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禪七開示錄》讀後感」覆函
釋昭慧
您說:「經書人人得而閱之,教師之可貴在貢獻其心得、技巧、體悟及見證也。如此方不致令初學自習者不得其門而入,並對已有基礎者有所裨益。」這方面我或可代性廣法師作一回答。
一、就我們的教學經驗來看,經書義理深奧,很少人看得懂;倘若沒有經過教師的詮釋,讓學員產生對經書內容的熟悉感與研讀興趣,許多學佛者是一輩子也無緣深入經藏的。所以禪觀教學,不可略過經書的內容。
二、在禪堂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境界(體悟及見證),最缺乏的就是正確的觀念。禪七其實是在為初學或久學卻遇瓶頸的人,打下未來長遠的修道基礎,因此在禪七期間,每晚作大堂開示,不斷地作觀念的宣導,對學員是有切身幫助的。即使這樣,都還未必能讓部分學員,逐漸改變某些錯誤而頑強的煩惱慣性。倘若沒有大堂開示,那就更嚴重了。有的把小小境界作大大膨脹;有的遇到修行的瓶頸就如喪考妣;有的甚至將自己的煩惱垃圾,倒給其他學員,讓別人飽受干擾。
所以自古以來,禪七教學都必須輔以開示,等到個人已有禪修基礎與正確知見了,
那麼他們自己靜修即可,根本就不必參加禪七。
三、對參加者而言,他們一般在最後一天作心得分享時,都常提到:最珍惜的就是每晚的大堂開示。因為每一種禪法的技巧,十幾分鐘就可傳授完畢。在佛教中,這方面的論典與書籍非常的多。但是技巧背後的原理與運用之妙,才是禪師最須著力教學的重點。
四、禪七期間,禪法之一般技巧傳授,只有十幾分鐘。但倘若涉及個人體悟的指導與經驗分享,就不宜放在禪七開示錄,而必須在小參室面授機宜。因為禪七開示錄是普遍性的觀念教學,而修禪法門、技巧,還是得因應個人的根性與瓶頸,而作微調性的教學,以及對症下藥的提撕,以免差之毫釐則失之千里。
屬於個人教學部分,因為涉及學員身心的個人隱私,因此依禪堂倫理,禪師不宜在大眾中廣為宣傳。更且一旦拿到大眾中說,會讓其餘人生起心理的暗示作用,於是原來沒這類問題的,也在自我暗示的情況下,強化了某些問題。
五、每個人的體悟及見證,是在小參室中一對一作師生對談的。為何禪師謹慎不公開教導呢?因為有許多情緒不穩定的人,一聽到別人已修到了些許禪境,會倍加焦慮,擔心自己進度落後,於是反而更加修不上去。有些得到了小小禪境體會,但心性卻還不夠成熟的人,則因在公開場合宣講其體悟,往往張狂乃至自我膨脹。因此禪師必須細膩地照顧所有的學員,對體悟及見證的陳述,要非常謹慎小心。
六、因此初學者最好還是直接參加一次完整的禪七,而不是直接依開示錄來自習,以免漏掉了技巧教學與個別指導的重頭戲。不但如此,就我所知,許多已有很好的禪修基礎者,也還是來參加性廣法師所主持的禪七,因為他們遇到境界無法突破的瓶頸時,無法訴諸哪本書,而是要在一對一小參時,禪師衡量其修學狀況而發現問題癥結,再建議其作技巧上的微調。這些資料,當然都不可能登錄在禪七開示錄。
安般念是梵文an?pana的音譯,意譯即入出息,與吐納的技巧有同有異,其完整之內容與技巧背後的原理非常豐富,只以短箋在匆促之間,所述必不完整,?假以時日,或可當面法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