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宗教對話」之新書對談規劃──Peter Singer教授vs.昭慧法師
釋傳法記
「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專題演講人、蜚聲國際的哲學大師Peter Singer教授,於5月24日凌晨六時搭機抵台。同日下午,來自波蘭的Katarzyna de Lazari-Radek教授亦翩然來到。翌日清晨八時,兩位遠道而來的貴賓與昭慧法師、口譯張瓈文教授、接待大使李雁智、余瓊招及黃莆迪一行人,驅車赴南投深山中之禪林。
約於中午抵達,性廣法師率學眾歡喜迎接,並以禪林栽種的有機茶、豐盛可口的有機午餐款待嘉賓。飯後自由行動,賓客趁著天氣晴朗,四處散心並享受森林浴,昭慧法師與張瓈文教授就著Singer教授日前所提供的七頁座談題綱,作初步之口譯討論。
傍晚六時進用晚餐。席間,波蘭哲學家Lazari-Radek教授問起佛門餐前、餐後的祈願內容、意義。
昭慧法師答覆云:
1、佛教於餐前後祈願(臨齋、結齋),感謝的對象,是提供食物、悉心烹飪與餐前餐後提供服務的所有相關人等,但沒有「感謝上帝」,因為我們雖能經驗到食物與相關人等的因果關係,卻無法在經驗中將食物與上帝作「因果」上的連結,亦即,在經驗層面無法證實食物來自上帝。
2、以感恩之情,祝願相關人等,可以因其用財力或體力來布施食物,而招感到快樂與幸福的果報。
3、其次祝願所有眾生,不但能獲得「以食物滿足感官」的飲食之樂,也能獲致禪定所帶來的身心輕安之樂(禪悅為食),更能獲得印證真理之樂(法喜充滿)。
晚上七時,展開第一場「哲學與宗教對話」的新書對談。Singer教授與昭慧法師從「爭取動物福祉的立論基礎」,談到「胚胎幹細胞是否可以利用」,個中的佛法觀點與哲學辯證,以及「眾生平等」的證成,非常豐富多彩。原訂9時結束,竟然延到10:40,講者欲罷不能,聞者法喜充滿。
26日上午七時早餐,8:00~11:30舉行第二場對談。接續討論昨日的議題:胚胎幹細胞利用之倫理爭議,然後討論安樂死與自殺、倫理學之立論基礎,以及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Singer教授很敏銳地問了許多問題,聽取法師就佛教的倫理觀點。
下午及晚上繼續兩場對談,討論基礎理論與終極關懷、婚姻、同志、情欲等議題。Singer教授以哲學家的敏銳,提出許多犀利的問題。法師認為,效益主義接近佛法,因為佛法也重視離苦得樂,至於何為樂?那就是質與量的問題。樂的量,是效益主義一直被攻擊的點。樂的質,則隨各人生命境界而有不同的要求。而佛陀也隨根機施以不同教學,是多重教材而不是單一的教導。
而義務論講到道德黃金律,佛家也說自通之法,Singer問:
自通之法是一種道德感情,但這種感情是否能夠作為道德的判準?是否會流於主觀?有無理性的空間?
法師分析道:
佛家認為知、情、意是綜合性的,不認為能僅有理性而沒有感情的投入;自通之法是一種法則,生命與生命之間有隱性或顯性的管道可以互通,與一般的情感不同在於,情感是對於於自己苦樂的追求,而自通之法是對於別人苦樂的需求有種迴自向他的力量,去覺知並啟動理性來思索解決之道,它不純然是感情的運作。在佛法的教學之中,理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至於感情,則是「有情」的特色。有情的自我愛有如雙面刃,它形成自私自利與我所愛,但也因為愛自己,而知道別人也如何愛自己。把這份感情「迴自向他」,即是自通之法。
本次新書座談,共舉行四場,每場約三個半小時,只有第四場約兩個半小時,於是晚十時結束。整個議程非常緊凑與精采,對談內容涉及深奧的哲學與佛學,對於協助口譯的張瓈文教授是一大挑戰,不斷地在不同系統理論的邏輯論述間切換思緒,這比轉換語境還更困難。
下午,性廣法師請Singer教授在他所草擬的七頁座談綱領上簽名,作為禪林之紀念文物。
27日清晨,一行人出發前往合歡山覽勝。山上紅毛杜鵑盛開,美不勝收;Singer與Lazari-Radek教授興致高昂,攻頂石門山(台灣百岳之一);看到鳶峰的杜鵑花海,相機快門不斷;下山時,沿途於霧社參觀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然後驅車至蕭振富居士所開設的台中韋瑞畫廊藝畝田人文蔬食餐用午餐。
午後出發至新竹,於四時左右抵達雲來會館。晚上出席於茶禪真味餐廳舉行的洗塵宴,翌日起為期兩天,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即將隆重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