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教研究的三個特點
魏道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印順法師的佛教研究,有三個特點:
第一、印順法師把佛教學術研究與振興佛教、促進佛教健康發展聯繫起來。
他的這個特點最集中表現在人間佛教的論述上面。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教內外湧現一批有影響力的佛學研究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的佛學研究是在民族危亡時期進行的;他們研究佛教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與拯救中華民族、促進佛教的轉型,使佛教適應現代社會,與時代的變化結合起來。其中,印順法師做得最為突出,他的貢獻產生重大的影響。
他的人間佛教思想,最主要還是強調佛教要與時俱進,把佛教的振興與批判佛教界不良的現象結合起來。他最有代表性或是最有影響力的著作,都是在關切中華民族擺脫受奴役的狀態與命運中完成的。所以在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當中,可以說印順法師是宗教界的代表。
第二、他把研究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結合起來,從綜觀整體佛教的大視野中,開發佛教的精華和真諦,開發最適合中國社會的佛教理論和實踐。以前的學者看待整體佛教,就是源自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後的發展,偏重在中國的佛教。而印順法師的兩個貢獻,一是研究了印度佛教,二是研究了禪宗史。
印順法師在研究每一個問題時,都把它串聯起來研究。例如他研究禪宗史時,從印度研究到中國,目的就是通過梳理佛教、佛學的發展歷程,從中找出佛教的真諦是什麼,最適合中國社會的佛教修行實踐和修行理論是什麼。他對歷史的每一個分析,都貫穿一個核心思想──揭示佛學的演化過程,從中指出中國佛教應該接受、改變的地方。把思想源頭直接上溯到佛陀,這在研究印度佛教,以及提出、發展人間佛教方面,是最為突出的一點。這是一種理性主義和信仰主義之間沒有障礙的結合。
第三、他把對佛學的歷史梳理與辯證分析結合起來,對所研究的每一種佛教理論,都下一番去粗取菁、去偽存真的工夫,並且重視探索其社會影響。他研究佛教的不同學說時,並不是光梳理出一個歷史現象而已,而是要指出這個學說的社會影響、其利與弊。例如,中國佛教是比較講圓融的,而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圓融的過程,各個宗派之間互相吸收。我所看到的相關研究中,其他人都講它的積極意義,唯有印順法師指出圓融思想可能引發的弊端,他指出,雖然可以相互吸收、相互促進、和平共處,但是也可能會把不好的東西囊括進來;而且,圓融講多了,批判難免就弱了。對於某些太過強調修行的佛教理論或佛教現象,印順法師也批判它有引發急功近利、以偏概全的傾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印順法師的著作即便在今天,也有越來越大的意義。有些意義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相信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隨著學術發展的進步,還會開發出或自動湧現出更有積極意義、更有價值的內容來,使我們能看到他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