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彼得辛格與釋昭慧討論如何打造更美好的世界1  

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2   袁筱晴譯


       兩位學者在他們合著的新書中討論的主題涵蓋各層面,兼具廣度與深度。

重點整理

這本書囊括了不少主題,從動物福祉、性別平等,乃至死刑議題,皆在對話範圍。
佛教是一門古老的哲學,其對人類心智的理解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過著合乎倫理的生活令人滿足,其所帶給人的成就感,遠勝於金錢或物質上的成功。

       我一直在尋找能幫我重新檢視自己道德立場的書籍,且希望內容談到人類如何利用及虐待非人動物,以及人與動物互動的其他面向。因此,當我受邀為《佛教徒與倫理學家:關於有效利他主義、入世佛教以及如何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對話》一書撰寫推薦文時,我便一口答應。彼得辛格教授是享譽全球的哲學家,人們常尊稱他為「當代動物保護運動之父」,釋昭慧法師則是佛教比丘尼、社運人士、學者,更是此屆(編按:38屆)庭野和平獎得主。甫讀此書,我便發現他們對話的內容超乎我的想像。兩人對談的議題涵蓋了動物福祉、性別平等、死刑,而且不僅於此。他們的對話觸及層面之廣,讓我確信,若您讀了此書,勢必也會重新思考你對各道德議題原有的觀點,同時會接觸到許多你從未,或鮮少設想過的道德兩難與處境。以下是辛格個人對這本精采著作的看法。


馬克‧貝考夫

       是什麼原因促成你與釋昭慧合著此書?

彼得‧辛格
       有一年我應邀至台灣討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當時,昭慧是大會其中一位主辦者。我在當地發表自己的倫理觀,與動物應有的合理待遇,那些觀點來自我的著作《動物解放》。昭慧在台灣成立了一個組織,致力於保護動物福祉。我在台灣參加研討會之餘,剛好有時間與她對話,於是此書的內容便逐漸發展。
  我們很快便發現,雖然雙方觀點源於不同的思想源頭,但是在「如何對待動物」的大方向上,幾乎一致。然後,我們一同從台北前往花蓮拜見慈濟基金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她的組織在世界各地賑災濟助,幫助許多人。在前往花蓮的火車上,我們探討了一些倫理問題,其中延伸出來的想法,就是進行一場對談,之後把錄音內容謄寫下來,最後出版。為了安排這場對話,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實地對談結束後,我們又持續筆談幾年,直到雙方都認為我們涵蓋了讀者可能會有興趣的重要問題,才終於畫下句點。

馬克‧貝考夫
  你們的書與各自的背景和研究方向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彼得‧辛格
  我是無宗教信仰的效益主義者,生長於澳洲;昭慧則是生於緬甸的佛教徒,長期居住於台灣,兩人的背景迥異。但是會面之初,我馬上知道昭慧並不是只關心個人開悟的佛教徒。
  恰恰相反,她是位「入世佛教徒」,這樣的佛教徒與世界有所互動,試圖減輕眾生之苦。正是這點讓我們產生根本上的交集,能夠討論倫理。想當然爾,效益主義者從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價值,而判斷的基準端看此行為是否讓眾生離苦得樂。

馬克‧貝考夫
  兩位希望這本有趣又重要的著作接觸到怎樣的讀者群?

彼得‧辛格
  我們希望接觸到所有對倫理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書中主要是以佛教與效益主義的觀點出發,所以我們尤其希望想要以不同觀點切入這些重要議題的朋友,能閱讀此書。

馬克‧貝考夫
  能否請你舉出幾個書中談到的重要議題?

彼得‧辛格
  一開始我們從基本問題談起,譬如倫理的本質,究竟是關乎像慈悲這樣的感受,或是關乎理性,又或者兩者兼具。一直以來,某些佛教觀令我費解,因此我請昭慧幫我釐清幾個核心的佛教概念,例如業力與涅槃。之後我們談論時事,例如平等,特別是女性與平等的關係、情慾、墮胎、人類對待動物的倫理、安樂死與自殺,最後是死刑與戰爭中的殺戮。
  我猜想,「今日心理學」的讀者對這些議題應該會有興趣,但是我認為他們會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實是兩個文化與哲學背景大不同的個體能夠相互聆聽,理解對方的思路,而且大多時候對於該採取的行動意見相同。
  除了我們討論的這些議題之外,我認為凡是想了解人類心理的人,應該都會對佛教有興趣,因為這是門古老的哲學,它對人類心智的理解歷經了時間的考驗。而且在當代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明了其說法為真,誠如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在《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書中闡述。昭慧呈現出來的佛教,並不要求如我一般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西方人,接受我們無法接受的宗教理論。
  因此,她所表述的佛教應該會吸引不少讀者。佛教與其它長存的宗教一樣,經常遺忘自己的核心價值。昭慧提出來的「入世佛教」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個重要而嶄新的方向,雖然這樣的佛教徒也進行禪修,但是這樣的修持進路不會只要求我們一味往內看,只關心個人解脫,它同時強調入世的重要性。

馬克‧貝考夫
  你們書中談到的話題涵蓋層面很廣,相較於其他討論類似主題的書籍,你們的著作有何不同?

彼得‧辛格
  與我們新書最相似的著作,當屬《僧侶與哲學家》了。這本書收錄重要的法國知識分子尚‧方斯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與其子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的對談。馬修在年輕時拋棄前途光明的科學家生涯,出家為僧。這本書很有趣,但是與《佛教徒與倫理學家》很不一樣。他們的對話是父子對談,出版時間是25年前,不過,重點是昭慧和我關注的層面與他們不同。我們專注在實際倫理議題上的討論,他們則著重於生命大方向的探討。

馬克‧貝考夫
  你會不會希望當讀者學到更多關於倫理學與佛教的知識後,能改變他們的行為?

彼得‧辛格
  對於讓世界更美好這件事,我始終懷抱希望。佛教及近代心理學的研究都指出,相較於以個人所得或是否擁有奢侈品來衡量自己的成功,過著合乎倫理的生活,反而帶給人更大的成就感。我一直想辦法要讓大眾明白這點,幫助他們認識如何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我嘗試多管齊下。《佛教徒與倫理學家》和我其他著作,例如《你能拯救的生命》、《新版動物解放》或《真實世界的倫理課》很不一樣,所以我希望它能接觸到不同的讀者群。

參考資料

  彼得辛格是普林斯敦大學生物倫理學的教授,也是「當代動物保護運動之父」。釋昭慧法師則是佛教比丘尼、社運人士、學者,更是此屆庭野和平獎得主。她不但積極爭取動物權益,更為同性婚姻發聲,同時也是佛門性別平權運動的重要推手。目前,昭慧法師是玄奘大學教授,也是佛教弘誓學院共同創辦人。


1編按:本文出自Psychology Today(今日心理學)網站,網址: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animal-emotions/202312/peter-singer-and-shih-chao-hwei-on-how-to-build-a-better-world。 
2編按:馬克貝考夫是美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行為生態學家及作家。32年來,他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大學教授生態及演化生物學。目前,他是科羅拉多州博德大學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的榮譽教授,同時也是珍古德機構共同創辦人。該機構旨在教導大眾認識動物行為學,並提倡以符合道德原則的方式善待動物。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