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序文
自序 /邱敏捷(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印順的人格與著述一直都是我行事的指引、思想的津梁。他的佛教思想論著,輕描淡寫中總不時體現出他對佛教義理的透徹的剖析工夫,與由此散發出來的濃郁的宗教情懷。我閱讀他的著作愈深愈能認識到他那自然流露的「無我」之人格風範。
回顧1980年起,我開始接觸印順成名作《妙雲集》,仰慕之心油然而生。後來研讀他的《中國禪宗史》,由衷愛好。1998年12月,我完成《印順佛教思想研究》論著,並獲得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然而,有關印順《中國禪宗史》之精華內容及其與日本學者的關係,是我當時能力所未能探討的部分,至於該書「有無抄襲」的問題,則一直耿耿於懷。
印順《中國禪宗史》所彰顯的精勤和綜合力,已為同樣具備這兩種學術研究特質的日本學者所肯定,而他的堅實卓越與深思密惟,也貫串於全書,而體現於文阡字陌間,相信讀者都有同感。印順該書持論精湛、博觀悟達、滌舊立新,除多與東瀛學者的研究相互呼應處外,創獲處也獨多。可以說,該書是回應胡適與相關日本學者研究成果的一本著作;說它是近現代有關禪宗史研究的「經典之作」,應不為過。唯站在學術立場,對於相關的疑慮總要一一去釐清,於是本書透過四方面來考察:(一)從達摩禪到慧能禪的演變;(二)牛頭宗的法脈與歷史影響;(三)《壇經》的作者與版本;(四)曹溪禪的開展與合流。冀望對於印順《中國禪宗史》與胡適及日本學者同類著作之間的關連,及引用問題,能盡探幽掘微之功,以補學界迄今未有專題探討的疏失。
本書係筆者民國95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NSC95–2411–H–024–002)之研究成果,旨在發揚印順《中國禪宗史》一書中「初期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的精華,並將其主要觀點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對勘、比較。希望整理出他們之間在處理同一思想史課題上如何承先啟後、互激相盪,各有發皇的歷史經驗;同時澄清所謂「引用問題」,釋除不必要的誤解或「莫須有」的罪名;初期禪宗史跡與禪學思想的勾稽和呈顯,自然也是本書冀以達成的目的。
本書的研撰,歷時三載,多數篇章的「初稿」業經發表於各學術期刊:第二章〈從達摩禪到慧能禪的演變〉,刊於《玄奘佛學研究》第5期(民國95年7月);第三章〈牛頭宗的法脈與歷史影響〉,載於《北台通識學報》第2期(民國95年3月);第四章〈《壇經》的作者與版本〉,已發表在玄奘大學主辦「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民國95年5月);第五章〈曹溪禪的開展與合流〉,發表於《南大學報》第40卷第1期(民國95年10月)。我在研寫過程中,得到台南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高雄師範大學張光甫教授、台灣大學林義正教授,以及各學術刊物匿名審查教授的寶貴意見,依觀法師對日文譯文部分提出指正,使本書得以更加明確、完整,在此一併致上最大的敬意與謝忱。
2007年2月
再版序 /邱敏捷(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戰後,大陸學者與高僧紛紛來臺,臺灣佛教學術研究起了質與量的變化,特別是在禪學研究上,尤其顯著。1949年6月,胡適與鈴木大拙二人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召開的「第二屆東西哲學家會議」中諍辯禪學,可說是這一學術風潮的起軔點。
基本上,胡適出發於科學的見地和研究才能,是著重於考證方法的史學家。他陸續發表了數篇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初期禪宗史研究論文,在中日兩國間引起不少回應。鈴木大拙則是承繼中日臨濟禪衣缽而自成一家──所謂「鈴木禪(學)」的「世界禪者」。胡氏傾心禪宗信史的重建,鈴木氏則偏向禪學體驗的傳播,所重不同,但影響皆大。戰後臺灣對於胡適與鈴木大拙禪學研究的回應,主要代表為印順導師1971年(時年六十六歲)付梓的《中國禪宗史》等著作。
本書《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的初版,2007年2月由台北法界出版社印行。這本「再版」之架構、內容,與「初版」並沒有兩樣,僅增補、訂正了若干文字。
付梓再版本書,是近日應昭慧法師之邀,參加2009年5月30–31日,由「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假玄奘大學舉行的「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以本書作為「新書發表」之一。由於先前僅影印出版二十多本,不敷研討會之用,我的皈依師——臺南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執行祕書呂姝貞小姐應允由妙心出版社發行「再版」,以享心嚮印順導師行誼與思想的廣大信眾,本再版書於焉出版、面世。
感謝道師父撥空賜序,增添卷香;再版之印製過程中,承黃瑞銘先生重新排版、圓智法師協助校對、伍麗滿小姐行政襄佐、謝杏熏小姐聯絡相關事宜,以及「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其他工作伙伴的協助,在此一併向他們致上誠摯的敬意與謝忱。
2009年2月
道 序 /傳道法師(台南妙心寺住持、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
印順導師是近現代臺灣佛教史上極重要的高僧大德,著作等身;其中,尤以《中國禪宗史》一書,得到日本學界的推崇,並因此獲得日本大正大學博士學位的殊榮。
中國佛教由於受到禪與淨土思想偏頗發展的影響,「向來走極端,認為看經論不如實行,因此摔了經論,冥索暗求,走向盲修瞎練的黑漆洞去。」(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頁167)這種捨棄經論法義的探究,而專重信仰實踐的傾向,一方面使主智的佛法真義,逐漸隱晦而失去其振聾發聵的功能;一方面又導致佛教行人對於自己體驗的內容,過度自信與誇大。悲夫!其結果,就是將大智佛陀所體證的真理淺化、俗化,甚至扭曲了!
及至現代,中國佛教又因日本佛教重於學術研究的影響,而吹起了研究風,遺憾的是,此風對於佛教界而言,不過是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專重學術研究,說食數寶,同樣無益於身心的淨化與解脫,甚且有棄宏觀佛法大旨而引向瑣碎枝末的危險性!
導師曾自述其學思歷程,說他自「出家以來,多少感覺到,現實佛教界的問題,根本是思想問題。」所以他「願意多多理解教理,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華雨集》第五冊〈遊心法海六十年〉,頁7~8)綜觀導師一生所努力的,所著述的七百餘萬言,也的確是在對流傳二千多年的佛教思想,作釐清、判攝與正本清源的工作。只是導師的目標、動機與方法,不同於一般佛教學者的為學術而研究,甚或為餬口、為名聞利養而研究;而是真正為了信仰實踐,為了涅槃寂靜的終極目標而研究。
這種一貫的研究立場,同樣的表現在這本《中國禪宗史》中,因此在禪者傳承與禪法演變的研究中,導師得出如下的結論:「會昌以下的中國禪宗,是達摩禪的中國化,主要是老莊化,玄學化。……曹溪禪融攝了牛頭,也就融攝老莊而成為──絕對訶毀(分別)知識,不用造作,也就是專重自利,輕視利他事行的中國禪宗。」(〈自序〉,頁8、10)從思想到行為,由思想而影響行為,這個結論,不啻為導師早年所質疑的:「思想與行為,真可以毫無關聯嗎!」(《華雨集》第五冊〈遊心法海六十年〉,頁11)作了最佳的註解。而這,又可以回歸到他老人家所意解的:「現實佛教界的問題,根本是思想問題。」這所以佛法的研究者,絕不能將研究的成果孤立於現實人生之外,而作為無關乎自他生命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才是有價值的研究!
本書作者邱敏捷早在民國68年左右,當她還是臺南師專的學生時代,即曾至妙心寺參訪,及至進入中文研究所深造,更時常與我討論佛學暨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也許是透過這樣對於佛法的啟發,所以她的碩博士論文,都以佛教思想作為主題;特別是博士論文,即以「印順的佛教思想研究」為題。難得她這幾十年來,始終在佛學研究的領域上努力不輟,令亦師亦友的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敏捷所以研撰本書的主要動機之一,在於探討印順導師的《中國禪宗史》,究竟與日本佛學者先前的相關著作有何關聯,甚至是否涉及「抄襲」等問題。這一點,由她在書末附錄的《中國禪宗史》日譯本譯者伊吹敦所作的「註文」對照表,即可得到反證而窺知導師研究的所本。關於本書,敏捷的確作了相當的努力,也得出一些中肯的結論,信能釐清學界的質疑,值得給以肯定。
妙心寺向來重視佛教正知正見的弘揚與推廣;印順導師的思想、著作及以之為研究對象的有關論著,也都是我們孜孜發揚與支持的對象。因此,在得知敏捷本書將受邀於「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作為新書發表時,亦樂意由妙心出版社出版。相信本書的發行,當有助於學者與信眾對於以導師《中國禪宗史》為核心研究之相關論說的認識與了解,故而本人樂為之序。
書於妙心寺
2009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