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國中品德生活教育推行記
釋證毓、釋法聞(本院專修部校友)
屏東縣高樹鄉的高樹國中,過去所辦的品德生活教育活動是由高樹鄉的甘泉基督教會所辦,今年新上任的訓育組長想換新的團體,於是找了屏東縣佛教青年會。我們平日向屏東縣佛教青年會借教室上課,於是該會的會長向高樹國中推薦我們。接下這個活動後,首先向訓育組長瞭解該校學生的性向、學習態度……,組長提到:該校生的人口比例是原住民1/3、客家人1/3、閩南人1/3;常有家長為了讓學生參加廟會活動而向學校請假,學生似乎對自己的未來是不清楚的,不喜歡讀書。訪談後,組長相當歡喜我們的貼心與用心,最後問了一句:「需要費用嗎?」我們回:「完全義務,並提供獎品。」談話的當下,只想將佛教的正向推展出去。結束談話,才發現問題出來了:教材、人力、費用……,因為,我們完全沒有帶大型活動的經驗(約500人);覺得我們真是「自不量力」。然而,讓我們堅持下去的理念是導師的名言:「為佛教,為眾生」。
籌備的過程中,遇到瓶頸時也常以昭慧法師身教的精神來勉勵;不知不覺許多的好因緣慢慢聚集,志工們完全義務提供教案、文書處理、編輯海報、選購禮物與制服……,不斷溝通、開會……,共籌畫了三個多月。
對象是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又愛「作夢」;因此,以「這一天,我們一起談夢想」為主題;呈現方式更是重要,「演講說教」並非此時的孩子能夠接受,於是以啟發、生活故事的影片傳達,為了讓學生能專心,觀看後主持人提問題讓學生腦力激盪,並以豐富的獎品鼓勵,激勵他們勇於表達。果然,活動的氣氛相當熱絡。
12月21日活動結束後,該校的訓育組長說:「品格教育課程,我從孩子們的眼神知道她們的參與度比一般演講還高;相信已經有一些孩子會去思考他的夢想是什麼,不過,很可惜是導師們都去研習沒有參與到,不然應該可以引導孩子們去做更進一步的思考甚至規劃。其他學校如果有人問我,我會幫你大力宣傳的。」已預約明年再見!
就在接下活動後不久,某日我們在青年會上課,法界衛星記者陳怡璇走進教室遞了一張名片,要約採訪拍攝上課的時間;學僧覺得要讓佛教的正向活動多多呈現,所以,選擇以高樹國中的品德生活教育活動為主題,應該會更有意義。
採訪內容:(部分引用了昭慧法師的著作)
問:承辦這個活動的目的?
答:近年來各種問題日漸增多,家庭問題、校園問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政府除了在學校安排基本的品格教育外,是否也考慮提早將宗教納入課程裡,讓學生認識多種的宗教,學習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信仰,而減少排他性,培養寬容的心。
佛陀證悟真理後,告知世人這是個「緣起」的世間,有緣起觀的人,應有以下的特質:
一、不卑不亢的謙和胸懷
有緣起觀者,不會比上不足而自卑,也比下有餘,而洋洋得意。因為有這兩種情緒都是來自於以「自我中心」的較量心理。有緣起觀者,了知凡是有成就,都是來自多方的條件所促成;縱使成就沒有達到所設立的目標,也不怨天尤人。
二、內心充滿感恩
有緣起觀者,了知凡是所有成就,都是來自多方的條件所促成,因而常懷感恩之心,並樂於分享於他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成就來自於眾多的給予,因此,他也知道要回饋他人,以「自通之法」同理眾生,而對眾生湧現慈悲之情。……
今年六月玄奘大學文學院院長昭慧法師,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之邀,前往對佛校還陌生的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參加教會日的跨宗教禮拜與系列活動。昭慧法師以佛教法師的身分,在這重要的教堂禮拜中,帶領會眾作慈心觀,為世界祈禱,這是極具意義的跨宗教心靈交流。
我國近年來新移民和外勞日漸增多,若提早將宗教納入課程,可以建立學生在宗教與文化上的異質性,如何「求同存異」,彼此欣賞的雅量,更能多元的觀察世間的種種現象,同情共感,彼此珍惜與祝福,因此,社會的種種問題將隨之減。
問:如何教孩子培養慈悲心?
答:走在路上,撿起路中的石子,讓行人不易跌倒;生活中的言談不惱怒他人、不言語暴力、時時為他人的感受著想,都可以是慈悲心的養成。並非如同企業家捐很多錢,或做很大的慈善機構才是慈悲心;
問:如何將宗教納入課程?
答:過去帶國小、國中學生的經驗中,在上課之前,引導學生數息、靜坐,數呼吸一、二、三…,慢慢將心靜下來;或帶著他們從頭到腳,由上往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放鬆;整個學期下來,學生自己感受到比較能靜下心讀書,成績也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