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弘誓編輯室報告

釋耀行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念之間皆具足「三千性相」,或佛陀、或地獄,六凡、四聖,十法界互攝互融,聖者、凡夫繫念於一心之間。天台宗三祖智顗,以「一念三千」為軸心理論,建構了龐大精密的天台哲學。天台學理精深層層轉進,禪觀妙悟次第與非次第並行不悖,博大深廣,義海汪洋,令眾多佛子徒生興歎之憾。智者大師亦歎之曰:「歸宗者雖成倍,而據法者寥寥」。

本期專輯:「天台教觀的軸心理論──一念三千」,專題文章,其中一篇選自昭慧法師「天台學教學研究成果報告」。法師長期於玄奘大學宗教系碩士班「天台專題研討」教授「天台學」,學門宗旨及意趣稔熟於心,亦知學生修學疑惑之所在。撰寫此文雖是個人天台教學與研究之部分心得,但其洞徹幽微,以「一念三千」為軸心,提綱挈領,全面闡述智顗所建構的各項理論,並旁及檢核唐、宋諸家的天台學說,為有心深入義海者,勾勒出一幅座標明確的地圖。

另外一篇專題文章,是性廣法師、昭慧法師共同撰寫的〈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止觀所緣轉向」研究〉。慧思禪師從「法門無諍」角度,闡示禪定──禪波羅蜜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兩位法師於大乘佛法之理論與實踐熏習日久,敏銳的發現,該書中慧思雖以「無諍」為名,但是通篇行文不曾提及「無諍」二字。以此問題意識,旁及比對《阿含經》中的「無諍行」,以及初期大乘佛法中結合「慈悲心」與「空性慧」菩薩行之不同處,凸顯慧思禪師所說「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的特色。

本期「法味清涼」專欄,刊載〈法與法門的抉擇〉,該文係性廣法師「108年慈航堂佛學講座」的錄音筆錄。佛弟子修學佛法,法門」混為一體的不在少數,為此造成的觀念模糊,修學次第不清也是由來已久。法師用簡單明瞭的生活日常所見,分析「法門」的異同,提出「諸法無諍,殊途同歸」之學法根本。

「古仙人道」,刊載界定法師撰寫的〈《阿含經》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漢傳佛教歷來將《阿含經》視為「小乘」法,而未予以應有的重視,該文是界定法師因應浙江普陀山佛學院「阿含」教學,編寫教材的部分內容。文中對於「阿羅漢不等於佛」、「眾生本淨」、「菩薩發心」等多項大、小乘學派分歧的問題,引述經文加以討論分析,令讀者有一探究竟的興趣。

「寺院巡禮」,是筆者初訪天台山國清寺的點滴所見,山色如黛,古寺寂然,參天樹木,濃蔭覆蓋,令人頓生清涼之意。撫古思今,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是前人所賜。昔日大師應世,弘宗演教,赴法宴者如雲,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今者睹物思人,猶懷追慕之念

本期「人間燈火」欄目專訪悟殷法師,法師出家修道,懷赤子之心深入經論,山邊林下獨坐思維,一燈如豆,以藏經為友法喜充滿。文稿字短,但記錄的點滴修道瞬間,都是法師生命中的永恆。她說:「當你專注做一件事卻遇到瓶頸時,不要輕易放棄,有時再多堅持一下,或許就能有所突破念茲在茲即能水到渠成。讀書如是、修道亦如是。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願此

清涼法味,消弭世間災禍

煩惱焰息,眾生離苦

 

                          副總編輯:釋耀行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