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期編輯室報告
社會學科是僧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社會科學採取一種局外人的觀點,剛好和宗教觀點相反,我們若沒有「局外人」(outsider)的知識,即便對非佛教的觀點持開放態度,但沒有這方面視野的訓練,仍無法具體打開眼界。
社會科學能提供這方面的能力,教我們如何理解這些社會問題,有了這樣的背景再回頭用宗教觀點回應問題,這樣的理解才能讓彼此產生連結。
——劉宇光
對於一般佛教徒而言,「佛教因明量論」是非常陌生的領域,行趨解脫可能未必需要具備這樣的知識體系,但是,透過對印度佛教史的回顧可知,量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之後,應對護教辯論之需求而發展出的新理論。佛法在世間,必須回應來自社會以及其他宗教的質疑與挑戰,量論的出現,為佛教修道之理據與可能提出護教學式的辯解。
此知識體系廣大而細微,本期專輯文章,刊載劉宇光教授撰寫的〈佛教因明量論及其當代研究概說〉,透過作者專業的研究和普及性的敘述,佛教因明量論的歷史輪廓和當代研究的最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古仙人道」欄目,連載昭慧法師「阿含」導讀(五),〈佛告羅睺羅為人講說佛法〉。佛陀如何教導他俗世的兒子修道?這則經文通過彼此的問答,詳細記錄了佛陀引導羅睺羅邁向解脫的過程。通過昭慧法師的講解,讓聽者不僅僅關注故事的本身,更是超越情節深入到更底裡的法義,而老師教學對大家的幫助就在這裡。
本期人物專訪「人間燈火」欄目,刊載劉宇光教授訪談錄〈一位佛教學者的學思歷程〉。在香港出生,就讀於西方教會學校,卻在選考時選擇了佛教,從此與佛學結下不解之緣。劉宇光教授研究領域廣泛,對於大乘佛教中觀、唯識及佛教知識論皆有深研,在當代佛教的公共議題方面,更有獨到見解。字裡行間,大乘行者關懷社會的淑世之心躍然於前。
總編輯 釋印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