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恩同再造憶上人

釋性廣

善導寺玉佛殿中,繚繞著大眾誦念觀音聖號的梵音,這是大家知道了公上人圓寂的消息後,蜂擁前來師父靈前致哀的念佛音聲。筆者念佛一段落,在走道遇到一位信眾,他紅著眼眶,回憶了公師父的慈愛,與平日對他的關懷。接著說道:師父說他往生後,不要我們為他辦傳供儀式:「以後不要為我舉行傳供儀式,都是你們在吃,我又沒吃到。」她紅著眼眶回憶著,在哀戚中回憶老人生前的幽默而灑脫的言談,說著說著,悲傷的面容中生起了笑意。

追憶了公師父行誼點滴

一、生性幽默而有童心

師父生性淳厚,談吐幽默而有童心,無論面對多麼繁重的事務,常會說一些應時對境的笑話,讓身邊的部屬與晚輩開懷暢笑。師父講笑話的功力很高,他回憶小時候住寺院,調皮愛講笑話,工人們常喜歡圍成一圈聽他說笑。但是師父很納悶,為何每次都是說完之後,師公就很湊巧的推門進來,板著臉責備他不要嘻鬧。後來有人告訴他,師公也喜歡聽他說笑話,都是先在門外聽完、笑完,才推門進來的。

菜根譚有云:人不可一日無喜神,即人的內心不可以一天沒有樂觀、喜悅的心情。師父歷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中華佛教僧伽會理事長等教界要職,長期駐錫善導寺,又以三十年心血,創辦玄奘大學,老人家所荷擔的沉重壓力與面對的艱難事緣,是很多很大的。相信師父就是以這般舉重若輕,喜神隨身的樂觀心情,才能在長年的公務煩冗與興學艱難中,得享九十一歲的嵩壽,而且有著天真清朗的容貌。

二、聰慧敏捷,忠誠負責

師父生性聰慧,反應敏捷,不論讀書或學習任何事物,都能很快領悟,很得長輩與老師的疼愛與肯定。曾告訴筆者,年幼時與同齡學童一起學習梵唄,老師示範教唱,他都是聽一遍就會,不像有些同學,老是學不會而挨打。

台灣佛教界自民國五十四年起,就有籌設興辦大學的倡議,民國七十六年,「玄奘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開始推動實質的建校工作。當時師父任職中國佛教會秘書長,開展會務很有建樹,而且為人忠誠,認真負責,深得理事長白聖法師的信任與器重。師父當時雖然會務工作繁忙,仍然義無反顧地,一肩承挑起興建大學的艱鉅重任。首先解決初步難關,投入龐大而繁複的尋覓校址與購買校地的工作;接著再與專業人士反覆商議,才得以通過整體校地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核,順利取得校舍施工的建造執照。眼見校舍硬體建設順利進行,接著馬不停蹄地領導相關人員,著手訂定學校各項重要規章。如此幾經費心,終於在民國八十六年得教育部核准成立大學,並於同年正式招生。

當時善導寺的董事長妙然法師,聘請師父擔任善導寺住持,願以寺院的財力來贊助興辦大學的龐大資金壓力。有云:「眾人的事就是沒有人去做的事」,玄奘大學的興建,因為師父的責任感與大願力,才得以完成,眼見巍峨校舍與堂皇學校,幾經艱難終於完工,圓滿了眾多佛教徒興辦大學的願景。這樣艱鉅的任務,是師父聰慧睿智的領導之功,也是他老人家誠敬任事的善德而有的豐碩成果。

玄奘大學是師父一生心血澆灌所成,創校初期,為籌募鉅額的建校經費,非常辛苦。記得當時林口體育場舉辦全國齋僧活動,我們一群募款志工,分散在會場的各個出入門口勸募建校善款。師父德高望重,原本被主辦單位安排在貴賓席上座供養,但他卻來到出口處,加入托缽勸募的行列。會場上前來應供的僧伽與護持齋僧信眾很多,看到師父親臨為興建大學而托缽募款,大家都很高興地蜂擁前來布施捐獻。七月的齋僧活動氣溫很熱,募款活動的時間很長,師父一直都與大家同在,結束時師父累得滿臉通紅,但是老人家不但不喊累,反而很高興的向我們說,他募款的成績是所有人中最多的,志工們看到師父不辭勞苦,身先士卒,都很受鼓勵與感動。

師父自從一肩承挑起佛教界創建大學的倡議,一直都負責認真,全力以赴。晚年更以全副心血澆灌創建大學,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在在都有師父的心血澆灌。曾看見師父戴著斗笠,在烈陽底下,指揮澄心湖畔的造景工程。因為師父在國際佛教界的崇隆聲譽與法緣,得以迎來佛陀成道菩提樹的第三代,與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將珍貴的人類遺產,迎請到玄大校園內種植與供養,成為學校的鎮校之寶與校園內珍貴的一景。

三、信任晚輩,充分授權

筆者自從受師父囑咐,到玄大服務以來,每隔一周或兩周,都會定期北上善導寺向師父請安。除了報告學校的事物與近況,也想得到老人家智慧與經驗的指示。每次師父都會慈悲安排時間接見,但是當筆者要報告學校的事務時,他都會擺擺手,說他不想當「太上皇」,一切事務,筆者自己決定就好。反倒是樂於談一些他幼年出家時有趣的往事,或是辦玄奘大學時的辛苦點滴,輕鬆幽默地說著對人生世事的感悟。

對筆者有再造深恩

一、得師父護念,開設學佛班

筆者與了公上人的深厚法緣,源自民國七十七年。那時筆者與業師昭慧法師從事護教活動,自《國文天地》事件後,社會上一連串發生多次的辱僧事件,大家反應的意見,很難即時被主流媒體報導。於是我們商量,應該成立一個組織,用組織的力量去跟辱僧相關人士或組織進行交涉,昭慧法師研判情勢後,認為這個組織最好置於全國性的教會組織――中國佛教會底下。因此昭慧法師與筆者等,求見時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與善導寺住持的了中師父。師父很重視此事,竟然約了一個晚上,在善導寺慈恩大樓三樓接見我們。

當日長老與我們相談甚歡,他非常贊同我們的行動,覺得護教確實是應該要做的事。自此以後,我們一路受到師父的恩澤,以至於今。

民國七十五年,幾位好樂佛法的居士,想要有系統地深入佛法義理,發心提供位於復興北路的場地作為講堂,邀請筆者到臺北講課。以「弘誓協會」之名開班授課,講授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筆者講授前四章的基礎佛法,並禮請昭慧法師講授「大乘不共法」。由於學員漸增,原有場地不敷使用,很感恩得到師父的慈允與護念,於七十八年十一月八日,在善導寺成立「善導寺弘誓學佛班」。透過長期、次第的教學課程,推廣佛學成人教育。課程為期三年,報名的學員有四百餘人。這樣的講課方式在當時算是開風氣之先,因為一般都是講經或開示。而在善導寺講授《成佛之道》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成佛之道》就是印順導師於民國四十三年為善導寺的共修會而編寫、講說的。

由於深深感恩師父的慈護後學,所以當知道師父為籌備玄奘大學的創校而奔忙時,筆者與弘誓學員遂義無反顧地投入建校志工的行列。之後,幫忙規劃了「擊槌興學」書畫義賣展(八十一年二月)與多次園遊會,為建校而展開募款活動。師父曾於園遊會的托缽募款活動中,扮演唐玄奘三藏法師,成了建校時重要的歷史畫面。

二、因師父鼓勵,完成高等學位

筆者早年出家,對於世俗學歷不甚在意,師父認為世俗學位對於修道雖不重要,但是要為佛教辦事,取得相關的學經歷,是有必要的。因為受到師父的鼓勵,筆者重拾世俗書本,一邊為興建玄奘大學做志工,一邊讀書,開始了「半工半讀」的學習歷程。以後能一直念到哲學博士,完成高等教育的最高學位,取得大學教師資格,這一切都要感謝師父鼓勵的助緣。

師父不僅護念昭慧法師與筆者,也愛屋及烏護念弘誓學院。八十五年,師父曾於百忙中,撥空為弘誓學院學眾講授「叢林規制」課程,不但講說叢林規制,亦兼傳授師父最擅長的梵唄。為使師父的苦心不白費,弘誓至今殿堂上的二時課誦,仍有部分保留師父當時所教導的唱腔。弘誓學院八十八年的落成典禮,與九十八年的新院區校舍落成,也都蒙師父慈悲蒞院,開光說法,為學院留下珍貴的歷史影像。

三、受師父囑咐,承接玄奘大學

十多年前,師父有一次到大陸開會,繞道青康藏高原途中,得了高山症。回台後他找昭慧法師與筆者會面,說當時罹患高山症時,身體非常不舒服,感知人命無常,他應該有所安排,玄奘大學是佛教界龐大資源建立的,他殷重地希望找到適合的接棒者。師父認為昭慧法師與筆者都是辦教育的:學校現在我扛著,等到我要交棒時,你們就接。當時筆者內心惶恐,因為覺得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希望師父能健康勇健,長久住世,就是晚輩的福氣。

七年,筆者卸下弘誓學團的道場住持與學院院長職務,安排讓年輕人接棒歷練,去到南投深山的高峰禪林專心禪修。一八年三月廿八日,師父在台北善導寺客堂約見昭慧法師與筆者,開門見山就要我們接棒,連同玄奘大學董事會、玄奘文教基金會,兩會一併移交。當時筆者聽了覺得很惶恐,因為責任實在太重了!但是師父年紀大了,我們縱然能力不好,也應該為師父分憂解勞才是!於是四月廿二日,筆者再度拜見師父,請示相關的細節,爾後筆者就從南投下山,常住於玄大旁的慈恩精舍,當「駐校董事」,開始投入玄奘大學的校務工作。

筆者不是師父的剃度弟子,但是師父沒有門戶之見,晚年仍將玄奘大學與玄奘基金會董事長的要職囑咐筆者,還慈悲地將二十餘年建校、治校的智慧體驗,悉心傳授。這份無私的道情,深深感動筆者,於是筆者乃向了公師父求請傳法,並蒙慈允。師父當時雖在病中,未能及時完成傳法儀典,但仍常常記掛此事。

師父圓寂滿七之期,近年承接師父使命,擔任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一職的印尼大叢山禪寺住持慧雄法師,排除防疫期間申請入境及半月隔離的種種不便,專程從印尼來台,參加師父的滿七法會。感謝長期跟隨並照顧師父的一乘法師,禮請慧雄法師代了公上人傳法,並將傳法大典安排在長老圓寂滿七之期。

效法了公上人,修學大乘行

筆者常被昭慧法師笑稱是唯識學所稱「五種種姓」中的「不定種姓」,來回擺盪於解脫道與菩薩行之間。而今蒙師父栽培,囑咐承挑玄奘大學的重任,使筆者從近幾年深山潛修,少事少業的靜修生活,轉變為面對辦學的諸多事務;在心態上,也從關注自己的禪修道業,轉變為關注辦學所需的龐大經費與招生的種種困難。這些柴米油鹽的人間瑣事,豐富了筆者的生活內容與修道廣度,可以說是成佛道上最好的菩提資糧。這對於筆者喜歡獨自禪修的心性,是很大的考驗,也是師父賜予的,很大的福報與恩澤。

回顧與師父結法緣的三十多年來,無論在學業、志業與道業上,師父對筆者有如恩同再造。筆者非常感念師父上人的提攜與護念,希望能效法師父為佛教做事,為眾生服務的偉大菩薩道精神,永續經營玄奘大學,重建大慈恩寺。

更祈願師父上品上生,早日回入娑婆,廣度有情。

 

嗣法弟子  性廣敬撰

二二年五月二十日於玄奘大學慈恩精舍

——與《海潮音》第一○三卷第五期同步刊登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