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性廣法師慈善寺佛七開示

陳俊銘

  2018年頌春,性廣法師第七度為花蓮慈善寺彌陀法會主七。我因為家務纏身而無法參加,當家真聞師父慈悲,拷貝了法師開示的mp3,囑咐我聆聽並記載之。只是法師言近旨遠,二十小時開示的內容浩博,限於篇幅,拙筆撰次,以饗先進。

一﹑修持淨土法門的意義

  性廣法師開門見山說:

  「念佛不只是嘴巴唸,更要用當下的心來憶念佛的智慧、功德與慈悲,學習三業行為皆與佛相等。

  「淨土法門是如何產生?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因為:1、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人身不圓滿。所以嚮往光明國土與無量壽命。2、眾生無知,不知生從何來,死何處去,念佛法門之殊勝即告訴我們往生淨土的方法,也確定能夠去。所以,師父勸勉各位要發大願,仰仗佛的慈悲功德,到淨土過智慧涅槃的生活。去淨土不用錢,用錢不能去,只要用善念與修道來換,而善與道的根源是心,所以,我們用清淨心念佛來換。了生脫死,無生無死,來去自如的往生是我們修行的究竟目的。

  「命運的源頭在於念頭,念惡會招感惡的異熟果,清淨的善念必得清淨的福報,我們念佛求往生,也可以念佛善的功德來求現世福報,藉佛的願力來改善現世人生,此外,重點是要廣集資糧來提升往生品位,資糧要在生活中累積,我們要自問,所做的努力可不可以給眾生利益,也帶去來生。我們把法高高講到天上,但修行的方法要低低的從自己能操作的基礎開始,多念佛少煩惱,念佛能改善生活環境,那是人間淨土的實踐。

  「無論遭遇順逆因緣都要以念佛的心來看待,無掛礙,不生貪嗔癡,它是過去做了不好的事所感得的異熟為苦,如果將苦果生起貪嗔癡的因緣與煩惱相應而再造業,那不清淨的無明又造苦果而輪迴。鴦掘摩羅的故事是說心不再造業與煩惱相應,我們將苦果歸依在佛號上,念佛心淨,無明會慢慢遠離而斷除再造業的因緣。造業是錯誤的知見,從心所造,我們以誠懇的心念佛來超越生死,可是因果的罪無法赦免,佛法講緣起,它不是宿命論,鴦掘摩羅因過去無知而造罪,雖然被赦免法律之罰,但是因果之報還有,佛教導他不要再有惡的相繼心,後悔、懊惱都是惡心所,用善念說真語來把惡心所斷絕,一切從心的根源做起,遇到苦報是過去的顯現,放下它,一心向法,向涅槃。

  「我們的究竟目的是求往生,但是,我們不怕死也非等死,珍惜生命在五濁惡世的修行才是可貴,在於動態能量的世間行善法,生命才有價值。

  「不要一直談論極樂世界的情況,那不是我們的境界,那是眾生業識心的業相幻想,它無關對錯,那是前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而已;經典說它一切無量,這是一般表達的觀念,無常法則的運作下,無量壽對世俗而言是變異生死,彌陀化緣終究會圓滿,可是彌陀死了嗎?生死是我們的概念,在超越生死,沒有執著時空的幻象,生命是無生無死的,人的痛苦就在緊緊捉住不存在的東西視為永恆。以法而言,無常是確立的。

  「早期的佛教不講淨土,佛說眾生所看到的都是心的運作,後來佛教把生命存在的形象分為三類,以慾望為根本的慾界,已淨化心靈而執外相的色界與唯執意識存在的無色界。天界之清淨只是它的表相,每個人都在追求最滿意的生活方式,佛學習了無色界最高的禪定還說不究竟,三界皆敗壞之相,佛是這般覺悟,所謂古仙人道,我們參加佛七,念佛聞法,藉佛走過的路來修正自己的無知,念佛來促使自己的心來遠離會墮落的三界。」

二﹑淨土法門如何運用在生活當中

(一)安排定課:

  「念佛的節奏安排由六字、四字到止靜是要調息妄心。六字、四字念佛是心念指揮前五識俱轉,心是忙碌的;止靜則意根獨頭念佛,可以更專注,不過,理論要在實修中去印證。念佛越入越深得念佛三昧,心念清淨,以因果律而言,心想事成,從心想到事成之間,它有信願行的階段,要執行才會成功。所以,每天做定課才有力量,有形有相的根源在於心的運作,我們還未成道,修行要以有形有相的數量來計,給自己規定每天念佛的數量。若以無形的心念而言就在有無用心,散心念千句不如專心十念,所以,數量要有,品質更重要。」

(二)修持三學:

  「念佛最究竟的目標在往生,往生首要條件是持戒。就有形有相而言,不能說念佛可以滅恆河沙罪,眾生總是這一念滅罪,第二念又起無明,所做的罪是念佛而不及了。戒從清淨自己的心開始,保護自己不越界,保護法身得福報,波羅提木叉說別別解脫戒,持一條戒得一種解脫。所以,念佛有持戒之功德,無論面臨任何境界都要與佛號相應,不起貪嗔癡。戒律不管心,管口與身,要用正知正見來安排自己理智的生活。

  「念佛即禪定,無論遭遇任何境界都不分別、不動心。把持念佛三昧的精神,專心做事,也在心源專注念佛,念到離身苦得下品,離心苦得中品,更要帶眾生離苦升上品。

  「瑞相現前,不理它,你能夠描繪出瑞相的樣貌,就是你的心跑掉了,你被境界轉了,如果老是被外境轉,生死交關之時,如何往生?一旦瑞相顯現就止靜下來,心繫佛號,讓它自然消失,如此反覆練習,練習到瑞相現前心不動,這時心相入影相,它不動,你不動,看能維持多久?再練習到恆常時,只要靜下來就能起相作假想觀,以心相的鏡中影相來入禪,再檢查覺、觀、喜、樂五禪支,明白自己的進度。

  「念佛能開發智慧。智慧有了脫生死能力的根本智與了解處理事情能力的後得智。動物所見是掠奪殺戮,人類心眼是計較分別,梵天之眼皆清淨,唯有佛眼是涅槃,我們用清淨智慧之眼來看自己的行為要與法相應,萬緣放下,了知三界無常,不貪圖有限有量的幻象才是學佛。

  「為何念佛可以開發智慧?眾生碰到事情就專注在煩惱之中,我們要用念佛的心,逢事不亂,運用念佛三昧的定力來思考圓滿處理事情的方法,這是世俗的智慧。再者,我們以念佛的清淨心,臨事以無私無我的態度來面對,那麼,念佛的智慧會為生活帶來從容喜悅。

  「念佛萬緣放下,讓自心止靜、專注、不分別是禪定;觀察自心有沒有與貪嗔癡相應是智慧。念佛三昧,有人會忘掉自我身體與外境,對於智慧,卻不可以入定到忽略外境與覺受。種下禪定因得禪定果,這都是心的運作,運作多少力量就得多少果,就算入定千萬年,也有出定的一天,禪定只是修行的工具而已,要開智慧就不可一直入深定,要用定的專注力來觀察,佛說我們因為有身體就有痛苦,身體不過是四大諸因子的集合體,並沒有真正的身體存在,心是諸心志與心所的集合,也是幻象、一合相、生滅相,眾生執著它而輪迴不已。修行要體會世間法是假相,心也不是永恆的,萬法無常、無我、空。

  「因為物質的膠著與重量的呈現,經典說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類的50年,忉利天是我們的100年,那極樂世界就更不得了,想要往生,那你還在這裡執著什麼?因為執著,你的時空觀就膠著。量子力學說時空是相對心念的活動而產生的。無形的心念運作後就是有形的色法,色法有慣性與定性,所以心念難以改變它,人因為心的執著,所以時空觀對應心識就僵硬,色法的轉動就很遲鈍,這樣,你就知道色法與心有多遲鈍。修習禪定與智慧就是要修意識能量得以快速轉換,這要從心念來練習。淨土法門也要注意你的起心動念。」

(三)因果律:

  「要將所遭遇的事都看作是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果報,它以慣性、定性與現成三種方式呈現。因果律說凡事都會變化,好的事,我們希望更好,壞的希望它消失,人都希望改變現況,離苦得樂,佛法教我們以念佛三昧的心來處理事情,以無我的智慧來得真正的快樂;好的事繼續增上,不驕矜,壞的虛心改善,不排斥。不分別是念佛三昧,凡事都以佛號相應,用智慧觀察因果,原來都是自己應得的果報,但果也會帶因,你用貪嗔去應對則苦上加苦,你用佛號去降伏會逢凶化吉,所以,做人不計較,不報復,反省自己,護念眾生,聖賢皆以無為法作根基,我們行念佛三昧,順逆境都不動心,憶念因果。在因果律的基礎上行善積德,聖弟子遇佛聞法就成道,如來在燃燈佛前發願供養,他們都經過種、熟、脫的歷程,實修沒人可替代,我們不管過去,不想未來,從現在開始聞法、發願、實修,認真做到逆緣鬆動,它的基礎就在行善修福,相信因果。」

(四)加法與減法:

  「我們總是為生活添加東西,是加法的人生;佛法則用減法,減法凡事輕安自在;而加法會讓人耗損能量。人之所以痛苦是欲望永遠不能滿足,它的根源不在物質,生命是時間組成的,真正的根源在內心的欲望。念佛持戒就從外相來減除,世人生活都懷抱不滿足的心,減法讓你不再依賴外相還可以全然自由,減少無意義的依賴就是減少煩惱。佛法讓人習慣簡單的生活,清淨的人生才能到淨土,入涅槃。所以,清理你已經三年用不到的東西吧!布施出去,知足常樂。」

三﹑不能念佛的時候,如何修行?

(一)以念佛的心收集一切善:

  「有形有相的功德求得到,無形無相的涅槃兌換值很高,我們盼望淨土的美好與眼前的福報,那就每天做定定課,從有數有量的念佛開始,從自己能力所及之小善的圓滿做起,逐步增進至大善願的成就,在生活中培養善念,如此製造人間淨土,一路圓滿到花開見佛。阿毘達摩、瑜伽行派把心分成收集、辨別、執行的功能,佛法說心是收集,意是慣性,識是分別認知。心對外收集東西,收集久了變成慣性,所以,我們每天要行善來收集善,每天定課念佛,累積往生的力量,讓惡的不再干擾自己。雖然淨土法門強調彌陀救贖功德,但是一念往生是非常時刻的說法,你要打如意算盤,自己不努力以赴,這不是正念,是惡心所,唯有行善念佛才有淨土。沒有累積善力,臨終時,你會挺不住的。」

(二)善的行止是無相念佛:

  「淨土法門高高的講到天上,究竟還是得回到生活中去實行。善一定要做,把說好話、布施、忍辱等等的善行存到無形的功德庫就是無相念佛。不能念佛的時候,至少不起煩惱;受人欺侮,就以忍辱功德迴向往生淨土,不計較別人好不好,重點是自己要做好,普渡冤親債主,倒不如不要製造冤親債主,雖然不能一次到位,至少要保持自己走在這條路上;如果懈怠久了就變成慣性,即使沒有進步也會成為惡的慣性回來影響自己。我們所作所為有好有壞,想要得福報就常憶念自己的善,念惡只會讓心更糟糕;念佛讓心安靜,以清淨心行善則會更篤定,用智慧行善,心就遠離會讓人墮落的事情;臨終時,記得心念我是修行人,念自己的善,也請護法神記得我的善。所以,不能念佛的時候,以無相念佛修戒定慧,清淨三業,降伏三毒,在專意的行善中,作更高境界的念佛。所謂佛者,無形無相入一切相,你心中有佛,那麼,人人皆佛。」

(三)順逆境都法喜充滿:

  「有人抱怨住在寺裡因為認床或認人而睡不著。修行人要隨遇而安,任何境界都要適應,否則,你如何移居淨土?換個環境就不安,那你離淨土的理想太遙遠了。抱怨是以嗔心去排斥自己所造的異熟果,念佛要懺悔來接受過去的錯誤;苦果可以透過轉念得到舒解,透過定力的增強而得到煩惱的消除。好與壞都用智慧來面對。佛七結束回到家或職場,煩惱再生起來,就用念佛的餘勢去接受自己的無知,慢慢去代謝它。苦不斷的生起,是因為你的心不肯放下,讓自己的慣性一直輪迴,要從心去改變它,下手處就在念佛、禪修。」

四﹑現代念佛觀

  「人生在世,會受到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來影響,自己未加了解就信以為真,再又導致後來的錯誤,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就被修正過。時序走入科技社會,佛法也要能與時代對話,也要看到世俗與佛法不一樣的盲點,所以,我們要釐正自己即有的成見與意識形態。師父的方法是不懂就先放著,打板吃飯去。比如經典所描述的境界,它不是我們思維能力可以體會印證的,就先放著,不可完全不相信,相信是個人單純的心思與對法的信仰,念佛法門也可以如是看待,它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沒有違背法的正理。念佛的時候,人心單純,只要心能信仰、專注在每一個日常生活的關鍵,都要當作練習的機緣。」

*  *  *  *  *

  總之,十萬億佛土遠在天邊,密契與神通是我們的經驗所不及,也無法用邏輯來解釋,是以,廣法師不恤天化、神鬼化的信仰,再三勸勉我們從自己的生活情事做起,以人為本,讓身口意的起心動念都符合淨土的標準,改造生活的場域為福庭的所在,那麼,開啟人間淨土的曙光,庶乎近焉。誠所謂「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是有丹丘。」同題仙遊觀 韓翃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