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之邀》自序
界定編著
編按:
《阿含經》作為南北傳佛教共宗經典,在佛教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因其經典繁多,體系龐大,很難全面把握要領。界定法師,任教於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習阿含十餘載,因教學需要編撰了《阿含選讀》作為教材。該書最後正式定名為《阿含之邀》(An Āgama Sutras Primer)。
昭慧法師評價此書:「架構嚴謹,概論內容業已照顧全域,連『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也都納入。對阿含文獻的基礎知識要言不煩,且關注學界研究結論,這不但是真正的『阿含導讀』,其中『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本身就是一篇甚有學術成就的論文。」
經作者授權,本刊將陸續轉載其中部分章節以饗讀者。
作為早期佛教經典的代表,《阿含經》為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所共宗。北傳稱為《阿含經》,南傳稱作《尼柯耶》,雖然在經目排列及對應經典方面有所差異,主體部分卻基本一致。《阿含經》有四部,唐玄奘譯本《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參照南方上座部所傳《五尼柯耶》的分法,也說有第五《雜類阿含》,不過通常以此類經典為雜藏,列在經律論三藏之外。據各種廣律的記載,釋迦佛涅槃之後,其弟子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逐步結集了《阿含經》。
《四阿含》的分別編纂,主要依據於所收經典篇幅的長短以及形式上和法數的關係,同時也照應到各經所說的義理及其適用的範圍。《長阿含》篇幅最長,《中阿含》篇幅適中,《雜阿含》各經的篇幅短小,《增一阿含》各經大都和法數有關,從一到十或十一順序編次。
《四阿含》的中國譯本是從東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間陸續譯出。《中阿含》(384)和《增一阿含》(385)譯出最早,《長阿含經》其次譯出(413),《雜阿含經》最後譯出(435~453)。至於《四阿含》中各經單本,從後漢到北宋,歷代都有翻譯,現存的有130餘種之多。
從中國譯本所見《四阿含》的結構,沒有一種和相當的南方上座部傳本《尼柯耶》完全相同。其中最為接近的是《長阿含》和《長尼柯耶》,其次是《雜阿含》和《相應尼柯耶》,再次是《中阿含》和《中尼柯耶》。差別最大的是《增一阿含》和《增支尼柯耶》:《增支尼柯耶》凡十一法,1111品,約2300經;《增一阿含》雖然也同是十一法,但區分五十二品,則極簡略,又所收472經中和《增支尼柯耶》相同的135經,不足三分之一。
印度舊有的《四阿含》注書,都已無存。現只從中國譯本中見到注釋《增一阿含》的一種,即後漢末(147~220)失譯的《分別功德論》五卷。它只注解了經文從〈序品〉到〈弟子品〉的過半,並非完本。另有鈔集四《阿含》中法相而以「三分法」編纂便於記誦的《四阿含暮鈔解》一種,二卷。此書係賢胄部世賢所抄,眾軍所解,苻秦時鳩摩羅佛提等譯。其異譯本有《三法度論》三卷,東晉時僧伽提婆譯。此外,唐代玄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至卷九十八〈攝事分〉引用的《雜阿含經本母》以及同《論》卷十七、卷十八〈思所成地〉引用的《雜阿含經》伽陀舊解,都可看成比較完備的《雜阿含》注書。還有同《論》卷八十三、卷八十四〈攝異門分〉,則為解釋《雜阿含經》中異門法相之作。
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自序》中說:「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
有關四阿含導讀性類書籍這些年出版了不少,例如由談錫永主編、黃家樹導讀的《雜阿含經導讀》早在2007年業已出版。我國台灣地區佛教界和學術界在阿含研究方面頗有建樹,首屈一指的當推印順導師,老法師對阿含涉獵之廣、研習之深可謂空前,其中《雜阿含經論彙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等諸多宏作,令人歎為觀止!印老在筆耕之餘,培養後學亦不遺餘力,其座下大師輩出。除印公外,楊郁文居士的《阿含要略》、林崇安先生的《雜阿含經要義》、莊春江居士的《阿含經故事選》、《雜阿含二十講》、《中阿含十二講》、《阿含經隨身剪輯》等系列著作,都是研究阿含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台灣南華大學的黃國清教授、玄奘大學的昭慧法師,皆是研究阿含的方家;而「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有《阿含藏專案系列表》,對四部阿含的每一部經典均有著詳細的注釋和闡解,可謂學習阿含經的良師益友。
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已有佛教院校達五十餘所,各地的佛學研修班更是數不勝數。有不少佛學院、佛學研究所、以及居士修學社團都相繼開設或正準備開設與《阿含經》有關的課程。由於四阿含經典繁多,體系龐大,很難全面把握要領。因此,授課法師(老師)們大多採用自編講義的形式開設此門課程。這些講義中有的已初步形成體系(例如閩院編的《阿含經選讀講義》、戒幢佛研所梁躊繼老師編的《阿含選讀》等),然大多數皆是隨講隨編,並沒有形成體系和標準化,因此在次第性、系統性和難易度把握方面似有待提高。
說來慚愧,本人雖然研習阿含十餘載,然對阿含仍是一知半解。但即便如此,本人還是很想編一本類似於教材性質的阿含選讀。2019年6月,我開始嘗試編寫,到8月初,初稿基本成形,並先行印刷了200冊交由佛學院的學生們試用,在此基礎上廣泛徵求修改意見。2020年春節前後,我將文稿再次進行一番校改,計畫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書原名打算叫《阿含經選讀》,然總覺得「選讀」總不免落入俗套。後徵求了相關專業人士意見,將本書正式定名為《阿含之邀》(An Āgama Sutras Primer)。“Primer”一詞,本身就有「入門書」、「初級讀本」之義,這樣定名,既突出了教內僧俗研讀,也兼顧了教外讀者的概覽。
這本《阿含之邀》共有十章,計六十二個小節。第一章〈導論〉,六節;第二章〈根本教義——緣起法〉,七節;第三章〈三法印〉,六節;第四章〈教學總綱——四諦〉,四節;第五章〈世間苦集〉,六節;第六章〈入道方便〉,七節;第七章〈法門實踐〉,三節;第八章〈功德受用與證果〉,七節;第九章〈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七節;第十章為〈居士教育概論〉,九節。在各章節的結構安排上,每章前有「本章導讀」,每節中分別安排了「本節提要」、「課程要求」、「經典選讀」、「對應經典」、「經典解析」及「複習思考」等六個方面內容,力爭做到選典精準、注釋到位、分析扼要、難易適中。在「複習思考」的設計上,兼顧義理與實踐的統一,並側重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下略:作者致謝部分內容)
印順法師說:「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中略)佛法流行在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佛法概論•自序》)因此,我也表達出與印順老法師相同的願望——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界定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