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姑婆」的角色--「以Line滅諍」趣味談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四一五)
106.4.3
臉友大概很難想像,我已從僧伽會議,進階到在Line上管理僧團。
原來,僧團若有諍事生起,一般而言必須大眾議決。而且我承繼毘尼(戒律)精神,相當重視「勸諫」,將它視為住眾互動中的「義務」,以免大家為了避免「得罪人」,而對個人的過錯,或應改進的大眾事務,保持冷漠與沉默的態度。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很難恰符中道。有些學眾瞋心較強,勸諫時往往少了「恨鐵不成鋼」的婆心,多了惱害對方的不淨意念。這種情形,只要我在會議現場,當然會立刻予以糾正、訶責。
然而近些年來,我大都人在學校,不在僧團,僧團雖努力用佛制的滅諍原則來處理諍事,遇到學眾帶著瞋惱或令人不快的口氣來發出諫語時,受諫者有的會當場與勸諫者產生口角,有的受諫者雖未當場反擊,但是積壓內心的不快,往往影響到後續的彼此互動。
我知悉後要求大家:
「凡有勸諫,請寫到學團的Line群組上來。原因是:在Line上寫出諫語時,勸諫的學眾知道我看得到諫語內容,也知道我必會糾正、訶責不當言詞與口氣,這時各位較能克制情緒,發揮理性。也就是說,你們比較不敢放縱自己的意念,來講出傷人的話語,並且也有充分的時間,在書寫過程中調整勸諫的口氣。」
這樣實施下來,果然學眾因規諫而產生的口角,大幅減少。僧團也更強化了和樂的氣氛。
有時我不免自嘲:我這不啻是在扮演著一種「虎姑婆」的角色。但我更期望的是,大眾在Line群組中,逐漸培養出一種帶著慈悲心來「展轉相諫,展轉相教」的道風。
【跟帖回應】
曾廣志
感謝法師的慈悲分享.勸諫中勸諫者若能看到被勸諫者的惱苦並從中自然生起婆心,言語自然會趨於柔和.然而在氣頭上,都已經火冒三丈了,要觀察到對方的惱苦就必須要有相當的自知之明.所以法師的以Line滅諍無形中是讓勸諫者反思再三啊.絕妙絕妙!
Mei-Yu Huang
但若無法親自面對面溝通,這種勸諫方式,是否反而讓擅長用電腦或操作文字者佔上優勢?我曾經相信過這種方式,但,群組裡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推敲文字,或者有能力用這種方式互動。最後我決定,一律面對面溝通,避免無法承受者反而離開、退出群組,拒絕互動。
釋昭慧
哈!就是面對面溝通更增怒火,才改用Line溝通的。而且文字是否佔優勢,群裡大家都知道。遇到笨嘴拙腮的人,我們更可立即在群組安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