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活潑有趣的師生交流——記學院轉型說明會
釋果定紀錄
四月七日傍晚,昭慧法師自玄奘大學趕回本院,召開學院轉型說明會。茲先將昭慧法師前晚製作並於當日放映之文字簡報,轉錄如下:
一、不擬跟進申設研修學院原因:
本院隨喜讚嘆研修學院之做法,但不擬跟進,原因如下:
1. 要設立研修學院,不管在土地、財力、房屋各方面都有一定條件,會有龐大的募款壓力,往往為達到的要求而捨本逐末、放棄辦學的初衷。
2. 教育部已開放研修學院有3分之2的非專業人士任教,其學歷在高教認定標準上恐會貶值,不及大學宗教系所的正規教育。
3. 教育部介入評鑑,勢將導致評鑑者對學院下指導棋,恐將扭曲辦學初衷。
4. 師資結構為符合評鑑需求,須聘足博碩士專任教師。薪資將成大額負擔。
二、學院轉型原因:
1. 研修學院的成立,提供學歷、免學雜費的優惠,因此對無學歷做為誘因的佛學院勢必會造成衝擊,本院必須及早因應。
2. 現代節奏快速,人們恆心與耐力不足,本院單方面認定「佛法無價」,但學生則容或認定「佛法易求」,反倒珍惜感不足。
3. 少子化衝擊導致學院僧眾減量,就學之居士增加。
4. 台灣在廣設大學與研究所之後,學歷取得已相對容易。因此僧教育——菩薩僧團三學增上與六度齊修的解行教育,是否要用學分制與考試、報告、論文形式來局限它,容有檢討空間。
三、轉型芻議:
1. 把「令正法久住」的事(佛法之解行教學),交給大家來共同承擔。至於取得學歷,則屬個人之生涯規畫,本院從旁協助即可。
2. 學院承擔部分:把握「佛法無價」與「有教無類」精神,凡佛法之解行教學,本院依然不收取學雜膳宿費。
3. 學生承擔部分:未達30人一律不開班。
4. 將「學制」與「學生」分別敘明:
5. 「學制」分為非學分班與學分班兩類。
(1)非學分班:回歸三學增上與六度齊修的修道教育,禪修、經論或專題研修課程,儘量集中到暑期舉行,且不受限於學分制與考試、報告、論文形式。
(2)學分班:與玄奘大學推廣學分班接軌。分為兩種:
A.假日班:30人以上則開班,每週開二日,每日六節課。
B.非假日班(即原專修部與研究部):30人以上開班,否則停班。專修部自99級起實施,但不溯及既往。
6. 「學生」部分將「修學佛法」與「求取學歷」分別處理:
(1)「修學佛法」之資糧,由學院供應。
(2)學歷之取得則屬個人的事,學院從旁爭取「學分認證」以為協助。
(3)針對考入玄奘大學宗教系所之本院學分班或非學分班僧眾,本院量力提供權利與義務對等之獎學金制。領取獎學金者需參加慈恩精舍(於玄奘大學旁)或本學院之課誦,或作每日3小時之工讀服務,細則另訂。
(4)簡介玄奘大學入學制:(略)
法師說明結束後,進行師生交流。這是一場成功的說明會。法師針對文字簡報的每一點,都詳細述明原委。針對同學的問題,也耐心地逐一解答。例如:
1.為什麼一定要滿30個人才開班?
課程能不能延續下去,不應該只是院方的事。當院方已盡責招生之後,同學們也要一同努力。如果各位同學珍惜聞法的機會,就要多找一些人前來聞法,不能只是以逸待勞,等著聞法,爾後同學們要努力宣揚在課程中所獲致的法益,讓更多親朋好友獲得聽聞正法的機會。
我不求家大業大,因此可沒要求聞法人數無限成長。但求學還是要有一定的士氣,倘若班上人數過少,大家士氣低弱,到頭來開班反倒成了學院的枷鎖。
依佛陀說法的精神而言,佛法應由學法者求法而得,斷無說法者倒過來拜託你們聞法的道理。因此我認為,學院要回歸佛陀說法的精神:讓求法者對聞法生起珍惜感,而不要有一種錯覺,認定「法師永遠都會說法,因此我什麼時候來學法都沒關係。」這種錯覺,會讓人對求法失去殷重心,不但自己沒有強烈的就學動機,更不會關心有沒有其他人前來聞法。
以我過往的弘法熱誠,面對一個人,我也一樣可以說法不輟。但如今我年歲已長,只能以生命的有限歲月,做最大效益的發揮。這時我就要注意:人數過少的班級,值不值得我賣命奉陪。
我這個人一向只有「陽謀」而沒有「陰謀」。有何策略性考量,我一定會向各位「講清楚,說明白」。因此坦白說,30人開班,就是要給各位做功課,把你們是否積極求法,與學院是否開班的命運,綁在一起。(聽眾鬨堂大笑)
再者,以我現在的時間、體力,已難以兼顧玄奘大學宗教系與佛教弘誓學院。有時上午在大學上課,下午趕回學院上課,就體力而言,也已不勝負荷。如果學院運轉時,學生有基本人數,我還願意捨命陪君子;但倘若人數逐漸下滑,我一定會壯士斷腕。
坦白說,我更重視玄奘大學宗教系,我有讓宗教系運轉下去的使命感。畢竟玄奘大學是佛教界的龐大心血之所繫,已有數十億元的資金投入。由於少子化、研修學院逐一成立等等艱困的高教環境,宗教系已面對著招生的巨大挑戰。但它代表的是玄奘大學的核心價值,我有義務讓它運轉下去,必須全力以赴。
相對而言,弘誓倘若停開佛學院形式的課程,我比較沒那麼大的壓力。因為本院並不會因辦或不辦專修部或研究部,就不講述佛法。這裡終究是一個修道、弘法的道場,法輪依然會運轉下去,我們會持續舉辦戒、定、慧三學增上的課程,但未必是佛學院的型式。
2.可不可以將課程開得較有趣而貼近生活?
例如:「佛學概論」就不如「佛法與人生」來得有趣;「禪學概論」就不如「禪與生活實踐」來得吸引人。可否效法某些大道場,講學內容方面不妨轉型得更生動淺白,或是增加有趣實用的課程。
課程名稱是配合玄奘宗教系而訂立的,為的是保障一些想要就讀大學,抵免學分的同學權益。在不違反佛法本質的情況下,要將名稱改得淺顯有趣,我也樂見其成。只是要將課程內容都講得生動淺白,這就要視老師們的風格而不可強求。
有趣實用的課程很好,但目前常住大眾都已工作超負荷,我不忍只是出一張嘴來忙死他們。因此倘有同學發心要來推動這類活動,我一定隨喜功德,本院場地乃至物資,都可儘量配合。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學院的長處與特質,要發揮這些長處,而不宜邯鄲學步,看到別人辦什麼,就趕著辦什麼。學院的完整課程,是佛法的系統性教學,這原本就是曲高和寡的事,不可能迎合所有大眾的口味。
記得我剛到輔大上課,學生竟然問我:可不可以像林清玄一樣,多講一些故事。我還算是較常接觸社會脈動,時常要在新聞時段的十幾秒內講完一個概念或觀點,然而一旦長期講課,依然一時無法擺脫學究氣。直到完成《佛教倫理學》的時候,我已能儘量減少專業術語,用淺白文字來談述深奧的佛法。你想如何可能讓金字塔頂端的學者型老師,突然搖身一變,成了通俗弘法的行家?
研究部宏空法師建議:是否可於課堂結束之前唱一段佛曲或梵唄? 音樂有讓人輕鬆而收攝人心的作用。
研究部融德法師表示:我起先擔心法師要讓學院課程的內容轉型,聽完才放心下來,原來法師說的是「學制轉型」。本院有許多同學來自大型道場,那些生活化、通俗化的佛法,在大型道場時時都聽得到,我們會選擇弘誓,就是因為深感不足,想深入佛法義理。因此我讚同法師所說:要發揮學院的長處。
研究部慧融法師表示:我到學院已讀了八年,就是因為感覺學院的課程好,讓我很得受用。 由於常住職事因素,經常來去匆忙。目前各道場住眾少,想必許多師父可能都有類似的情形,想過來讀書並不容易。我很想上假日班的課,但是常住找人代理職事可能會有困難。希望學院集中上課的方式,能夠繼續維持。
校友會會長定持法師發言表示:我從香港遠道而來,就是因為喜歡弘誓的道風,為了聽法師的課程而來的。別的道場有多大,信徒有多少,那是是別人的事,我贊同學院要繼續發揮所長,我們也要盡心力維持學院的運作。
這場說明會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方才結束。本院教師慧璉、清德、如戒、德涵、德檍、圓貌法師等,也都到會聆聽。師生齊聚一堂,過程輕鬆愉快,由於法師的言詞幽默,大眾笑聲不斷。座談會果然產生了良好的效應,許多同學擔心課程開設不成,擔心專修部到此為止,紛紛熱心地向好友推介本院課程,積極加入了招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