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說(上)
【續上期】
唐玄奘大師譯 日慧法師講

二、出經義

示般若波羅蜜多所通達義

        據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諸法空相以觀,則諸法實相畢竟空中,是無所有、盡相,無有一法可得。依此,觀自在菩薩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諸教示,准前所說的六相所相諸法空相,此中,不生不滅二相,遍此中所舉的一切法,如說「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苦、集、滅、道」,謂色自性空不生不滅,故色無所有不可得,乃至苦、集、滅、道亦如是說。不垢、不淨二相,雖亦遍蘊、處、界等三聚法,及四種聖諦法,不過,亦可看作,它乃側重十二有支而立。謂無明、愛、取三煩惱雜染,行、有二業雜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生雜染(或作苦雜染),一一皆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是故說空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說世間生死名流轉,說世間生死盡名還滅,諸法空相中,無如是流轉、還滅事;以此,立不垢、不淨相。不增、不減二相,則似是側重在四諦法輪的畢竟空而立的。如前說,諸佛轉法輪,說法度眾生出生死得涅槃,而眾生界不減;不說法,不度眾生,眾生界亦不增,以畢竟空中,無佛無眾生,無說法人,亦無所說之法;三界苦無所有,煩惱、業等集亦無所有,亦無苦滅之涅槃及斷煩惱、業之道,故於此中,立不增不減相。如《般若經‧四諦品》說15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諦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聖諦得度?用集智得度?用滅聖諦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諦得度?用道智得度?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非苦智得度,乃至非道聖諦得度,亦非道智得度。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平等?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諦平等。

       試想:四聖諦既然平等,若世間苦、集,若出世間滅、道,於平等空相中,何增、減之有?

  又,《思益梵天所問經》說16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說四聖諦,何等是真聖諦?
梵天!苦不名為聖諦,苦集不名為聖諦,苦滅不名為聖諦,苦滅道不名為聖諦……當知聖諦,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

        以上所引經教,都充分地說明了諸法實相中無四聖諦之義。此外,也連帶地說明有支緣起及還滅亦復如此。因有支緣起是苦、集諦,有支還滅是滅、道諦。至於單獨指苦諦的蘊、處、界等,自然也不在話下。所謂蘊、處、界等都指苦諦者,即所謂的蘊自性是苦,界性如毒蛇,處是苦生門,這些都是苦相,苦諦所攝。

  觀自在菩薩續後又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說法至此,乃總結上來所說義。謂:四諦法既無,則通達四諦之智亦無。四諦智無,則所謂用四諦智得涅槃,此涅槃亦無所得。如《中論》說17: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復次,這裏說「無得」,不唯說涅槃無所得,亦說生死無所得,以生死、涅槃是相待成立的。又,上來所說的蘊、處、界,十二有支緣起,苦、集二諦都是說生死不可得;生死尚不可得,那有涅槃可得?生死、涅槃無差別故。《中論》又說18: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又,《思益梵天所問經》另有「不可得」義說19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有何利益說如來得菩提名為佛。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我所說法,若有為若無為,是法為實為虛妄耶?梵天言:是法虛妄非實。於汝意云何?若法虛妄非實,是法為有為無?梵天言:世尊!若法虛妄,是法不應說有,不應說無。於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無,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無有得者。梵天!如來坐道場時,惟得虛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這段經教,對無所得義,解釋頗深,宜善思之!

        總上所說,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所通達的諸法實相第一義空而說,學者,應依此說去理解、去悟入。緣起實相的第一義是不可說的,這裏仍以名言說,是世俗諦,非第一義。第一義是離一切思量、言說戲論的;為欲令知第一義,也是非依世俗諦言說不可的。

        觀自在菩薩從「色不異空」說起,到「以無所得故」止,是一氣貫下,不可分割的。

        談到這裏,為了想把緣起性空,說得更淺近一些,擬引《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菩薩「能斷眾生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這句經,所說的一個故事,作為分析的憑藉。論說20:如佛在時,三人為伯、仲、季,聞毘耶離國淫女人,名菴羅婆利;舍婆提有淫女人,名須蔓那;王舍城淫女人,名優缽羅槃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讚三女人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已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淫事得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

        於是,往到 陀婆羅菩薩所,問是事。 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為此三人,方便巧說諸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埤跋致。

        這故事,兄弟三人,應有三個夢,這裏,姑取伯氏一人之夢來說。夢中,至少有兩人,一男一女。有了人,必有人活動的一片天地。所以,整個夢境,也是一個世界。假定伯氏這個夢是很清楚的,則夢中世界,夢中人、物,夢中際遇,做夢的人,在夢境中,必和醒境一樣的真實,不會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這一點,應該是被肯定的。

        佛法中,夢也是緣起法,今擬套用緣起性空的理趣,對這個夢提出幾句審問。       

夢,不由自性有,或不由自體有,是嗎?
夢,自體無所有,畢竟空,此中,無有少法乃至一剎那、一微塵可得;夢的實相就是如此,是嗎?
夢,雖無所有,畢竟空,然不能說無夢,是嗎?
夢中諸法,既以無自性的空性而有,則是無自性法生無自性法;空法生空法,是嗎?
夢,雖是空法生空法,空法非不可有,是嗎?
夢中雖有諸法,但我人卻不見有一法生,一法滅,有一法來,一法去,垢、淨、增、減等都不見有,是嗎?

        《智度論》在這裏說,夢從念生;餘處也說,諸法從憶想分別生,然不能說,這是唯心論。無相法輪系諸經論,不許一切諸法實有,心法無例外。這樣,心法的存有,且不能成立,還談什麼諸法唯心造之唯心論呢?更何況色、心……等諸緣起法,如何緣起,且不可說;經中說六相緣起,是緣起諸法,空相之相,這緣起相是寂滅諸戲論的,如何可以論議說?今說諸法唯心,豈非賸語?不過,若說心是緣起諸法的主導或作者,用以遮諸法自作、他作、共作、大自在天作等邪見,則非不可。唯應知這是依世諦說,非第一義。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