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Ajarn Sulak Sivaraksa的泰國民主運動奮鬥史

林碧津譯‧編輯室彙整

  2008年11月,一位75歲的學者,在半夜被泰國警方逮捕,帶往450公里之遙的警局,被控他在前一年的大學課堂上,發表了對王室及「不敬罪」的批評。1

  這並不是Sulak Sivaraksa第一次因為被控「蔑視王室」而被捕,他曾經遭軍事政權關押,因為國際社會的抗議,才在1984年獲得自由。後來因為在曼谷法政大學的一次演講,1991年再次受到指控,他被迫逃往海外,直到1995年指控撤銷後才回國。

  他甚至因為批評中國政府鎮壓八九民運,支持緬甸軍政府獨裁統治及損害西藏人權,而同時被中國政府及緬甸政府列入黑名單,被視為「不受歡迎人物」。

  他曾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是亞洲頂尖的社會思想家和活動家之一,寫了很多有關佛教教義和精神如何融入社會發展、佛教如何對民主社會和人權的基礎形成新的反思、佛教對世界和平的影響等論述,對泰國從事社會運動的人們重新認識到本土文化資源的價值、關注自身的精神成長和內在生命的轉化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Sulak Sivaraksa於1933年出生於泰國,1961年自英國留學返回泰國,初任教於泰國國立法政大學與朱拉隆功大學,隨即於1963年創編《社會科學評論》(Social Science Review),大膽觸及在軍政府獨裁統治下,極度敏感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並成功的喚醒青年學子及知識份子對國內情勢的關切。之後《社會科學評論》迅速發展為泰國最具影響力的刊物,成為1973年開啟泰國民主大門、推翻軍人政權的「10月學潮」最重要推手。

  參與刊物創編六年間的深入社會基層,使Sulak Sivaraksa意識到落實社會關懷,必須要向下紮根、服務窮人,於是與泰國佛教僧侶及學生社團合作,以佛教倫理為基礎,致力推動鄉村改造計畫,以及社會各層面的轉型。1970年代,Sulak Sivaraksa已成為泰國非政府組織運動的核心人物,開創了一系列的社會福利發展組織,包括為紀念1971年一位遭殺害年輕教師而發起的Komol Keemthong基金會、依泰國民主之父而命名的 Pridi Banomyong研究所、貧民窟育兒基金會、宗教與社會協調社團、泰國宗教發展委員會及Santi Pracha正法研究所等。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Sulak Sivaraksa尤其重視心靈層次的提昇,他於1995年創辦精神文化學院(Spirit in Education Movement,SEM),致力泰國高等教育建設及探索主流教育的替代模式。Sulak Sivaraksa以學者身分投入社運,從地方出發,逐漸將觸角伸向國際,先後創辦了「亞洲文化發展論壇」(the Asian Cultural Forum on Development)及「國際入世佛教協會」(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簡稱INEB),成為創始人之一。

  於1932年立憲的泰國,始終政局動盪、政變頻繁,正如Sulak Sivaraksa所說:「在泰國,一場失敗的政變就像一次期中改選;一場成功的政變就像一次國會大選(In Thailand, an unsuccessful coup d'état is like a reelection, a successful one is like a general election.)。」由於所堅持的理念和推動的社會改革,Sulak Sivaraksa不斷地被捲入政治風暴之中。在1976年數百名學生被殺、數千人遭到監禁,泰國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政變中,軍方焚毀了Sulak Sivaraksa書店的所有藏書,並對他發出拘捕令,於是Sulak Sivaraksa被迫流亡海外兩年,但期間仍以客座教授身分講學不輟,足跡遍佈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及歐洲各重要學府,繼續在西方推動維權運動。

  1984年Sulak Sivaraksa因《揭露泰國社會的面紗》一書被控藐視王室,在曼谷被捕入獄,最後因國際社會的聲援而獲釋;1991年再度因一場大學演講被緝捕,二度流亡海外,1992年返回泰國進行司法抗爭,1995年所有指控終獲撤銷;2008年三度因「藐視王室」再遭到起訴。

  雖年紀已漸長,但Sulak Sivaraksa熱情未減,至今仍直言不諱大力譴責威權統治、批評西方消費模式的貪婪。他傾其一生推動民主、人權與責任政府,透過演說、著書、各項活動與組織,鼓舞了其他國家千千萬萬的百姓。他曾為飽受戰爭蹂躪的斯里蘭卡等國,四處奔走,倡導非暴力與和平;1988年緬甸爆發民主學運,他也全力協助逃往泰國的緬甸難民,支持駐紮泰緬邊境的緬甸叢林大學。

Sulak Sivaraksa的入世佛教運動及其論述2

  近代泰國的入世佛教運動,從理論到實踐,應以佛使尊者與Sulak先生兩人為主要代表。

  Sulak先生是佛使尊者的在家弟子,他繼承了佛使尊者崇尚自然以及堅持佛法純淨性的思路,大力批判現代佛教「商業化」與「消費主義化」的作法,他在曼谷北邊的農村中,建立了一個養生中心,採取傳統的簡樸生活方式,與佛使尊者的「解脫自在園」,可說是南北輝映。

  Sulak先生的思想理路非常清楚,他強調內在的和平比外在的經濟成長更重要。但當物質的匱乏已經妨礙到心靈的開展,消除貧窮乃是首要之務。他認為財富並非修行之障礙,反而是個人福報的結果。因此佛教不但不反對財富,反而鼓勵經濟活動。但如果把財富視為人生之目標,則可能引發對物質之貪欲,因而形成人生的苦因。唯有佈施可以降伏貪欲,而財富則可以提供佈施之機會。

  在當代「入世佛教」的思想家之中,Sulak先生是少數對資本主義與社會結構敢於提出強烈批判的人之一。他對資本主義有十一點重要批判:

  1、資本主義只重視經濟效益,對人類社會的各種面向,缺少宏觀。

  2、資本主義過度重視個人利益,並且激發人類負面的心性,甚而因此挫敗了慈悲與分享的價值。

  3、當物質的產品不斷生產時,資本主義帶動了消費主義,增長了大眾的貪瞋癡,創造了人生更多的苦。

  4、龐大的廣告系統是資本主義的必要手段,這不但創造了更多的需求,也提高了消費文化的影響力。

  5、自由貿易帶動了消費文化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消費主義文化則又全面性地增長了個人與社會雙方面的貪瞋癡。

  6、資本主義造就了新的富者,也造就了更多的貧者。貧富不均帶給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7、資本主義為了擴大投資,因而鼓勵提前消費(分期付款),從而降低了社會大眾佈施的意願。

  8、資本主義在全球各地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了地球的永續發展。

  9、資本主義漠視人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處處想要宰製大自然,已經造成人類社會的失調。

  10、自由貿易與資本流動形成了龐大的跨國經濟體系,導致發展中國家政府影響力的低落。

  11、自由貿易與資本流動也導致文化同質性的提高,降低了文化的多元性。

  Sulak先生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之下,經濟議題與道德及宗教議題,不可能分開處理。擁有財富者,必須覺知其社會責任。佛教徒面對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廣大影響,必須以行動來反制。最具體的行動便是回歸簡樸生活,養成知足與佈施的態度。

  為此,Sulak先生創立了「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聯合泰、馬、星、緬、美、日、韓、台、印、尼、斯、寮等國有志一同的人士,積極就入世佛教的國際合作網絡,展開行動。在這個組織的運作之中,除了Sulak先生對資本主義的強烈批判之外,下列國際性的政治議題都曾出現在該組織的全球性會議中:1、南北韓和平統一問題,2、西藏佛教文化的存續以及異議人士被拘禁的問題,3、達賴喇嘛與中國政府對話問題,4、轉世班禪活佛雙胞問題,5、緬甸軍政府壓制民主運動問題,6、馬來西亞前副總理安華公平審判問題。

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對這些議題的關心,與其說是有意「實質介入」,不如說他更關心「程序正義」。程序正義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對程序正義的堅持,實際上也反應出入世佛教人士對民主政治的認同。

 

 

 


1 根據泰國君主不敬罪法(lese majeste law),任何詆毀泰王、皇后、繼承人或攝政王的罪行,每項最高可科以15年徒刑。

2 摘引自游祥洲:〈論全球入世佛教之發展進路——兼論其涉及公共事務時之政治取向〉,發表於台灣宗教學會2004年7月4日年會。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