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釋昭慧  自序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民國1052016)年52526日,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以下稱「彼得」)與筆者在台灣南投霧社深山裡的高峰禪林──菩提院,展開了「哲學與宗教對話」的新書對談。同行者有擔任口譯的輔大張瓈文教授。我們清晨從桃園佛教弘誓學院出發,中午抵達霧社,菩提院住持性廣法師與住眾全程悉心接待。

幾經聽打、初譯的折騰,一年半後,也就是到了106201711月,終於由精通佛法且具足中、英翻譯專業的袁筱晴居士接下了翻譯的棒子。從此以後,彼得、筆者與筱晴三人,持續地在一次次的書信往返中,進行著嚴密的問題討論,以及細緻的文字校閱與修潤。筱晴力求精準地進行本書的中、英文對譯,並且為兩位作者進行嚴謹的把關,可說是筆者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由於筆者長期擔任學術主管,難免公務繁冗,書信討論時斷時續,回覆進度總不如我預期,令筆者愧疚萬分。而彼得總是報以高度的理解與寬容,給予溫暖而貼心的回應,並將我們繼續對話這五年的時間視為增進彼此理解,以及讓雙方思考更加成熟的契機。

彼得哲思綿密,性情溫煦,凡事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令人如沐春風。即使他的思想理論招致各方的犀利攻擊,他總是如如不動,幽默以對。他提倡「有效利他主義」,為弱勢族群與動物發聲,並將此一理念貫徹到生活與行動層面。在筆者心目中,他宛若一尊從古老大乘經中,躍然而出、翩然而降的「菩薩摩訶薩」。

在足足五年時斷時續的對話過程中,雙方因為文化和思維差異,而對彼此的理論所產生的誤解,都在相互問答的過程中獲得了澄清。而彼得的提問,也激發筆者作出了更深層的思考,以及更周延的回應。可以這麼說,這場對話的最大受益人就是筆者。

彼得將書名取為Meeting of Minds–Dialogues in the Mountains(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心靈的交會」,讓筆者剎那間想起民國詩人徐志摩先生的詩作〈偶然〉:「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佛法理論與效益主義的這番會遇,時時閃動著清澈而晶亮的智慧之光,讓筆者的心靈,湧現起無與倫比的法喜與感動之情!

本書之出,幸賴如下友人與學生之鼎力相助:贊助本書翻譯與出版費用的李芳枝暨加拿大已故謝慧輪居士,擔任對談口譯、英文聽打與初譯的張瓈文、Dilan Schulte與康筠翎居士,提供最佳對談場域的性廣法師,盛情款待本書作者的佛教弘誓學院、高峰禪林住眾以及張章得、李彥智、余瓊招居士,本書中文版封面設計歐家瑋居士,聽打、編校、發行工作團隊──包括悟殷、明一、耀行、心皓、法融、道蔚法師,以及黃秀娥、趙瑞翎、陳晏蓉、許月梅、翁秋玲居士,謹此向他們表達筆者的真摯謝忱!

 

民國1102021)年74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