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勇於對話

 ──《你信什麼?》作者序

古倫神父

  所有人都渴望自己能擁有充實、美好的生命,能夠獲得幸福。因此,每種宗教都在回應這個渴望。佛教一直都在關心,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苦難,人們要如何獲得幸福這個問題。耶穌為我們指出一條獲得美好生命的道路。基督宗教和佛教都各自發展出靈修的方法以及靈性生活的路徑,教人們如何離開痛苦,並找到充實的生命。

  然而,這兩種宗教各有不同的神學與靈修方法。過去所強調的大多是兩方的差異性與對立性。因此,普遍認為佛教走的是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而在基督宗教裡,耶穌基督是救主。另一個差異性則在於: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基督宗教則相信一個有位格的上帝,他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以三種位格顯現。

  在這些對立的觀點中還是有隱藏著些微的真理。然而,只要我們雙方開始真誠地對話,尊重彼此,我們就會發現,強調這些對立性並沒有多大的助益。事實上,佛教也不只強調自我救贖而已。因為,在佛教中也會提到,透過禁欲修行的方式,在神(上界)面前打開自己,藉由上界之助,獲得救贖。

  天主教的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也這麼認為。在這次大公會議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的第二條(Nostra Aetate 2)中,是這樣描述佛教的:「有如在佛教內,根據各宗派的不同方式,承認現世變化無常,呈現徹底缺陷,教人以虔敬信賴之道,去追求圓滿解脫境界,或以本身努力,或藉上界之助,可以達到徹悟大光明之境。」從這個觀點就可以知道,佛教除了非位格的神之外,也承認有位格的神。

  不同宗教間,由各宗教成員進行的對話中,會呈現出許多的差異觀點。但是,我們不再強調各種對立觀點。宗教對話應該是讓我們瞭解,不同的宗教卻有共同的責任:從神的角度將這個世界塑造得更人性化。

  與其他宗教對話時,重點在於瞭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如果我能瞭解對方的觀點,我也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甚至更加深入。成功的宗教對話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絕對不能夠將自己的思想體系凌駕於對方之上。

  在與昭慧法師的對話過程中,我學習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應該先拋開自己西方式的邏輯思考架構,否則,我就會不斷提出這類的問題:「為什麼是這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什麼是第一因?」這些都是很典型的西方式邏輯思考的問題,總會問及原始情況或根本原因。

  親愛的讀者,這本書是以對話形式為結構,所以,你們也必須用另外一種方式思考。或許,書中的某些段落會缺少邏輯因果推論,因為我們希望能夠生動地呈現出思考的交會,透過傾聽讓彼此的論點有所交集,而不是宗教學的論辯。我們重視的是瞭解對方的想法:對方是如何面對生命、面對神、面對自己的。這樣的對話需要更多專注的心力,多次重複的往返問答,且絕對不可把對方框在自己的思考架構中。

  透過這次與昭慧法師的深度對話,也讓我更瞭解基督宗教,在對話中我常自問:我們的信仰有何本質相同而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的相似點?有何根本上的差異?

  但是,宗教對話並不是要我們把不同的宗教混為一談,因為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傳統與經驗,以及自己表達信仰的語言。一方面,我們不可將不同的宗教語言混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透過對話仔細聆聽對方的用語,並思考如何用對方可以理解的語彙表達出自己的信仰。

  此外,對話也不是要混淆彼此的立場,但卻可以消除彼此的對立。上帝本身才是真正的真理,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我們有限的人只能透過有限的觀念和圖像來理解上帝。

  宗教對話要鼓勵我們,更認真地追尋上帝的真理,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上帝是超越所有人類的理解與圖像範疇的,是無以名狀的奧祕。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的第一條(Nostra Aetate 1)中指出,宗教對話的意義就是,回答那些「對於今日一如往日,那深深激動人心的人生之謎:人是什麼?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何在?什麼是善?什麼是罪?痛苦的由來與目的是什麼?如何能獲得真幸福?什麼是死亡,以及死後的審判和報應?最後,還有那圍繞著我們的存在,無以名之的最終奧祕:我們由何而來,將往何去?」

  基督宗教和佛教對於神的理解,的確是有部分的異同。兩相對照之下,對追求信仰的人來說,仍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攜手為這世界而行動,對眾人與受造物付出愛,為公義與和平挺身而出,這些都是兩者共同的目標,是可以一起合作的。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付出努力,這是每種宗教的共同點。在現今全球化的世界發展中,更應強調這個共識,讓各個宗教能共同為世界的和平、公義、自由與愛,貢獻一己之力。

  可惜,我們還是常看見不同宗教間的衝突與對立,甚至發展成恐怖主義或戰爭導火線。相對於這樣的侵略性與敵對性,我們應該透過更多宗教對話的機會,達成彼此和解,讓各宗教都能夠成為這個世界的祝福。

  最後,我想要感謝規劃與成就這本書的台灣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吳信如小姐。她基於多年出版德文基督宗教書籍的經驗,以及對德國與台灣宗教與文化溝通的熱情,因此規劃了這本由我與昭慧法師合作的書。她除了規劃了本書的基本對談架構與內容之外,且由於我與昭慧法師彼此語言上的障礙,因此她也擔任我們在2011年當面會談的口語翻譯,以及本書的文字翻譯,也就是德文與中文的雙向翻譯。因此,我必須謝謝她全心的付出,這對於德國讀者來說,是非常具創意與遠見的貢獻。因此,本書也充滿了她對人性與信仰的關懷。期待這本書可以在這樣的普世合作下,成為台灣與德國文化與宗教之間溝通的橋樑。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