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編輯室報告

 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當相遇。」(唐君毅先生法語)

  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已於52829日假玄奘大學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澳洲、日本、泰國、波蘭與兩岸三地的傑出學者,發表了一場專題演講、29篇論文、兩場綜合座談,近三百五十人共襄盛會,可謂漪歟盛哉!

  本次會議非常榮幸,再度邀請到蜚聲國際的哲學大師Peter Singer教授,蒞台作「有效利他主義」與「動物解放」主題的兩場專題演講(分別在玄奘大學及台北舉行)。Singer教授並與昭慧法師在靜謐的深山禪林中,作了精采絕倫的「哲學與宗教對話」,預備出版中、英文新書。兩位來自不同的思想系統與學術背景,在各自的文化圈,又同被讚譽為「解行合一」的理論行動家。是以,本期《弘誓》雙月刊推出「德不孤,必有鄰」專輯,為此一歷史性會面,留下珍貴的歷史記錄,以饗讀者。

  專題刊登的六篇文章,包括「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的活動報導,以及與會來賓的迴響,這都是由大會採訪組志工集體創作,讓未能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領略這場殊勝的知性饗宴。

  接著兩篇是在禪林對談的側記,以及Singer教授與昭慧法師事前討論對談主題的email往復函,讓吾人得窺演講台之外的大師風範。後兩篇是轉載自讀冊TAAZETAIPEI TIMES的兩篇採訪,對Singer教授最關切的物種歧視、動物解放及有效利他主義,做了精闢扼要的闡述。

  編者在閱讀Singer教授的主張時,請教昭慧法師:「有效利他主義」似乎太過重視結果與量化,感覺與佛法有些距離。法師回答:

  這樣更好。這樣才有對話的空間。還有,佛法強調後亦善,也不是不顧慮善之功能的最大化,只要不是為了自己,還是可以作出慈善捐款功能的量化評比。但它依然要輔以質性的價值考察,否則還是會有盲點的。Singer教受舉的例子其實非常有力:若捐贈者向「旨在為發展中國家兒童治療常見致盲疾病的Seva基金會捐出7500美元,那麼將會有100名兒童可以避免未來失明的命運。而美國Make-a-Wish基金會平均為每個患病兒童花費差不多的捐款,但僅僅是滿足孩子們的一個小小心願。

  思及法師對「中道」的定義:「依見聞覺知的有限因緣,無私地作相對最好的選擇。」兩者之間若合符節,可說是深化了「有效利他主義」的佛法詮釋。

  「德不孤,必有鄰」,Singer教授在綜合座談會上云:「我與昭慧法師其實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時對不同生命境界與層次的人,進行利他理念的宣傳。」在這世間的高潔心靈,必然都某種程度地掌握了佛陀的真理——緣起無我,從而流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情懷。

  接著「宗教對話」單元,則是繼續自昭慧法師與德國心靈導師古倫神父(Anselm Grün)合撰的《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摘錄〈神、人與創造〉一節。

  「人間燈火」單元,吳冠儒所撰〈心青年‧觀自在〉,是「第五屆觀自在青年成長營」的活動實錄,其行文流暢,觀察細膩,以青年佛子的眼光,側身其間的書寫,讓人為之驚艷。昭慧法師〈佛陀座下,動靜自如〉,以用齋時的音樂為引,描寫學院既舉辦兒童營與青年營,又舉辦學員多是中、高齡佛友的佛學講座,呈現了動靜交參的有趣樣貌。

  最後一篇〈江逸子立雪「寄漚軒」的一段趣事〉,法師緬念雪蘆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之德範與趣事。我們都知道,人間佛教與淨土宗過往在台灣,較少思想上的交集,這是著眼於「此時、此地」與「未來、他方」的根本性紛歧。然而,昭慧法師作為印順導師的高足,「人間佛教」的代表性法將,如此公開表達自己對一位淨土宗長者德範的高度景仰,這是在根本性思想紛歧的盡頭,洞察根源性的心靈美善。唐君毅先生云:

  「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法師對李炳老的高度推崇,印證了這樣的虔誠會遇,與古倫神父、Singer教授的忘年摯交及懇切對談,莫不如是。

  本刊付梓之際,七月份連續的五場講座與營隊已圓滿結束,前後一個半月,正是學團結夏期間,在這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期,學團住眾、學院學生與志工群,懷抱著歡喜之心無私地奉獻,他們個個如陀螺般的忙碌身影,正是「利他主義與菩薩精神」在現實人間的親切寫照!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