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見佛悟無生
——2021年佛七聞法札記(一)
主講│性廣法師 筆錄│陳俊銘 修潤│釋真聞、釋耀行
一、學佛先學自己能承受的
佛法重視「信、解、行、證」,修淨土法門首先要有信心,《阿含經》中須達多長者初聞佛名就心生大歡喜,這是宿世善根引發的信心。你知道茶的好味道,因為你有喝過,沒喝過如何知道茶的甘醇,所以要證悟就要有修行的實際經驗,聞法、思維、實踐而得果,你能從念佛得到利益,就會對佛法有信心。口念、耳聞專注其中,你會感覺安樂的法喜,對你的修行會產生鼓勵的效果。念佛、誦經,把那個字的音頻念到內心裡去扎根,如果你的心清淨瑞相現前這是好事,但莫執著,如果有五濁的種種障礙,也會因為信心而慢慢被淨化。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得到念佛的功德與利益,一個人要有一個修持,以一門入無量門,一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涅槃沒有來去,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就一直抓住,我執時間就出現了,我們想從這裡到那裡,空間也來了,只要有一個執著,生死就不停,所以佛陀說放下吧﹗你沒有那麼多顛倒夢想,道理懂了叫覺悟。可是實踐得到嗎?
人之所以活著,因為對色身的執著非常強。例如:呼吸這股力量形成本能,西醫說:它受腦幹管理;佛法說:它不受明了意識指揮。那麼呼吸者是誰?你能控制嗎?不能控制,如何是你?佛法說:它是慣性;道家說:命中帶來的。佛法說:命是習氣,長期操作的慣性,你知道不呼吸就會往生。那你能閉氣多久?能控制腦幹嗎?好比你身體內住著一個波旬,從生到死在控制你,其實波旬就是你自己,你修行以專注力轉為智慧觀照,見到生死的關鍵是因為我執,所以要放下我執,見道再修道,改變執著的習性。
我們解悟道理,生活中卻施展不開,因此法門中有「易行道」,念佛讓心靜下來,除非你當生見法涅槃,否則還是隨業漂流去投胎,去抓下一期的色身。菩薩慈悲,引導眾生向佛學習而恆順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造作的根源在心,依心作佛也能作魔,作佛很困難,要難行能行,可是說它不難也不難。例如:你只能舉重二十斤,舉重選手能舉百斤,但你可以慢慢訓練加強體能。
學佛也一樣,先學自己能承受的,超過壓力會傷了菩提根苗,菩薩教我們敬佛、讚佛,從念佛下手不是貪圖法門的容易,而是明白自己的能耐,要求自己對別人生歡喜心改變習氣。與人互動是困難重重,因此在持續念佛中,讓心在意念上淨化,普賢十願,世間修行先匯聚到依佛的功德為主,在意念上讓我們依佛果功德的莊嚴而生歡喜心,就有了殊勝的念佛法門。
見到真理實相的聖者心如如不動,時、空、人、我的對立不存在,沒有來去生滅。凡夫的概念不能與之相應,佛菩薩慈悲,用凡夫所能了解的時空現象來跟我們相應,點化提撕我們,但究竟的實相我們沒有看透。我們希望身體健康、五福臨門,那還是在執著、抓住,以有為造作的心來修行,縱然得到全法界,我們依然離不開生滅法。
可是經典說無量壽、無量光,因為人心貪婪,沒有的要有,有的還要更多。我們想要長壽,卻不知道長壽要做什麼?生命是怎樣?所以佛弟子要觀透三世,求長壽來辦好生死大事,求富裕好布施濟世,求尊貴好規勸眾生,卑微的人沒有影響力,因此修行求圓滿富足。《華嚴經》說那麼多的不思議法門,正是說明修行不一定得吃苦菜、修苦行,無論修「易行道」、「難行道」,總是在你一階段一階段的因緣中,普皆廻向來圓成佛道。
二、「念佛成片」是一句句佛號與一個個清淨念頭集合
「過是西方十萬億佛土」的「是」,所在地。方位是對立的,而我們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才對,可是真理要有普遍性與超越主客觀的標準,人心種種,個人的習性與需要就種種。理論上十方都有淨土,極樂世界之所以興盛,首先是印度文化認為:西方日落處不是黑暗的開始,西方是收攝所有光明的光明藏處,極樂世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德,是會回應到每一個眾生。生命如果沒有阻止,就有下一站的旅程,我們都選擇好的地方,太陽東出有升必有落,極樂的主題說升起不重要,重點是要落在哪裡?所以往生西方極樂,那是所有光明的匯集地,隨順眾生心裡的希望而說。其次,慧遠、善導祖師大德的弘揚,念佛的風氣漸增。第三,中國早期的彌勒思想,因為白蓮教之亂而衰微,淨土思想得以興起。
經典記錄了每一種法門的因緣、修行方法與功德利益。念佛法門可以得念佛三昧,最重要的是往生淨土,這是淨土法門的自性功德、特德。通論而言,所有法門都有戒、定、慧的功德,因為戒清淨而得到世間的福報,念佛也有福報,得三昧力而身心輕安,進而開智慧。
因此,念佛不是「唱」佛,你要用佛號把自己的道心、信心、慈悲心、懺悔心、清淨心、三昧力與智慧去跟佛相應,內心湧現法喜,當你念到有一天張眼所見,每一位眾生都是佛,四周環境皆莊嚴,表示你的心清淨了,你念佛已經打成一片了。有執事的志工就認真工作全心投入,隨喜念佛功德把眾生當作佛,身處的地方是淨土這也是念佛打成一片。一片是一句一句的佛號、一個一個的清淨念頭集合成一片,在大殿念佛,環境好沒有雜事纏身,念佛容易打成一片。
如果以修行要得三學去除三毒來說,其實為人作務才是真正的考驗,修行不是每天都是順境你才快樂,修行之可貴是遇到逆境你不會不快樂。人與人的互動本是枝枝節節,人心不同各遂其願,至少不被激怒成就自己的善根,不反擊、不惹人生氣成就自己的功德,認真做好每件事累積自己的福報。所以,你可以因人之惡而成就自己的道,但為了憐憫眾生你要好言相勸,勸不聽你就念佛。
你以為別人不聽、不配合、不幫助你,無須怨天尤人,因為你沒有恩惠於人,人家為什麼要聽你的,你沒有依清淨之法讓人生歡喜心,更與人怨諍結仇,他憑什麼要幫你。恆順眾生,與人互動你先生氣是你沒修養,而他先嗔惱還是你的錯,因為你的臉色口氣差,不能善觀因緣順著他的性,在你沒有能力超脫無明所造困境的時候,別人給你的煩惱真的不要把它當作一回事。
玄奘大師發大願西行取經,狹義上他一生沒有念佛,但是大師的一生念念都是佛,念念都在傳播佛法,所以只要你的心念念都在精進修道,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不念之中身、口、意都與佛相應。如果你念一句就想東,念一句又想西,那叫作支離破碎。如果你是愛啐啐唸的人,倒不如啐啐唸佛號,一樣啐啐唸,因為唸的所緣不同得的果就不同,前者讓人嫌隙,唸佛受人歡迎。如果你被人啐啐唸,你不高興也於事無補,佛號是你的防身之寶,你可以萬緣放下唸佛。
念佛是六根都收攝在佛號上,六根都緣佛號而起作用,這與禪修不同,禪定是前五根不起作用,唯意根在緣所緣境,心一境性,那是獨頭意識在運作,念佛是心在引導前五根,這種專注是三昧,二者的定力有深有淺,但如果要開發善根乃至智慧,就不要入定而是觀照。禪修入禪定或念佛三昧力現起,時間會不存在,如果以雜染心念佛,會覺得時間變慢了。當你心一境性,時空的感覺消失,是你消失,外面沒消失,佛陀說這樣還不究竟,要你看透輪迴的根源,斷除執著有為造作的慣性才是究竟,道理知道了,就要練習不執著。
眾生因為惡念多苦受就多,要練習不執著惡不造作惡,也不執著苦安受於苦,所謂苦盡甘來,沒有苦報過了福報就來的事,福報得因善行而來。眾生的心是雜染的,受苦則生嗔惱,受樂就貪著,這樣不能解脫,所以要善、惡都不執著,隨緣消宿業不再造新秧。佛陀看到禪定的功德與缺失,所以斷煩惱。
所有法門都有其共通的利益與獨特的功德,念佛可得世間的善法功德,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念佛得口業清淨,不修口業必招來惡果,你背後說人壞話,他沒聽到就是廢話,你當他面前指責,他不接受也是廢話。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果說真話而對人沒有幫助佛則不說。例如:佛陀不告訴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墮落惡道的實情,因為於事無補,王會難過,因此講話要講真話,但是如果真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就要靜默。重點是你都怎麼說話,念佛要跟說話聯結,不造惡口業,修淨口業。往生憑藉的是你都修什麼功德,純善、純惡的人不在人間,人間善惡相參,摩訶男問往生,佛陀說眾生會順著自己三業造作的慣性方向而往生。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臨終人諸根散壞。凡夫六根總是被習氣所牽引,如果你沒有養成順境不貪,逆境不嗔的好慣性,那麼你臨終當下怎麼辦?臨終當下諸根散壞,親眷不忍,他可以餵你吃你要自己吞,他可以餵你灌食你得自己消化,他可以陪你上廁所你要自己拉,你做惡夢他不能替你驅鬼,沒人可以替你擔待。反之,你能幫親人什麼?你能幫他吞嗎?論典說修安般念成就的人,剩下幾次呼吸他知道,他預知時至,所以你就認真念佛,念到善知識來接引。最起碼自己知道自己去,不能預知時至也要無疾而終,再不能也要心不顛倒安詳往生。「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謹記菩薩會來引導,你只管專心念佛,不知道未來的因緣也不要三心二意,擔心無濟於事,不如轉換擔心害怕的念頭,淨念相繼,依自己的善業往生。
佛法給你好的觀念,你要在修行中得到法的喜悅輕安,在實踐中得到法的受用,這受用會鼓勵自己精進再精進。專心的人常有好的感應,只是禪相因人而異,這跟個人的宿業有關,但輕安相是一樣的。瑞相是無所求而來的,你念佛又期望聞香見佛,表示你不專心了,淨念支離破碎不相繼,如何受用。你只管念佛,佛法非常吉祥,讓你人生有希望,即使曾經有過好的經驗,那就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只要我用功,我也能像聖者一樣究竟圓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