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宗教與社會運動青年營」側記
林均翰、巫迪紀錄‧釋果定、釋傳法補充修潤
本院與關懷生命協會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宗教與社會運動青年營」,於28日上午十時,假本院嵐園正式舉行。本營隊由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所策劃,邀請不同領域的宗教人士分享與社會運動的歷史進程,報名的青年學子與工作人員共計十九位參加。課程以動物保護、反賭場合法化與性別正義為主軸,探討宗教的社會運動理論與實踐。
28日上午十時舉行始業式,昭慧法師致詞歡迎學員們的參與,從佛法的角度扼要說明社會運動是以「減」的手法,調整社會中不當的法規和制度,從源頭阻止制度之惡所造成的苦果,因此社運是「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也是懷抱淑世理想的宗教人所不能拒斥的。而來自宗教的指引,也能扶助社運人士自在從容地大步邁進,找出自我價值的定位。
何宗勳執行長則發言表示,回顧台灣過去的政治與社會運動,其實宗教扮演非常重要與關鍵的角色,但因為宗教家的謙卑低調,往往不爭著在檯面上引領風騷。但其實在歷史關鍵時刻,環保、動保、同志運動、反賭等,佛教、基督宗教都從沒缺席過。多年的運動經驗告訴我,有信仰的支撐,運動者才可以走得長長久久。舉辦「宗教與社會運動青年營」,是期待培育出有信仰的運動工作者,透過專業社會運動理論與宗教信仰體認,培養出具有正義、慈悲、外剛內柔的社會運動家。
接著為期三天兩夜的培訓課程,總計12門學校學不到的知識與行動饗宴,邀請不同宗教的社運前輩,包括東門基督長老教會前主任牧師盧俊義牧師、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昭慧法師、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秘書長傳法法師、東華大學運動暨休閒管理學系教授葉智魁、反賭博合法化聯盟主任周瑾珊、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吳宗憲、宗教與同志運動講師黃美瑜、同光同志長老教會張懋禛牧師、前行政院原能會綜計處副處長王唯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分享精彩的議題課程與社運經驗。讓學員們藉此聽取不同的聲音,無障礙地相互談心學習。此外,還安排正念紓壓與書法臨帖課程,由書法家、本院知客智永師父教學,讓學員體驗靜心之美。
28日中午午休之後,學員先隨智永師父學習「鬆肩抬胯」調身以及觀息靜心之法,從不同信仰者都同樣會有的「呼吸」入手,藉由觀察自己的呼吸,學習讓情緒平穩與精神專注的方法。因此雖然學員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對這方法都不會感到排斥。
接著,由何宗勳執行長分享台灣社運發展簡史,他從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與1990台灣野百合學運談起,概說台灣社會運動及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歷程。台灣自1987年解嚴之後,「民主」與「自由」成為社會運動的兩大精神支柱,卻成為政客製造假民意的手段。從三年前馬祖反賭失敗的經驗,我們可以看見台灣下一波的災難與危機:台灣政府不斷複製馬祖惡質的地方公投,進一步落實「選民變公民」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晚上,智永師父先帶學員作《心經》書法臨帖,接著帶大家到戶外,在涼風徐徐中做鬆肩抬胯,隨後到禪堂靜坐。幾位學眾師父也一同參與,給大家打氣。晚上九時半結束第一天課程,許多學員仍然開心地在慈暉台談天。
第二天上午六時早齋,餐後出坡清理環境。上午第一堂「宗教與社會運動的理論與實踐」,敦請基督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與昭慧法師進行跨宗教對談。盧牧師談到:
長老教會在台耕耘一百五十年,從早期投入在地弱勢民族教育與醫療資源提供,到後來推動制度面上的改變,而轉向社會運動。這段時期,常受到「與聖經背離」的質疑,但是社會運動其實是有聖經的依據和教導的,如摩西律典中明文規定第七年為安息年,若窮困的人積欠債務無法償還,將在第七年一筆勾銷;摘收不完、收割不到、掉下來的作物,將留給窮人食用——上帝是因為苦難才跟我們在一起的,所以要彼此幫助。從生命的苦難來接觸基督信仰,才有更多的力量去承受苦難、甚至超越苦難,這才是基督教的本質。不過,感慨現代社會只會關心經濟發展,有些教會積極募款,逐漸遠離基督的本意。
昭慧法師則發言道:
基督宗教常講「正義」,而佛教多講「慈悲」,其實,佛陀本身即是一位社會改革者。對於印度種姓制度造成的社會分裂與苦難,當時佛陀即提出「一個人的高貴不在於他的出生背景,而是他的行為高貴與否」,而公開反對種姓制度,甚至在僧團內部解構種姓的區分,因此佛教本就有體制改革與思想改革的社會運動傳統。
但是中國在政治掛帥的原則下,「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宗教經常淪為政權的棋子,清流者往往遠離政治,僅有少數如星星般明亮微光的革命僧侶,參與政治抗爭與社會運動。而在南傳佛教,如緬甸番紅花革命以及部分泰國改革派佛教,依然有部份僧侶勇於對抗不義政權與經濟剝削。
提醒學員:當你選擇社運這條路,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救世主,社運人除了堅持理想外,自我省察是相當重要的,可以以宗教經典作為自我反省的依據,避免造神運動與過度自我膨脹。社會大眾也必須要有「每個人都可成為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的勇士,而非孤身的俠士」,尋求同儕的協助,發揮最大的社會正面力量。
兩位宗教社運前輩的人生經歷與信仰體認,給學員們上了彌足珍貴的一課。中午用餐前,法師特地請盧牧師帶領大家禱告,為人民、社會、國家的安定祈禱。此舉也展現了宗教的寬容與平等精神。
下午第一堂「性別正義」議題,邀請女同佛化婚禮第一人的黃美瑜女士以及真光福音教會張懋禛牧師,分別從自身經驗及宗教立場,談同志運動困境與現況。美瑜談到同志運動的困境,主要在於缺乏有力人士的倡議,中上層階級的同志不願意站出來,擔心被民意隔離受到傷害。張懋禛牧師提到,目前是長老教會最支持同志,但是教友對聖經有不同的詮釋,往往讓同志在尋求宗教依持時再度受傷。根據美國經驗,台灣要接受同志婚姻合法化,可能還要二十年以上。
第二堂請傳法師父談「宗教與動物保護運動」,從關懷生命協會的成立談台灣的動保運動簡史,舉「反活體解剖」運動為例,談述其宗教意義與社會意義;並簡述對待動物的五個道德判准,除了佛教護生思想的當代詮釋,也談到神學家Andrew Linzey牧師的《動物福音》一書,強調宗教經典並非僵固不化,而是可以再做詮釋的。隨後讓學員依宗教背景分成五組:兩組佛教、基督教、天帝教和無神論各一組,進行不同宗教間對待動物的詮釋與對話。張懋禛牧師也參與討論,相當精采。
晚上進行反賭議題,請台灣反賭運動先驅葉智魁教授演講「知識的力量與社會實踐──賭業全球化議題解析」,及反賭聯盟周瑾珊主任分享「澎湖與馬祖的反賭經驗」。葉教授說他在長期的反賭運動中,雖然台灣社會的冷漠、疏離、自私讓他心寒,但是他還是遇到了許多願意付出的人,讓他看到了微弱的希望火苗。「不讓台灣淪落為賭國」的信念,讓他堅持向前。他說:「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要常常反思自己為社會付出了多少,所以不要等別人站出來,自己要先站出來。」他以非常專業的數據,揭示賭博業的夢幻宣傳是一個超級大騙局。賭博之於城市就像癌細胞之於人體,其排擠效應與吞噬效應,會對當地社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台灣兩次的離島賭場公投──澎湖,反賭勝;馬祖,反賭敗,原因何在?參加兩次離島反賭運動的周瑾珊主任認為,關鍵是「精神力」──改善社會不公不義的心念影響結果。澎湖反賭運動中,有「精神力五顆星」的地方反賭鬥士,憑藉堅定的反毒信念,面對錢力雄厚的促賭對手,仍毫不退怯地舉辦反賭連署、抗議、座談會、靜坐、苦行等系列活動,成功地喚醒當地民眾的反賭意識,擊敗來勢洶洶的促賭方。但是馬祖方面,多為同姓血脈家族,在情感的關說下,弱化了在地人的反賭意志,最後遺憾落敗。她也認為,至今台灣沒有立法通過賭場合法化的主因,是因為台灣有一個精神力爆棚的反賭博合法化聯盟,在召集人昭慧法師、副召集人葉智魁教授、執行長何宗勳的帶領下,阻擋了台灣深重的賭博共業。
最後一天(30日)上午九時,何宗勳執行長先以動保行政監督為例,扼要談述社會運動的戰略與戰術,接著請動督會委員王唯治談述從「從公部門到NGO實踐」,他依其多年身在公門的服務經驗,省思公部門運作中的一個大問題,便是對職責外的任務不聞不問,而職責內的任務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僵化的行政運作根本就跟不上高速演變的社會節奏。當公部門首長對同一事務的不同觀念,可能會對資源進行不同的運用,進而使跨部門的合作難以實現。當公部門的觀念裹足不前時,就需要NGO去倡導新的理念,例如農委會與動保NGO。
第二堂請台南大學吳宗憲教授,從學術的角度談「道德政策的運作」。他分析道德政策可以分成共識型道德政策和爭議型道德政策,前者是民眾傾向於支持議題中高道德的一段,而後者在社會上的支持者則持對立的態勢。無論哪一種,對於政府來說都是個燙手山芋,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價值分歧問題。唯有回到公民認知,找出他們認知產生的緣由,充分溝通彼此的想法,才能消弭分歧,達成共識。
下午「NGO與國會」議題,邀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陳秉亨秘書長主講,他近年來將宗教與社運結合,藉由台灣人普遍的媽祖信仰,保護白海豚──媽祖魚,更打算於明年打造一座主張白海豚保育的媽祖廟。用台灣人普遍的媽祖信仰解說,則更符合民情,也更容易推動。還有其它亮眼的創想:食蛇龜與玄天上帝,苗栗石虎和關聖帝君、墾丁陸蟹與田都元帥等,讓在場學員眼睛為之一亮。
隨後舉行結業式,學員與工作人員分享三天培訓體驗心得,昭慧法師、何宗勳執行長、吳宗憲教授共同主持。何宗勳表示,他多年從事社運,發現社運者的心要很堅強,若有正確信仰的引導,更能自在、愉快地面對不公義的社會事件。不久前他跟昭慧法師談到慈濟長期被有心人惡意污蔑,歷史上宗教的災難不時發生,因此宗教內部也要有改革的準備,不只是災難後的救援,更要緊的是災難發生前的預防。他也謝謝幾位工作伙伴承接起這次的活動,明年營隊會辦得更好。
昭慧法師則發言表示:
與宗勳是非常久的革命伙伴,宗勳算是「社運奇葩」,他的厚道、誠懇、才華讓人歡喜。社會運動常常面對思想、法規制度的不合理處,我們身為公民的一份子,要求政府調整,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有正義感的事,但是主導者既然還是人,就會有人的問題與侷限。平心而論,社運工作者常看見、聽到負面的思想、制度,為了矯枉而過正,會用過大的激烈語言、行為,來突顯抗爭的主題,這樣一路走下去,就會變得憤世嫉俗。但是,這並不代表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其他人就是妖魔鬼怪。
早年我看慈濟,會受到其他人給的資訊影響而不認同慈濟,現在年事漸增,發現到我們應該是互補,而不是否定對方。尤其921大地震,我們小團體做不了什麼,反倒是慈濟人第一時間進入災區救難。當發生國際上的大災難,就只有慈濟、紅十字會等才能夠跨國界、跨種族、跨宗教地進入災區幫忙。因此我重新檢視過去對慈濟的態度,發現我們應該是要互補互助,而不是「歹目」只看負面,擴大負面的缺陷,隱沒對方的優點。
自許「正義」的人應該要平衡看待事情。「平衡」正是宗教領域的特長,因此當宗勳跟我提到要結合宗教與社運,辦一個公共政策的小型青年營隊,我義不容辭立刻答應與認同。
藏傳佛弟子遇到中共政權的不合理對待,最後是選擇自焚的方式死諫。而新疆或中東的信仰卻是選擇人肉炸彈、傷害他人的方式。佛教有三世因果、反暴力的觀念,縱使當前的努力看不到成果,但只要做好現階段自己該做的事,未來終究會有改變的可能性;所有行為的結果,最後都會反饋到自身。因此,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甚至將傷害他人的暴行合理化、神聖化,這是我們要去審思的。
昭慧法師從更宏觀的視野,讓學員深刻思考宗教觀念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最後,法師逐一為學員頒贈結業證書,接著全體大合照,第一屆「宗教與社會運動青年營」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