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期編輯室報告
一位生活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無神論哲學家,一位居住在台灣的佛教比丘尼,共同致力於改善動物福利,然則彼此從不同的出發點,是如何得出同樣的結論?
在開往花蓮的火車上,在南投山間雲霧縈繞,幽寂清雅的菩提院,乃至透過郵件的往復筆談,是的,這樣的對話一直在繼續。2021年11月,出版發行新書《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就是這些思想的結集和呈現,其中的議題,涉及現實世界人人都可能遭遇的倫理兩難,循著兩位對話者思考的脈絡,次第解析,令閱者有豁然開朗之感。
專輯文章,首先推薦對話者的兩篇自序,彼得‧辛格教授開篇即表明:「我的信念來自於證據和理性,而非信仰。」他以佛教「局外人」身份提出的觀點與幾十年素食的護生實踐,都令人有一探究竟的雀躍。在昭慧法師的自序中,彼得‧辛格教授「提倡『有效利他主義』,為弱勢族群與動物發聲,並將此一理念貫徹到生活與行動層面。在筆者心目中,他宛若一尊從古老大乘經中,躍然而出、翩然而降的『菩薩摩訶薩』。」
隨後,是〈佛法與效益主義的哲學對話――對談尾聲的總結與回顧〉,該篇取自本書第九章,是兩位作者對歷時五年這場對話的回顧,正如昭慧法師所言:「在『動物保護』方面志同道合,又有『利他主義』的共同信念,並且運用不同的系統理論以證成這項信念。發現彼此的思想有不少交集,這些交集成為對話的良好觸媒。」
第三篇,〈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動物解放,是昭慧法師與彼得‧辛格教授念茲在茲的議題,效益主義的「平等考量」觀與佛法緣起中道論的「眾生平等」觀,如何在公私領域達成,「即便不能百分之百杜絕所有對眾生的傷害,也要盡己所能地讓眾生『減輕痛苦』的一致」。透過幾則有趣的譬喻,可方便瞭解其中的意涵。
專輯最後一篇文章,是2021年11月召開的「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其中《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新書發表會。主持人錢永祥教授,兩位發表人彼得‧辛格教授與昭慧法師,當初,因為《動物解放》這本書結緣,此刻又在新書發表會相聚,這些成書背後的故事,留下一代思想者的探索和記憶。
「法音宣流」欄目,刊載昭慧法師兩則臉書,首先祝賀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榮膺2021年博古睿獎(Berggruen Prize)。首屆博古睿獎於2016年頒發,其目標是成為「哲學界的諾貝爾獎」。同年六月,昭慧法師亦榮膺第三十八屆庭野和平獎(Niwano Peace Prize),該獎項由日本庭野和平基金會頒發,有「宗教諾貝爾和平獎」之譽。兩位對談者同一年獲此殊榮,實乃實至名歸。
「律學今詮」,連載〈「自通之法」是持戒的基礎――《比丘尼戒經》講記(八)〉,「一個人經常學習著無私慷慨的付出,常常學習著把自己的溝通管道敞開來,他跟他人之間互動的同理心就比較強。」
「人間燈火」專欄,追思竹山明善寺上慧下莊長老尼,青年出家,建寺、求學、弘法利生,長老尼的擔當勇猛、慈悲精進,是後學修行的楷模。
2021年,全球經歷了洪災、疫情,在災難頻發的時刻,我們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聖教,祈願世界和平,災禳消弭。
總編輯:釋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