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命故事,認識佛教真義
【記者蔡明宏/新竹報導】
昭慧法師於十月十三日與本校師生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從學佛因緣、出家後的心路歷程,談到修行的體悟,以智慧化解了無明煩惱,讓同學了解佛教修行的真義。
昭慧法師首先道出她接觸佛法的因緣:民國六十六年參加佛光山的大專同學夏令營時,發現出家眾可以很活潑可愛,也能言善道,打破了以往對出家眾的刻板印象,知道他們並不是在一般所想像的,在紅塵中受到挫折,才選擇逃避,「遁」入空門。
在那次的營隊中,她也發現正信的佛法竟是理性思考,佛教並不鼓勵盲目的迷信跟從,反而要求人增長思惟判斷的能力,這對正在大學追求理性思考的她有很大的攝受力。這一次的機緣,讓她開始歡喜信受佛法,大量閱讀佛書、佛經,後來在民國六十七年就皈依佛門,並選擇出家。
為了釐清同學們對素食的誤解,昭慧法師表示,佛教素食的真義是慈悲心,動機來自不忍心傷害眾生。剛吃素時,也許還會想到肉食,但久而久之,不但不想吃肉,甚至會對肉食的氣味感到噁心,這時才體會到:人的感官是弔詭的,我們自認為感官給我們正確的訊息,其實它只是在提供慣性的訊息;就如同老煙槍吞雲吐霧,樂不可支,不抽煙的旁人卻被嗆到苦不堪言。
修行的最大考驗,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戀慕紅塵」,反而是習慣了飲食起居的清淨無染,很難適應紅塵濁惡。佛教修行要悲智雙運,但清淨修行的生活卻往往與利益眾生的場域,有著很大的落差。原來,修道人往往太習慣於清淨、自在的環境,渡化眾生是源自「不忍眾生苦」的悲憫心,然而世間的一切苦難,卻總是離不開污穢的。例如水災、火災和空難現場,各種重病惡疾,往往是一片狼藉臭穢。假使修道人習於清淨無染的生活,遇到這種無法適應的場景,就逃之夭夭,那怎麼能幫助眾生呢?於是就得常勉勵自己:不可被感官的另一種慣性之所折伏、羈絆——這是法師修道過程中的深刻感受。
法師並分享她作社會關懷時的種種心得,包括無比的專注力,以及放下自我而無怨無悔地邁向正確目標的堅持力。聽講的同學恍然大悟,原來修行不僅是敲鐘念佛,更需要心的體悟與境的轉化。
學生輔導中心表示,本校有不少學、經歷豐碩的學者,今年舉辦了「教師生涯故事座談會」,特別邀請校內的老師分享成長的心路歷程;本校宗教學系昭慧法師在十月十三日率先開講,跟大家分享生活經驗。
——刊於九十四年十一月十日《玄奘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