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觀影《大唐玄奘》:玄奘西遊的記憶重構

許金晶(金陵讀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霍建起導演、黃曉明主演的電影《大唐玄奘》,早在去年於院線上映時,就引起過我的關注,可惜當時工作繁忙,未能去影院觀看。上周日晚上在家,迎來難得的清閒時光,於是隨意在家裡網路電視的電影資源庫裡尋找佳片,這部《大唐玄奘》很快就重新進入我的眼簾,於是點擊遙控器,欣然觀看。

  兩個小時下來,發現這的確是去年的院線電影中,我錯過觀看的一部誠意之作。豆瓣上5.2分的超低評分儘管事出有因,卻無法代表影片的真實水準。今天就在這裡來幾句閒筆,自願為這部電影做做廣告。

  誠然,從院線商業電影的角度來說,扮演玄奘的黃曉明演技難稱出眾,影片的劇情衝突感不強,節奏也相對緩慢。這些都會讓習慣了類型化敘事和強大劇情張力的年輕觀眾,感到難以接受。而提到玄奘,大多數觀眾總會先入為主地想到《西遊記》裡的故事。這樣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以其深入人心和經久不休的影響力,已經成為影視作品領域的超級IP。而這部電影卻棄《西遊記》的故事不用,另行嚴肅敘事,自然會給人以陌生感。並且,這部影片本身的製作也並非無可挑剔,比如在展現西域各國民眾交流情況時,就簡單用帶方言腔的普通話演繹,導致原本肅穆的場面可能會引發笑場,這樣的硬傷也會給影片減分不少。——所有上述缺點都導致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院線觀眾對本片缺乏好評,以至於其豆瓣評分如此之低。

  然而蓑翁還是要大力推薦這部電影。因為如果換一個視角,從藝術電影或者帶有歷史傳播性質的專題電影的角度來說,本片的價值,則是被遠遠低估的。如上所述,《西遊記》裡的故事已經主導了中國人對於玄奘西遊這一歷史事件的敘事方式和記憶形態,這種由文學作品重構的民眾集體記憶,反過來,可能會導致「記憶歷史化」的傾向,讓很多國人誤認為:歷史上真實發生的「玄奘西遊」,就是類似於《西遊記》裡描述的狀況。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片鄒靜之先生的編劇儘管缺乏類型化的敘事,卻是嚴格基於玄奘本人著作《大唐西域記》裡的記述,經過合理的演繹和戲劇化處理而生。在這樣的劇本基礎上形成的電影,不只帶給觀眾完全不同於《西遊記》神魔敘事的一種全新的現實主義體驗,也讓玄奘所歷經的苦難與挑戰,顯得更具真實性與合理性。

  不只如此,鄒先生的劇本還富於詩意和文化內涵,在尊重歷史與敬畏玄奘本人的前提下,藝術化地演繹其艱難取經經歷與心路征程——無邊無際的荒漠、隨時而來的劫難、生死邊緣的考驗,讓玄奘的堅定自行更顯難能可貴。

  影片不只盡可能還原玄奘途徑各國的民俗和社會風貌,還列出了玄奘西行的完整路線圖,其歷史文獻價值不言而喻。片中的西域荒漠、古高昌國的繁華與國王的虔誠、古天竺的虔誠信仰與嚴酷社會等級的並存,都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設置的眾多人物及其台詞也富於哲理,展現不同人眼中的佛理、信仰與生存意義。邊關守將王祥的寂寞與痛苦、玄奘徒弟石磐陀的恐懼與贖罪感、天竺奴隸對於等級制度下命運的抗爭——不同人選擇親近佛教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他們與玄奘之間圍繞信仰展開的對話,更讓佛教這一人間宗教對於芸芸眾生的意義,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

  影片的攝影、美術和配樂同樣極其用心,對於西域各國和古天竺場景的展現,都是遠赴新疆和印度進行實地拍攝,而包括王菲《心經》等在內的佛教歌曲,跟影片主題也非常契合,時時刻刻給人以歷史的在場感。看得出來,編創團隊在這些方面下了大的功夫。

  當然,作為一部定位於歷史正劇的電影來說,影片也仍然存在不少不足,有些不足甚至錯誤還非常致命。比如儘管劇本是基於《大唐西域記》寫成,可編創團隊為了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偏偏又在影片中設置了流沙河、火焰山等《西遊記》中提到的場景,這種把歷史跟戲說雜糅在一起的處理,讓人感覺不倫不類。此外,作為一部佛教主題的電影,影片在對佛理進行演繹時,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遺憾與硬傷。比如德光法師就曾指出:《法華經》並非如片中所云,是由玄奘主導翻譯。這些細節錯誤儘管普通觀眾不易看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佛教的信徒和愛好者對於本片的接受程度。

  儘管如此,就整體而言,我仍然願意把這部電影稱為「佳片」。這樣的佳作即使短期內無法贏得觀眾的廣泛認可,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會被一些有心的觀眾重新找出來觀看、品味。

  就此擱筆。

2017.6.7晚 作於竹林齋
——原刊於「蓑翁論書」微信公號(微信號:wengonbooks)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