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戰後台灣佛教史的一個重要縮影

——《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序

侯坤宏(前國史館纂修)

  在我們(我和卓遵宏教授)從事的台灣佛教人物口述訪問中,昭慧法師訪談錄是最讓人「掛心」的一個案例。從2006年1月我們開始訪問法師,到現在(2017年5月)完成出版,前後經過11年多(國史館歷經了張炎憲、林滿紅、呂芳上、吳密察等四位館長);現在終於可以出版了,對筆者個人言,縈繞心中多年來的懸念,總算可以放下,但不免有些話想說。

  訪問法師是在張炎憲館長在任時開始,從2006年1月24日起,到2006年8月1日初步完成,前後計訪問了26次(含2012年下半年補訪一次)。每次訪問,總是先和法師約好時間,當天我們再從台北到佛教弘誓學院(嵐園),為講求效率,訪問時總是安排一天,上、下午各訪一場,每場以2小時計。(通常是一、兩個星期訪問一次)訪問過程,為留存聲音檔及方便整稿,都會錄音,負責將錄音檔轉為文字稿的是陳悅萱居士,她除將訪問內容轉成文字稿外,也進行全書整編。其後有關章節架構,文字整修、增補,相關照片之安插,傳法法師和耀行法師著力甚多,書稿最後再經法師修訂。筆者忝為本口述訪談「促成者」之一,深知其中甘苦。

  為甚麼要訪問昭慧法師?這與她在戰後台灣佛教發展過程,尤其是解嚴前後以降的經歷有關,法師除深入研究佛教經論、進行相關學術活動,還以僧人身分參與社會運動的突出貢獻有關。由於法師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傑出表現,被老包(詹錫奎)譽為「佛教界的魯迅」;台南妙心寺傳道法師在為法師《妙雲集導論》所作的序文中,稱昭慧法師「冷眼而熱腸」,「待人溫厚儒雅,處事果斷明確」。江燦騰教授曾跟筆者說,他在對中國大陸學者介紹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時,會把弘誓學院說成是「佛教界中的黃埔軍校」,這樣他們就很容易可以了解。對於這樣的法師,是佛教口述歷史理想的訪問對象,我們當然不能錯過。

  昭慧法師口才好,記憶力佳,許多數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把細節講得很清楚。或許有人會想知道,我們是怎樣進行訪問的(居然可以出版兩本內容豐富的訪談錄)?其實這與法師個人的豐富閱歷有關,我們在訪問之前,先和法師溝通,設定訪問主題(重要行事與經歷),當然在訪問過程中,也會隨著話題再進一步追問,有時候一個問題,可以談上一個多小時。又,訪問之前,我們鼓勵法師要毫無隱諱地盡量多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等到文字稿整理出來,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斟酌修飾,或者怕會傷害到第三者而刪除之)今天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是法師覺得可以公開的部分。或許本訪談錄中,還是會讓有些當事人(或其道場、徒弟、親友等)感到不滿意的內容;關於這點,希望讀者們能了解:口述歷史本來就是受訪人就其個人經歷見聞的「主觀陳述」,自有其立場;我們只要是為留下歷史,並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若有不同意之處,希望每個人都能站出來,以自己的角度,呈現自己的歷史。)

  筆者從事台灣當代佛教人物口述訪問,基本上是站在歷史研究者的立場來進行。由於研究當代台灣佛教,深感史料不足,乃有著手進行口述訪問佛教人物的計畫。過去十年來,我們對當代台灣佛教人物口述訪談,先後訪問了六十餘人,截至2014年底止,已出版台灣佛教人物訪談錄十七冊。為當代台灣佛教發展,留下許多寶貴的資料。

  昭慧法師的訪談錄在多年前,就已納入國史館「台灣佛教人物口述訪談系列」,在行政流程中,曾經公開招商,並由其中一家廠商得標,也請了專人設計好內頁版式及封面,但筆者於2015年2月從國史館退休之前,還是沒能完成出版。有好幾年,出版經費都加以保留,但因法師太忙(除負責弘誓學院運作,參與玄奘大學校務、授課,還應邀到各處演講、講經,此外還參加多種社運活動),難以專心修改訪問稿。這讓作為承辦人的我,頗感為難,但又不好催稿太急,只能一延再延,直到我從國史館退休兩年多了,昭慧法師的訪談錄總算可以出版,了結多年來的一件公案。

  口述歷史可以填補歷史空白,也可以配合文字資料,甄別史實真偽,甚至發掘不為人知的新史料。筆者深信,昭慧法師的訪談錄,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一部生命史,更是戰後台灣佛教史的一個重要縮影。這正是我們要訪問昭慧法師,出版這本訪談錄的主要用意。

侯坤宏謹誌於新北市新店自宅
2017年5月13日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