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之間
撰文/張慰慈
最浪漫的事
上周有土城看守所的佈教授課,師父在龍山寺主法農曆七月初一的法會,所以我獨自扛起教授課程的工作。
在此與受刑朋友每個月兩次的相聚,已經維持了整整一年了,七月又是新的一輪開始,不記得是第幾回我獨自前來,平時和師父一起,大家多是比較正襟危坐的聽課,也不會有太多的躁動。但只要是我單獨前來授課,這些大哥們就會變得活潑好動起來。我們臨時的課室是在舍房的走廊上,有課的日期裡,在老師到以前就會擺好一個個的小板凳,授課老師則坐在高椅上,每次一起共處120分鐘。近日氣溫逼近40度,舍房裡沒有冷氣,一台工業用的大電風扇放在廊上轉動著,機器發出咯咯作響的聲音,撲面而來的卻仍是熱風呼呼。我一向怕熱,半晌,我的頭髮已經全濕透了。
又來了一批新學生(這裡的學員總是來來去去),我只看到一個熟面孔,詢問之下果不其然。「老師!妳今天怎麼一個人來?老師,妳手上的刺青是畫的嗎?老師!妳下次來可以帶念珠給我嗎?老師……」新同學來上課,總是特別好奇,師父不在,提問也特別多。「好囉!安靜上課囉!來!今天我們來說眾生平等的真實意義……」我拍手示意,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我的學生,無論有多少歲月痕跡留在臉上與他們露出的四肢上,在此時,他們仍會因為叫我一聲老師而乖乖收斂坐好。突然有位學員不明原因起身走近臺前,我還沒來得及阻攔,只見他走向電風扇並將它挪動了位置,瞬間,電扇的風向變成比較朝向我吹來,他開口說:「老師,我看妳一直在流汗,這樣有沒有涼快一點?」我心裏當下一陣清涼,開口謝謝這位學員:「謝謝你的體貼,老師好感動。」我看見他有些靦腆的笑了。曾有身邊的朋友問我:「妳獨自前去時不害怕嗎?」「怕的,曾經。」我據實以答。但是現在的我是很珍惜這樣的時光,也不知什麼樣的緣分,我來到此與他們結一段緣,進入他們的心室點一盞燈。
每回下課前,我總是會說著同樣的話:「下次上課,還沒出去的同學希望再來聽課。已經要離開這裡的學員,請記住老師提醒的事,佛法是錦囊裡的寶物,遇到困境時記得探囊取物,很有用……。」就在上週課畢,我走出舍房時突然想起兩件事:一年前我隨師進來教授第一堂課後,也是這樣的三伏天,本願師父說他看著汗流浹背的我,很擔心第二堂課我就會打退堂鼓。第二件事是那個流傳著的故事裡,當時觀世音菩薩起退轉心剎那間的感受……度不盡的眾生呀(我在此懂得了那種悲傷,學生們來來去去,卻從未減少過)。但是,我還真沒想過要向後轉身,我只是更努力的維護著手中的火把光亮不滅,希望盡可能的舉高,好讓腳下的光圈越大。
孩子昨日晚飯後赴朋友之約,臉書上好多朋友上傳了絢麗奪目的煙火照,事後孩子問:「媽媽,妳都不會想去看嗎?」我笑著說:「我心裏天天放著煙火呢,那是受刑學生們一個個聽課後的笑臉,總在我疲憊時浮起在心空中,光彩奪目……。」我只是選擇另一種浪漫的形式過情人節……。
耳邊響起本願師父的梵唄唱誦聲,「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有什麼比這更浪漫的事呢?我在我的願裡……。我在行願的路上……。風裡彷彿飄散著那句話,「還有什麼比這更浪漫的事呢……」?
天下的難事
很多時候,我寫文分享經歷。職場上擔任多年專業經理人的我,常要承擔很重要並且全面性的責任。因此很難只講道理而荒廢實踐。
所以我文裡所述只要沒特別註明,我都是以親身經歷來現身說法的。做見證幾乎是每個傳道人信心充滿經歷的過程,每個走在志業開創路上的朋友,哪個不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播種者?
有朋友留話,這樣做很難呢!「求好」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當你覺得很難時,我想要告訴你一個真相,有甚麼事做好不難呢?連你日常吃的一碗白米飯,你知道來到你碗裡的過程有多艱辛嗎?
建議你檢視自己:
1)你是一個小氣的人嗎(連對自己都小氣)?比如你從來不願意先做奉獻和付出,凡事計較得失。老談天秤理論,其實你只是不斷地物化了自己。
2)再來重新省思,自己是不是懦弱的人?不但害怕失敗,也永遠無能全力以赴。所以寧願相信世界的大小,僅止於井上的那塊天空。
3)你是不是個古板,並完全毫無浪漫可言的人?若是你不相信「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樣的論述,當然就更別提會有夢想成真這樣的美麗世界。
其實我現在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以「顧問」的身份來完成責任。以過往實際經驗給被輔導者建議,我不會行使決策權,那個「選擇」永遠交在對方自己的手上。但,我會說明,沒有親身經歷的圓滿,絕不會拿理說事,甚至更多時候,我只是個提醒者的角色,提醒你在重要的轉折點上,關鍵性幾個面向的多加思考。
最遺憾的與最不負責(對自己)的態度是,「可是大家都這樣呀」。「盲從」是這世界越來越紛亂的原因,成年人有著不成熟的思慮,也是國家教育失敗顯現的成果。
關於「選擇」,既然權利從未被剝奪,那麼只剩下最後一個提醒,「因果」無法逃避!「無常」無法逃避!但是你的日常作為和準備卻會影響你的承受力與接受它的方式。這就是要在日常就時時修改習氣的重要性。
天下的難事,都怕有心人,走得路越多,此道理處處在生活實踐中一次次的做著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