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期編輯室報告
文化是最無形的、也是最普遍的,學術研究就像把散落在各地的寶貴理念、實踐結晶、文化思想串成珍珠。
——性廣法師
紀念一代佛學思想大師,與時代對話,探討「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2023年8月12日至13日,由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慈濟慈善基金會、弘誓文教基金會及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共同舉辦之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假玄奘大學舉辦。本次國際學術會議,主題訂為「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大會內容包含一場專題演講、4本新書及34篇論文的發表,與會學者、來賓及志工近300人。
每一次研討會,都是一場思想的饗宴,人間佛教行者以法相會。記錄這些精彩的思辨,思考未來,與智者同行,本刊專輯結集文稿如下:
首先,是〈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國際學術會議側記〉,每一個議題,每一場新書、論文發表,都凝聚著深刻的反思,關懷此時、此地、此人。正如昭慧法師在開幕式上所言:「我們大家都朝向人間佛教,希望佛教不要脫離人間。即便是修解脫道,還是要在人間這個土壤奮鬥,我們忍心看到旁邊都是戰亂、災民嗎?我們要怎樣去經營這個世界,這是印順導師對世界的關懷。」
本次國際會議,除了繼續深化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的論述外,更新增了臺灣佛教專題,其中尤以佛教應用倫理的臺灣佛教學術研究,最具特色且極具時代性,諸如:不殺生戒的悖論、婚姻平權、人工智能、動物倫理、安樂死、病人自主權立法等生命倫理議題,都是當代不可迴避的倫理議題,而佛教倫理學的回應與論述,未來必將成為臺灣佛教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此誠為本次會議最大之貢獻。專輯文章之二,〈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論壇紀實〉,記錄了這些豐富的議題討論。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可謂是研討會後的會中會,經採訪小組同仁認真仔細的整合,與會學者因時間限定發表時的未盡之言,於此呈現。有趣的是,幾乎眾口一辭,讚歎會議期間素食的美味與豐饒。
「古仙人道」欄目,連載昭慧法師「阿含」導讀(四),〈決定未來的,不是你的出生背景〉。在種姓涇渭分明的古印度,佛陀以他的智慧教化驕傲的婆羅門,讓他們了解「業故『領群特』,業故婆羅門」。在宗教紛爭,族群對立的今天,佛陀的因機教化,仍然是泯除仇恨對立的良藥。
「冷暖自知」一欄,刊載性廣法師主法之二日禪修營的學員心得,修行人的時間寶貴,有了正確的觀念,接下來的時間就要用在安住和禪修。透過蔡環如仁者的敘述,真實再現了初機禪修者的心路歷程。
「海外弘法」,連載昭慧法師〈參加芝加哥世界宗教議會)系列日記,向來寫嚴謹學術論著的法師,一改文風,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旅途中遇見的那些人和事,令讀者在文字中彷彿身臨其境,跟隨法師出了一趟國門。
「菩提西來」,記錄了玄奘大學校園兩顆菩提樹的故事,創辦人上了下中長老在民國77年建校之初,特從斯里蘭卡請回樹苗,如今已是綠蔭傘蓋。樹的榮枯,是光陰的無常,昭慧法師〈聖菩提樹的倒塌與養護〉,見證了教職員生對聖樹傳承的一份殷重心,也表述了於此樹下共度歡樂年華的珍惜之情。
最後,在這多事之秋,我們虔誠的祈願!世界和平,人心向善。
副總編輯 釋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