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雜阿含經》的蘊相應教(下)

釋昭慧講‧何翠萍筆錄

時間:2011年12月3日

地點:香港妙華佛學會

 

【接續上期】

3、時節生色法

  除了業生色法、心生色法,人們還會被寒暑、冷熱、晴雨、燥濕等時節氣候的因素左右。生命更會滑過時空隧道,一路奔騰。這整個過程都會產生「時節生色」。這種色法在地、水、火、風的四大中,是以「火大」為其變化質素的。

  當前空氣污染遠比古代來得嚴重。外在因緣有太多變數會影響色身,就如日本海嘯,導致福島發生核能災變,輻射外泄,有些人會被核輻射傷害,而罹患腫瘤。我們千萬不可以殘忍地說:「他會待在災區被幅射所傷,那就是他的業障。」試問:我們哪個人身上沒有這樣、那樣的業障?何忍給人帶來二度傷害?

  我們只能說,那是共業所感,在共業所感的趨勢中,總會有個能量出口,經常是由最脆弱的地方宣泄出去。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經常都是地底熱力要找地表最脆弱的地方竄出來,一群眾生在那裏慘烈犧牲,這時我們不能說,他們都是該死的,也不能說:「為什麼日本會發生海嘯?那是因為宮城縣、仙台市的漁民專門捕殺鯊魚,那是共業所感,是他們的業障,這是活該的。」

  災難發生後,有人把仙台漁民捕殺鯊魚並且因此獲得報應的圖文傳給我看,我立即把它刪掉。我是一個保護動物團體的創辦人,向來提倡保護動物,照理應該趁此機會廣為宣傳,可是那一刹那我為什麼刪除了它?因為人家已經正在受難,怎麼可以幸災樂禍?我們平時可以勸導他們,叫他們不要製造那麼多的殺業,那些被宰殺的鯊魚,生不生,死不死的被切下鰭翅,真是太可怕了。殺業現前,實在是太悽慘了。香港人喜歡吃魚翅,大家要懇勸港人戒吃魚翅,讓他們知道供貨來源竟是如此慘狀。

  有人認為,現在把圖文傳播出去,正好是因材施教,可以教導人們「因果報應」的觀念。可是就災民來說,此時生不如死,又被這樣污名化,真是情何以堪!更何況,製造捕殺鯊魚惡業的人,並不見得都正巧生活在當地;反之,宮成縣也有災民是從不吃魚翅,更從不捕殺鯊魚的,他們還不是被海嘯摧毀了身家性命!而核災災民就更是冤枉,那些在核電行業中賺錢的人,可以在東京舒舒服服地享受著電力的供應,可是大家的共業所感,卻使得福島的生靈塗炭!

  因此我們只能說,經常是人類製造了某種共業,大地受到某種共業力的催使,而在最脆弱的地方釋放共業的能量。

4、食生色法

  佛經說:眾生有四食,也就是四種長養色身的能量。其中第一食就是麤摶食,亦名段食,也就是一般的飲食。食物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吃什麼,就影響我們轉換出什麼能量,因此通常而言,我們吃什麼,通常就會像什麼。

  知道了這個原理,就要開始做蘊相應教的淺層功課與深層功課。我們即使還沒有觀諸行無常的能力,或還沒有達到解脫的迫切想法,但是為了讓身體健康,為了今生快樂、來生快樂——也就是現法樂、後世樂,我們首先要吃乾淨的食物,喝乾淨的水,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吃太多油膩的東西,吃一大堆雞鴨魚肉,不但會消化不良,還容易產生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又跟眾生結下怨氣。

  我的一個朋友是社運領袖,他非常可愛,經常在微博貼一些美食照片,寫他午餐吃了什麼,晚餐吃了什麼,然後一天到晚嚷著要減肥。有人跟貼說:「你要修行啦,修行就要吃素!」另一個人跟帖說:「吃素未必是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吃素,佛陀也沒吃素呀,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以吃素做幌子來修行。我看見很多吃素的人,也不見得怎麼修行。」

  那天我本來有很多事情待理,看到這似是而非的言論,想到這種知見很容易被感染,因為他是以佛陀舉例的。可是佛陀無法素食,那是因為托缽無法檢擇食物,他只能依中道智慧,就比丘們可以做到的範圍,規定「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的原則。引佛陀為例,豈不是引喻失義,而又容易誤導蒼生嗎?

  於是我跟貼說:「吃素確實未必是修行,可是如果看到眾生因我們的口腹之欲,而受到種種苦毒酸切的待遇,聽到動物為了供應我們的肉食,而於臨死前悲悽哀號,我們竟然還無動於衷地吃著那些肉,那可就肯定不是修行。」

  我發出去之後,馬上跟貼就來了,這位說「吃素非修行」的人說:「這是世間弱肉強食的殘酷真相,是世間無奈的現實。」他後續的幾則跟帖,還給我戴高帽子說:「法師,謝謝您!我是很敬佩您的,我很贊同您所說的,殺害動物是不好的,但是,在沒有親自殺害動物的前提下,總還是有一些吃肉的因緣,包括南傳、藏傳佛教,包括佛陀。」

  各位要知道,給我戴高帽子是沒有用的,我還是逐一給他回了幾貼。大意是:

  「弱肉強食的說法倘若可通,那麼,納粹殺害五、六百萬猶太人,豈不也是世間弱肉強食的真相?但是,難道我們學佛者,面對弱者受到虐殺,可以加入施虐的行列嗎?至於佛陀,在《阿含經》中,他對那些殺害動物的人所給予的譴責,是非常嚴厲的。

  「你說不贊同殺生,可是認為肉食無罪,那麼除非你能舉證你餐桌上的肉,是不經殺害動物的過程,自動跳到你的餐盤上的,否則你就沒有權利講『不贊同殺生,但是可以吃肉』!」

  後來也有人很客氣地跟了一貼說:「法師,您無論如何都要贊同說,包括佛陀在內,包括南傳和藏傳的高僧在內,還是有很多人是吃肉卻也證得涅槃的。所以,吃肉是不妨礙證得涅槃的。法師,這麼晚了,不打擾您了,您趕快去睡吧。」我想了一下,我得有因緣生法的中道智慧,當然,裏面還有很多可以進一步辯證的問題,第一、我們必須糾正他的觀念,第二、何必呢,窮寇莫追嘛!人家已經非常柔軟地回應,還要窮追猛打也不好,所以我立刻說:「好的,謝謝!」

  第二天,我打開電腦做了一些工作以後,進入微博一看,又有人跟貼了,有臉書上的朋友很激動地責罵他們,吃肉怎麼可以涅槃,並且引了《楞嚴經》等等大乘經典為證。我於是在微博回應道:「有關吃肉可否達到涅槃的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我是因為不忍眾生苦而吃素,而不是為了得證涅槃而吃素。無論是為了得證涅槃而吃素,還是為了得證涅槃而吃肉,那都還是把動物當作『工具』,而不是當作『目的』。」這記貼可能講到了許多人的心坎裡,他們紛紛轉貼。自此以後,這個議題才慢慢地冷卻下來。

  當我們知道了食物會影響肉身,那麼,先且不說是為了得證涅槃,就算是為了不要得到「三高」,我們都不宜吃肉。雖然動物不是你、我親殺的,但終究有人會為我們的肉食而宰殺牠們。屠宰業者將來還是會有業生色法,而這正是我們的口腹之欲所造成的。

  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君子」有時是指「有德行的人」,在此則是是指上位者、統治階級,「庖」是屠宰,「廚」是廚房,上位者要遠離屠宰場和廚房。現在的廚房比較沒有宰殺問題,我們小時候看過爸爸在廚房裡直接宰殺雞鴨,所以這裡會要求連同廚房都要遠離。宰殺的事情見多了,心會變得麻木。統治階層的心靈如果麻木了,讓生靈塗炭的機會就會增高,所以他要保持純淨的心,宰殺的事情就交由「小人」來做。當然我們誰都不願意當小人,只想當君子。那又怎麼忍心有一群屠宰者,為了別人吃肉而在殺業中淪為「小人」呢?

  話說回來,戒殺素食,讓食生色法較為良好,但色身依然是因緣生法,受著業力、心念、環境因素的支配,並非食物單方面就可決定色身的健康。我曾在臺灣看到有人在網站上發牢騷,說她參加了某個推廣有機農業的團體,吃了各種昂貴的有機食品。後來她非常傷心失望,認為那個團體的主事者是個騙子,因為她自己後來竟然得了癌症。其實,這位作者應該瞭解,我們的色身,受到業力、心念、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不是單一受到食物的影響。即便是吃著最乾淨的有機食品,但倘若他的心總是在煩惱中糾結,或者他的家族有某種癌症的遺傳因子,或是在冷熱的調節、輻射的污染、病毒的感染上沒有作好防護,他依然可能會罹患癌症的。

蘊相應教的淺層功課

  我們學了蘊相應教,要把重點放在哪裏?總不能聽了蘊相應教,就趕緊去找有機食品吧!說真的,窮人真的吃不起它,就算是有錢人,也不會隨時隨地吃得到有機食品,喝得到乾淨的飲水,我們的身體難免會有雜質。至於時節生色,我們可以透過科技設備去改良它,天氣熱了,有冷氣、風扇,天氣冷了,有暖氣、有炕、有棉被、棉襖,但終究不可能從根源上解決色身隨著時間飛逝所產生的耗能問題。而業生色和心生色這兩方面,都要從我們的意念去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再造惡業,可是要如何面對過往的業力?那當然還是要理解「隨重、隨習、隨念」的原則,不要製造惡業,不要養成惡習,要時時照顧自己的意念。

  所以,我們最起碼要從這個「心念」的版圖上作一掌握。小塊版圖能夠得到照顧當然很好,如果不能,放棄它也無傷大雅。古代高僧,在森林裏修道,有暖氣和冷氣嗎?沒有。食物又健康又營養嗎?不見得。因此,其他的因緣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可以暫時不要理它,但是最起碼,心念要好,要造良好的行業,這可就是蘊相應教的淺層功課。

  在飲食方面,不要吃不乾淨的食物,更不要吃傷害眾生的食物。凡傷害眾生的一定不會乾淨,眾生帶著怨毒的心情而死,這還是會轉換成負面能量,吃進我們身體裏還是會發酵。華人最喜歡停留在口腔期,見朋友要吃,開會要吃,談公務要吃,婚喪喜慶也要吃,什麼情況都要吃。倘若在我們的生命中,只剩下口腹之欲的快樂,那是很慘的。不祇是佛陀,連世間的智者都看得到嗜欲產生問題。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莊子則警告我們:「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心念不僅是掌握一大部分,還幾乎是掌握全盤,心念不斷地相續,就慢慢形成性格,性格又決定了命運。性格趨勢會讓我們接觸到性格相應的人、事、物、環境,這也就是在《雜阿含經》「界相應」裏,佛陀所說的「眾生以界聚」。你是怎樣的人,就容易跟怎樣的人湊合在一起,在中國名之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或是「物以類聚」。所以,即使是為了身體健康而吃素,依然還要業行良好,心念美善,才能招感美好的果報。你若真心待人,比較讓人對你直覺信任,別人求之不得的東西,你很有可能唾手可得,很多資源可能會輕易地聚到你的身邊。心念散發出來的是那一種質地,自然就相應招感到那種質地的處境。所以,相較於其他三種色法生成的原理而言,心生色法這一部分,是蘊相應教中最需要掌握的核心。

  然則平常要怎樣訓練自己的心念呢?佛陀教我們:「當觀色無常」。從以上業生、心生、時節、食素等四種原理,我們知道了色法無常的原因。於是,我們不但知道無常的概念,而且還能知道,在無常的法則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而不能做些什麼。

無常故苦

  佛陀說:「無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所。」無常為什麼一定會帶來痛苦?原來,痛苦的情境固然帶來痛苦,即便是快樂的情境,也會因其內容變化,不是主觀意志所能操控,而帶來患得患失乃至幻滅的痛苦。例如:快樂倘若建築在我們的容顏上,一旦容顏產生變化,我們就會痛苦難耐。我小時候最喜愛的就是你們香港的明星——林黛和樂蒂,她們兩位最後都自殺了,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人間見白頭。還有瑪麗蓮夢露也是自殺以終。她們的快樂,倘若建築在別人對其容顏的欣賞之上,那一定會生起很深的恐懼——一旦我失去了美貌,人家還愛不愛我?遇到別的美人,丈夫是否會變心?這些恐懼、失落的感覺,往往會讓美人在最燦爛耀眼的時刻,將生命劃上句號,以免面對容顏衰敗的不堪。

  色、受、想、行、識在承受情境的時候,面對快樂的事物會有所執著,希望它常駐在身。面對痛苦的情境就更是難以忍受。所以苦受會帶來苦苦,樂受依然會帶來壞苦。

  剛才是從容貌的無常來談壞苦,而心念的無常同樣會產生壞苦。例如,有些人企圖掌握情人的心,怕對方變心。我常常告訴他們:「你的心念難道會不變化嗎?你連自己的心念都無法掌握,又何苦要掌控別人的心?太辛苦了,太愚笨了!」也許你會問道:「師父,那難道我是要出家嗎?」如果出家竟然是為了不能掌握別人的心,那未免太遜了吧。為了不能掌控別人,於是做了另外一個動作,那個動作依然會是帶著潛在的恐懼與執著,那是不好的。在家人難免會戀愛或結婚生子,要讓自己平靜喜樂的要領只有一個,就是不要去掌控對方。

  你也許會問:「這樣是不是鼓勵他去養小三?」(臺灣以前叫二奶,現在叫小三)不是的,我不是鼓勵人有婚外情或是離婚。每個生命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人的忠誠是應有的美德,更何況是對自己的配偶?我的意思是,生命都是有缺陷的,你不要試圖掌控對方,因為掌控是沒有用的,只會加速他的出走。誰的生命會希望被別人拴住呢?除非他是受虐狂,喜歡被人拴在旁邊。一般來講,你越是想掌握,他越是想彈開,他會覺得在你旁邊很不自在。所以,如果你的信心停留在彼此容貌的相互吸引,那你就會害怕容貌產生變化,或是害怕小三比你更漂亮。但是,如果你的心是自在而開放的,你越是不掌控對方,反而你們的姻緣越是可能會長久、順遂、美好,因為即使小三再漂亮,對方都會覺得在你身邊是最自在、最清涼、最喜樂、最沒有壓力,最能夠趨向善法的,趨向光明的。

  如上所說,苦受不可承受,因為它有「苦苦」;樂受不可仗恃,因為它有「壞苦」。此外還有所謂的「行苦」,運行中的身體與心念,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跑,這就是行苦——運轉無已而刹不住車之苦。這一切構成了五蘊的「無常故苦」,在這情況之下,怎能說有個「我」呢?有一個自在而可獨立自主、宰控他人的我嗎?沒有。

  所謂「我所」,是指「我所屬」或「我所有」的人事物境。

  人們不但執我,還執著於我所,以為這些是屬於我的,是我所擁有的——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兒女,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是屬於我的,所以我要掌控它;那些是屬於他的,死活都不關我的事,這就是「我所」的心念分別。

  還有些「我所」,是「我屬於它」的內容。例如,在臺灣,人們常高喊「愛臺灣」,或說:「這是我的國家,誰都不能欺負它。」這類令人血脈賁張的話語,我從來都不跟腔。試問:我愛臺灣,那我也愛美國、非洲諸國嗎?不能,因為我屬於臺灣,我就愛他,其他的國家,我不屬於它,所以我不愛它。於是,親疏遠近的界限出現了,爭執也往往就此而起。身為在台灣成長的人,自然對台灣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情,那是因緣生法的自然法則,但千萬不要賦與「我所愛」過於高尚的意涵,否則容易生起入主出奴的感情。

  總之,既然無「我」,又怎會出現任何可以為「我」所掌控的「我所」呢?

  佛說要透過五蘊的觀照,而了知五蘊無常故苦,並不是要我們自討苦吃,也不是叫我們愁眉苦臉,而是要讓我們在無常的觀照中,對於五蘊的生滅變化,視作理所當然,從而對那相對穩定的身心主體,不再執以為「我」,而減除對它的依賴與戀著。

  有些人對別人痛苦的情境麻木不仁,冷漠以對,卻自以為修行到家,竟然說:「我已經對任何情境都不苦不樂,沒有感覺。」其實,我們既然有受、想、行、識,那麼受心所一張開,就會知道眼前承受的是痛苦還是快樂。如果連痛苦與快樂都無法分辨,那就未免跟木頭、石頭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學習的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對「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有深刻的覺知。

蘊相應教的深層功課

  我們要對苦與樂的本質,觀照得如此深切而透徹,才是真實通曉苦諦,然後才能知曉下一步的功課——如何達到離苦得樂的境地。原來真實的樂是「心解脫」所帶來的法喜,而不在於對某種人事物的樂受。樂受終究還是在無常變化中,讓人產生壞苦。可是倘若能夠「心解脫」,對於任何人事物,乃至自己的身心,都不抓緊,時時鬆開它,放下它,那我們就能用最開闊的方式來面對它,不會加入自己的欲求、恐懼、愛好或厭惡,就不會受到這些負面情緒的折騰,並且反倒能更為清明地判斷,怎樣做才是對的?要用什麼辦法來處理它才是相對最好的?這就是在蘊相應教中,佛陀所教導的深層功課。

  我們雖然在理智上,知道了業力、心念、時節與食物對色法所產生的影響,可是我們依然會對相對穩定的身體形貌保持滿意,還是會「自我感覺良好」。所以,佛陀教我們要「觀色如聚沫」。觀照自己的身體到極深細、極專注時,會發現:原來色身的物質,好像一堆生滅不已的泡沫,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在變化。要觀照到這樣的程度,才不會認定有一個「我」。光聽一堆觀念是不夠的,你我還是會對五蘊和合的「一合相」,產生很強大的執著心。

  你也許會說:「那太難了,我打算放棄!」大家千萬不要放棄!我們知道這些內容以後,淺層功課要做,深層功課也要做。萬丈高樓從底起,大家不要看它艱難,若是畏怯止步,那我們就永遠都無法達到「心解脫」的自在境地。修蘊相應教之所以會成功,關鍵在於正確的觀念、方法與「堅持下去」的精進力。現在就開始學習淺層功課,進一步再作深層功課,一步一步做下去,終究會成功的。

四念處

  什麼是讓自己可以「觀色如聚沫」的正確方法呢?佛陀教我們,要常修學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者當中,要先善觀察其身,因為觀察其心較難,一般人眼前做不到,心念閃動得太快,我們來不及觀照它。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覺知心念在身體上產生的影響,所以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色身。我們的身體不斷在變化,但我們平時根本鮮少覺知身體的變化,而只是一味利用色身來面對情境,所以要迴光返照,多多觀察其身。

  觀察的要領,大家可以跟性廣法師學,她是禪師,她會教大家一步一步地作內在的觀照。當你觀「色如聚沫」時,才有可能死心蹋地放下對色身的執著。我們要給自己機會,給自己時間,要學習正確的方法。只要觀念與方法正確,持續足夠的精進力,那時你就會覺知到五臟六腑的顏色、形狀與氣味,乃至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及其特徵;繼續作深細而專注的觀照,你就能從四大和合的色聚之中,看到晶瑩剔透的一堆分子,並且看到它不斷地生滅,乃至滅滅不已。這時,你在一堆滅滅無已的分子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我」,你就不會再覺得有一個「我」的真實存在,這就叫做「但見於法,不見於我」,你將只看到無常法則在色法上的運轉實相,你終於明白什麼叫作「無常」、「無我」,它們將不再祇是佛經裏的一句話,不再祇是禪堂裏的一門功課,它們成為你活生生的修行體驗。

  我們平時會把心識安放在哪裏?佛經說是「四識住」,安住在色,安住在受、想、行。色是我們最容易執著的對象,現在竟然在色法中都找不到哪個地方是「我」,「但見於法,不見於我」,法喜於是生起,那種喜悅將是無法形容的。

  從身念處繼續觀照下去,你會發現:很多身體的覺受跟心理有關,心念不斷地影響著身上眾多的覺受,這時你已進一步修學了受念處,這時,才會了知佛陀所說的「受如水上泡」。

  修學到後來,你的心更微細、更專注時,竟然能達到「每個心念生起,都能了了明明」的程度,有能力看到念頭的生起與滅去,這時,才會知道心念真是「如水上泡」、「如陽燄」、「如芭蕉」、「如幻法」。

  陽燄是太陽折射的幻相。太陽將水氣折射在地上,給人產生「一灘水」的錯覺。我們經常想蘊發達,想了一堆內容,如陽燄一般只是錯覺。法師們教授禪法時,往往會提醒你們,「要用觀的,不要用想的。」我們不要想像身體像聚沫,這樣沒有用的,要學著如實觀見它的樣貌。不但是到了禪修時刻,我們平時待人接物,也要養成習慣,「用觀的,不要用想的」,猜想往往與實相有絕大落差,我們要做好實地查證的工夫,否則會在想像中平添眾多恩怨情仇。

  有些人一到禪堂裏,看到別人用功時進步得很快,自己卻什麼境界都沒有,於是急得要命,向禪師說:「我修不上去,因為我昨晚睡不好,因為我感冒了,因為冷氣太冷了,因為食物太差了。」這些讓他修不上去的推測之詞,都是他想的,而不是他觀照出來的。他所述說的理由,跟他現在修不上去,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嗎?他連色法都沒觀清楚,那就不要說是觀到心、心所法(名法);倘若色法與名法沒有觀成,如何可能觀到「因緣」?沒有修觀因緣,怎能知道修不上去是來自這些那些的理由?運用想心所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用「想」來替代「觀」則是危險的。佛陀常說要「如實正觀」,就是這個道理。

  「觀行如芭蕉」。芭蕉樹莖,看起來臃腫粗大,一片一片掰開來之後,就會發現它全無樹莖可得。我們的心行,包括意志和各種心行的運作,堆起來好像煞有其事,有個「我」,有這麼多的想法、概念、感情,可是慢慢掰開來,掰到後面,原來完全找不到一個「我」的核心。

  佛陀又說:「觀識法如幻。」「識」有著分辨境界的特質,我們的識像「幻師、幻弟子」(魔術師加上他的助手)施作幻術,從一條手巾裏飛出一隻鳥,等一下又飛出一隻鴿子,好多好多的鴿子。我們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還是無法想像鴿子是從哪裏來的,我們的識也是如此,面對因緣和合而相對穩定的幻像,理論上即使知其為幻,但總還是無法看穿它的實相。

  我們必須要觀到色、受、想、行、識都如上所說,才能真正獲證「心解脫」的境地。因此,蘊相應教的下手處——四念處,我們一定要多多修學。

  無論如何,淺層、深層功夫,我們都不可輕言放棄,而即使是「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於蘊相應教,依然是功德無量的,請大家加油!

 

 

 

  101.8.27,昭慧修訂

  ──原刊於2012年第四季《妙華會訊》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