯定這種放棄聞法的做法,其實這是不衝突的,這同樣是鼓勵同學們:一定要求法,這樣才會具足「正見、正思維」,才能在生活的操作之中與法相應。否則很有可能自認為已抓住「法」而不放,卻已漂離於法了。
除了每月四至五天集中上課期間,大家來此求法之外,其他二十五、六天,你們可以在常住中分擔職事。請問:這二十五、六天,各位是怎麼過日子的?有沒有把你在這裡學到的法,拿回去用在做人處世之中呢?能不能在常住的生活中安詳自得——忙碌的時候如此,悠閒的時候也是如此呢?如果你沒有辦法與法相應,忙碌的時候你會怨嘆說:就是因為忙碌,害得你不能讀書,不能打坐;悠閒的時候,日子未必就會好過,閒極無聊,閒到發慌,有時候反而會有很多時間起煩惱,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
有些學僧問我:法師,我出家以前,在社會上工作,沒有那麼多煩惱,出家以後,不知道為什麼,跟大家相處常常會起煩惱。我告訴她:因為你以前與人相處,還有些時空的緩衝來減緩壓力。舉例而言:八小時上完班,在辦公室對某人看得再不順眼,還剩十六小時可以不要看到他;在家裡生某人的悶氣,上班時間也不得不拋在腦後,認真工作。但是你在僧團,若是對某人看不順眼,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之外,都看得到他,失去了時空的緩衝,如何能不加重「怨憎會苦」?再者,世間人下班回家,又還要忙家務事,忙得筋疲力竭,剩下的時間,你大概只想睡覺了,哪有閒暇多生氣惱?可是你在常住裡沒有上班的壓力,如果不精進辦道,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可以氣惱兩、三個小時,兩、三天,兩、三個月,為什麼?因為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可以鑽牛角尖、生悶氣。
悠閒與忙碌的時間都不好度過,問題在於沒有「與法相應」;如果與法相應,可以讓你在忙碌之中,不會焦燥難安;悠閒的時候,也依然能夠維持心的清涼安穩。我們來此求法,要學的就是這個本事,而不是在課堂上讀一堆書而已。
多聞熏習,成就道器
很多人羨慕我的佛學成就,事實上,你所羨慕的那些,也一樣是無常的;如果一個碰撞,弄得腦震盪,到時候什麼都忘光了。平時讀得再多,記得再牢,年紀大了,忘記的也就愈多。所以各位不要以為,抓牢你所讀到的佛學知識,就可以很安心。即使如此,各位還是要不斷地作「法的薰習」,不能因噎廢食,不能推搪說:「既然讀了也會忘記,那我就乾脆不要研讀佛學好了。」不對的,你慢慢讀,慢慢養成你的生活慣性以後,「佛法」(而不是「佛學知識」),就如影隨形地薰陶成為你的道德慣性,成為你受人尊敬的人格特質,生生世世,這個人格特質與道德慣性都會呈現,讓你招感來無限的福慧因緣,增長無限的福慧資糧。
最近我因事務繁重,身心非常疲憊,昨天有一個很冗長的會議,我坐在那裡,眼睛都快睜不開了,從兩點開到五、六點才結束。在開會過程之中,我坐下來想了一下近況,覺得滿腦亂哄哄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只好靜靜的把它先條列出來;條列出來以後,頭腦就比較清晰了一些。會議一直在進行,使得我處理事情的時間都勻不出來。
應對情境,三等心態
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會不會不耐煩?當然不耐煩。如何面對這種情境?最下策,最與八正道不相應的對應方式,就是焦躁不安,擺下臉色,甚至猛然站起來,二話不說,拿著提包,轉頭就走!這樣一來,不但你的情緒很壞,全部開會的人,也都跟著你把情緒搞壞了,而且以後人家是否會對你不敢領教,不願跟你共事?這是最下策的應對方法,傷己傷人;許多僧眾在做職事的過程中,經常用這種最下乘的方法來面對不順心的情境,不但不耐煩,有時還向別人甩臉色。
第二等人,比較好一些,也許他會想到:為了顧全大局,我得忍耐。也許他會想到:我不要擺臉色,省得將來人家對我「點名做記號」,生起厭惡之心,這樣會害得我將來與他們很難共事。好啦,忍下去吧!這第二等人,最起碼不擺臉色了,而且還按耐住性子,甚至堆滿笑臉,假裝很快樂地把這個會開完。但是這種生活過久了,有些人的心裡,會積壓很多的怨恨。你如果在常住裡頭忙忙碌碌,經常祇是為了怕得罪人,而不得不按耐住性子與人共事,久而久之,不是氣得自己全身是病,就是因為怨恨積壓過多,有一天如火山爆發,大發脾氣,歇斯底裡。顯然平時是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不敢爆發,卻沒有打自內心消解這些怨氣,可是到了臨界點時,猛一發作,就會不可收拾!
在生活中,遇到諸如此類讓自己不耐煩的事,你將如何安住其心呢?昨天在會議中,我當然知道:我那不耐煩的心,已經升起來了,這不但是因為我又累又忙,實際上也有我不耐煩的理由:這個會議如果早一點結束,我回來就可以趕快把一篇文章處理完畢。但是在那個當下,我馬上就覺察到:我那顆不耐煩的心,正就是需要調伏的心。我心裡升起了一念慚愧!我在修道,我是一個修道人,我現在那顆與道不相應的心,卻是一直不斷在發酵。這不耐煩的心,不正就是我要降伏的心嗎?我當下意會到後,就靜靜的注意那煩燥的心的起伏狀態。
很有意思,當你去注意那起伏的心波時,它竟然就不再起伏了。於是我心平氣和地把會開完。也就是說,當時我不做第二等人,我思考的,不是自己人際關係的問題;也不做第三等人,因為我是不可能在那種場合大發雷霆的,我也不喜歡擺臉色給人看;可是我要學做第一等人,儘量要求自己的心念「與法相應」。
求法學法,契應中道
那麼,這樣的本事,你要在那裡學習呢?確實要在佛法之中多聞薰習,一次還不夠,兩次、三次不斷多聞薰習,才能夠學會這樣的能耐。這個能耐拿來,不是要在四、五天的課堂上寫考卷、得一百分的,而是要拿回到其它二十五、六天,在待人處世中使用的。
不要說是其它二十五、六天,搞不好這四、五天你也會遇到不順心的情境。也許學院安排你出坡,你會不耐煩,會很生氣:怎麼要做那麼重的工作呢?太陽那麼大,為什麼不趕快下坡呢?上課竟然超過時間,老師為什麼不準時下課呢?與同學相處,讓你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心裡很反感;對於同學的某個行為非常憤怒,可是又不敢跟他講……。凡此種種心情,都表示你在課堂上學了一套,生活中被慣性所支配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樣,縱使是三年、五年、十年在學院裡,盯緊書本,甚或把大藏經都讀完,到頭來你依然還是你,藏經還是藏經啊!
因此,在開學的時候,我拈出「與法相應」勉勵大家。第一,在生命的諸多價值中,把求法放在最優位。第二,要學習把「法」融入生命之中,學習著把生活中遇到的情境,當作是操作「八正道」的機會。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察到,你頑固的常見與我見,你的貪瞋癡煩惱,時時都在伺機而動。依此兩項原則,你還必須嚴加檢別:固然「求法」最為重要,但某些你自認為是「求法」的行徑,是否已傷己傷人了?哪些你「求法」的行為,是可以利己利人的?你自己要在求法過程中,培養正見、正思維的能力,去尋求一個恰到好處的中道。如果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那麼,你們大家來此求法一回,就不會辜負常住師長對你們的期許,也不會辜負你們對自己法身慧命的期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