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我所認識的昭慧法師

——《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導讀

侯坤宏(前國史館纂修)

一、前言

  我和昭慧法師認識,是透過學術活動,之後也一直是以「學者」身分和法師交往。猶記得2007年5月,拙著《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由法界出版社出版,昭慧法師在百忙中為此書寫了一篇序文,肯定筆者對「印順思想」研究的努力。所以也可以說,因為我和法師同樣都「對印順導師著作的認同」,才有過去以來的「學術連結與交情」。

  昭慧法師大學還沒畢業,就在一位很傳統的法師座下出家,但一直都沒有找到思想上的出路,直到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受到啟發,才讓她知道怎樣掌握比較完整的佛法體系,接著再透過嚴格的自我訓練,培養出對社會以及對佛教本身所展開的一連串批判行(活)動。在當代台灣佛教界中,昭慧法師是一個異數,她除了是一位佛門中的宗教師,也是一位擁有卓越研究能力的佛教學者,更是一位非常具有活動力的社運專家。昭慧法師在戰後台灣佛教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可以溯自台灣解嚴前後。

  台灣佛教的發展,自解除戒嚴以後,逐漸興盛,是一段值得我們重視的歷史。作為關心這段歷史的研究者,除了可以利用檔案及一般報刊資料外,口述史料也不容忽視。過去筆者與國史館同仁卓遵宏、高明芳、賴淑卿等人,自2002年3月起,開始進行「台灣佛教人士口述訪問計畫」,計畫展開之前,我們曾請昭慧法師幫忙推薦「比丘尼訪問名單」,再根據她所建議的人選,逐一展開訪問,其後也將訪問對象擴及比丘與男、女居士。昭慧法師本人,當然也是我們訪問的對象,訪問完成之後,經多年努力,彙整成本書稿,當筆者閱讀這份訪問稿時,發現其內容之豐富,是過去我們訪問個案所未見。

  在此之前,我所認識的昭慧法師,是透過閱讀她寫的文章以及業已出版的著作,更進一步、更全面地了解昭慧法師,則是透過這次的「深度訪談」所展現出來的成果。如今本訪談內容要正式出版,為方便讀者了解法師,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所認識的昭慧法師」:一、作為宗教師的昭慧法師,二、作為佛教學者的釋昭慧教授,三、作為社會運動者昭慧法師。

二、作為宗教師的昭慧法師

  昭慧法師本名盧瓊昭,1978年即在她21歲,還在讀師範大學國文系三年級時的暑假出家,1979年大學畢業,1980年受具足戒於高雄龍泉寺。從此她由一位世俗女子變成為佛門中的專業宗教師。1989年,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共同創立佛教弘誓學院;1998年初,於桃園觀音成立「弘誓文教基金會」,積極推動僧教育。該基金會並從1999年至2017年,連續舉辦15屆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弘揚「印順思想」,不遺餘力。

  佛教弘誓學院是昭慧法師的弘法基地,在台灣佛教四大教團及眾多中、小型寺院中,如何走出自家特色,維持道場正常運作,弘揚正法,並不容易。佛教弘誓學院和其他道場比較,具有什麼特色?

  昭慧法師非常重視「平等」觀念,她說:「不分僧信二眾、不分性別、不分貧富貴賤、不分道場貢獻度,入此門中,一律平等!」在弘誓學院,我們看不到許多道場強調的「男尊女卑」、「僧尊俗卑」現象,這是平等精神的體現。而更重要的是,弘誓學院不像許多道場重視「歸屬感」,「用情感套牢的方法來聚眾」,藉以鞏固對教團的「向心力」,雖然沒有護法會,信眾也不太多,卻能吸引不少「為法而來」的人。昭慧法師說,她和性廣法師都不收徒弟,來弘誓共住的都是「為法而來」的學生。教團最怕的是,以「情」相攝,乃至於以「利」、以「權」相攝。在弘誓學院,因是以「師生關係」來維繫成員,可以避免過去傳統寺院「家長式」或「宗族式」所產生的種種弊端。之所以採取這種作法,是受到印順導師思想影響,印順導師沒有「徒弟是自己人,其他是外人」的觀念。

  佛教弘誓學院也留意記錄自己的歷史,早期的《弘誓通訊》,從1993年2月創刊,兩個月發行一期;其後改名為《弘誓》雙月刊,迄創刊至今(2017年5月)已逾24年,持續發行146期。由於昭慧法師所接觸的社會層面(如相關之弘法活動、學術與校務活動,以及社會運動等)非常廣,接觸的人也多,所以也使得《弘誓》稿源不斷,而且都能形成「專輯主題」,每一期內容能及時反應佛教界或社會上的大事,如:觀音不要走、中台剃度事件、佛誕放假運動、廢除八敬法運動、消慈風波等;社會議題如:環境倫理、生命倫理、動物權、反核電、器官移植、幹細胞研究、政教關係、社會企業等,都曾做過專輯。除《弘誓》雙月刊,另發刊具有學術性的《法印學報》,蒐錄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發表的專題講辭、學術論文,冀以發揮研究(弘揚)「印順學」暨「人間佛教」之效益;取名「法印」,是以契應真理(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作為創刊目標,並藉以紀念印順導師。

  法界出版社也是佛教弘誓學院弘法事業的一環,主要出版昭慧、性廣及悟殷等法師著作,也包含講經弘法的錄音、錄影帶。

三、作為佛教學者的釋昭慧教授

  昭慧法師是佛門的宗教師,也是一位研究佛教的學者,和一般學者不同的是,法師最高學歷是大學畢業,她是經由著作升等取得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資格。(其升等著作分別是:1994年《佛教倫理學》、2002年《律學今詮》、2005年《佛教規範倫理學)截至2017年為止,法師已出版:《如是我思》、《佛教倫理學》、《悲情觀音》、《人間佛教播種者──印順導師》、《敢向高樓撞晚鐘》、《人間佛教試煉場》、《律學今詮》、《初期唯識思想》、《千載沉吟》、《世紀新聲》、《佛教規範倫理學》、《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佛教後設倫理學》、《法與律之深層探索》、《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與德國古倫神父Anselm Gruen合著)等專書28冊、期刊論文65餘篇、會議論文103篇、專書論文19篇。

  昭慧法師之所以走上學術之路,源自1994年輔仁大學宗教系主任陸達誠神父邀請她到輔大宗教系佛教組擔任「佛教概論」課程,她說:「陸神父可以說是改變我一生的貴人,也是我生命轉捩點的恩人,沒有他,我就沒有機會到輔大授課,也不會開始研究佛教倫理學,更不可能一路升等成為教授。」這也使得「作為宗教師的昭慧法師」,成為兼具「佛教學者身分的釋昭慧教授」。

  昭慧法師「沒有經過嚴謹的學術訓練,完全是以自學的方式做學術發表」,就此而言,有如印順導師「同樣不是學術科班出身」,也能寫出具有學術價值的著作一樣。昭慧法師說:「我不太像學者,比較像思想家,思想家講的是自己的思想」,「我教學的長處不在於資料多,而在於就這些典籍原文,解析並闡述箇中道理與脈絡關係」。昭慧法師先是教《妙雲集》,再把重點放在唯識學,其後又轉移到倫理學,其學術論述有許多是以倫理學為題。她在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任課,「從自己研究的主軸:宗教倫理學、唯識學開始,逐步拓展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如來藏、天台學、華嚴學等」,涉及範圍非常廣。此外,法師也教過《楞嚴經》、《大乘起信論》。近年來,她又應邀講《阿含經》,因為經文內容平易近人,且跟個人身心狀態之觀察與改善有密切關係,在實際生活中用得上。在法師看來,《阿含經》是一門「深者見深,淺者見淺的寶典」,「重讀《阿含》時,由於已有佛法的深切體悟,讀起來感覺特別相應」。

  法師認為:中觀的「緣起、性空、中道」,立破無礙,脈絡非常簡潔,所以中觀論典裡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跟時代對話,立本於中觀見地的印順導師亦復如是。如果治中觀學有什麼困難,不是中觀本身的義理困難,而是在缺少異部思想的訓練,無從理解龍樹、提婆或月稱為何或如何批判其他學派。她這樣的提示,對於有心學習中觀者,極為重要。但「中觀的義理雖然超絕,初學者一下手若只研究中觀,將來一定會產生瓶頸」,「要深入了解古印度的中觀學,不可能越過唯識學,也不可能越過部派佛教」,「而要理解部派,唯識學反倒是一個很好的橋樑。為什麼如此呢?因為唯識學的創說者──無著與世親,都曾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受過精嚴的阿毗曇訓練,他們跟龍樹一樣,非常清楚當時佛教學界的爭議,也很清楚阿毗達磨的整個論議系統,因此在架構唯識學時,幾乎是地毯式的搜羅經典與異部爭論,經分析、抉擇後,填建到唯識學的架構裡去。」這裡更指出,中觀、唯識與部派佛教三者間的關聯性,由此進路,方能了解整體佛法的輪廓和體系。

  昭慧法師在佛教倫理學的研究,用力最勤,前後出版了《佛教倫理學》、《佛教規範倫理學》、《佛教後設倫理學》三本著作,可以說是她研究佛教倫理學的三部曲。倫理學有兩類,一是規範倫理學,一是後設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是在論述規範的原理,而不祇是闡明規範的內容;後設倫理學,則是進一步推敲這些原理的正當性、邏輯性,並作語彙或形上分析。有了後兩本書的出版,使得昭慧法師在佛教倫理學的研究更為完整,更見系統。
由於佛教在「慈悲」講得多,「正義」講得少,所以昭慧法師特別在《佛教規範倫理學》一書,用專章來討論,看看佛教經律論中是如何看待「正義」問題,以及在實際操作上是如何實踐「正義」的。重視「正義」問題,其實和她從事社會運動息息相關,如「廢除八敬法」與「同志爭取婚姻平權」,同屬「性別正義」課題。

  由於剛出家的不愉快經驗,促使昭慧法師投入戒律學研究,她研讀戒律學,深受印順導師啟發,印順導師雖然沒有接受嚴格的法學訓練,但非常熟悉歷史研究法,導師從律典中看到,佛陀制戒不是隨興之所至,愛怎麼制就怎麼制,而是依於基本原理,隨著事緣而建立。昭慧法師在律學方面的研究,先有《四分比丘尼戒經彙編》,其後有《律學今詮》、《法與律之深層探索》兩本專書。前書探討「律學基本原理」外,亦剖論有關「攝僧界」的規範、滅除諍事的程序法、佛門女性的地位等三個重要議題;後書「所呈現的多種論述,其基底有著一致性的主動脈,這是一種哲學式的深層檢視,並且以此作為理論基礎,而在各種議題上,提供佛法觀點的倫理視野」,此與昭慧法師在佛教倫理學中所建構的系統理論──「緣起、護生、中道」互相呼應,就此而言,本書也可說是屬於「佛教倫理學」方面的著作。

四、作為社會運動者的昭慧法師

  如果在私底下和昭慧法師談話,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她「慈悲溫柔」(隨和)的一面,但這不是她個性的全部;作為社會運動者的昭慧法師,有其「銳利,不予妥協」(不隨便苟同)的一面,尤其是關於「佛門的性別歧視」和「比丘尼正名運動」。昭慧法師不喜歡人家稱「尼姑」(應該稱「比丘尼」),對「佛門中的男性沙文主義」,批判絕不留情。此外,她也重視「動物福利問題」,對這些問題所進行的「抗爭行動」,構成她推動社會運動者的主軸。昭慧法師參與過的社會運動,略可以分為:護教、護生、性別平等、反賭博合法化等四類。

  在護教運動方面:昭慧法師曾主導多次社會運動,如1987年《國文天地》事件、1988年底的「思凡」事件、1994年3月間的「觀音像事件」及1999年的「佛誕放假運動」。昭慧法師在接受我們訪談時說,「思凡」事件對她「人生的深遠影響,不祇是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之中,相遇相知的人脈,以及爾後由此開展出來的社運路線。這是我爾後參與乃至主導社會運動的關鍵和轉捩點。」昭慧法師之所以涉入「觀音像事件」,是因為「異教徒一再對佛教施加迫害」,在台灣解嚴前後,地下電臺旺盛的年代,她「先從地下電臺突圍,再說服主流媒體,最後才扭轉局勢」,通過這次交手的經驗,讓她了解政治對宗教的影響力,這次運動她的體會是:「佛教徒的政治關懷嚴重不足,難怪佛教力量在政壇,屈居少數」。

  在護生運動:1993年至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推動動物福利立法,防阻動物受虐,以此發揚佛法中的護生精神。任內結合社會力量,促使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2003年7月至8月間,前後三度撰文,反對原住民部落大學「殺豬觀摩教學」,並勸阻陳水扁總統以「總統神豬」參加客家義民祭。2004年底,召開記者會並為文強烈批判南投丹大林場開放狩獵政策。關懷生命協會歷屆理事長分別是:第一、二屆(昭慧法師),第三、四屆(性廣法師),第五、六屆(傳道法師),第七、八屆(見岸法師);關懷生命協會曾出版首部台灣經濟動物紀錄片《生命的吶喊》、台灣動物記實影片《卑微的沈默》,以及出版動物權經典著作《動物解放》、素食理論整合著作《深層素食主義》等書。

  在性別平等運動上:2001年3月30日,公開籲請翌日即將來台弘法之達賴喇嘛加油,恢復藏傳比丘尼制度;31日,於印順導師九六嵩壽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公布「廢除八敬法宣言」,並請四眾弟子八人上台撕下八敬法條文,表示「八敬法非佛說」,今後有心奉行佛陀「平等」教誡者,不宜再依循此種強烈歧視女性的不平等條約。據法師口述,在達賴喇嘛訪台的時機,拋出「廢除八敬法」,不是針對達賴喇嘛,主要是覺得「這個議題一定要從社會攻回到佛教,讓佛教感受到輿論的壓力,最起碼讓那些男性沙文比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及重挫,不能再假裝沒事。」

  在反賭博合法化運動:自1994年起,昭慧法師即在台灣主導反賭馬運動,並推動於動物保護法中明訂「反賭馬條款」,使台灣成為世界唯一透過民主立法程序制止賭馬的國家。爾後與社會友人共同發起反賭博合法化運動,10餘年間制止了立法院提案通過賭博條款。2009年3月15日,擔任「反賭場倒退嚕大遊行」總召集人,抗議政府做莊,全民開賭,要求開放與否應經公開辯論後,訴諸公投。2009年9月26日,於澎湖所舉行的「博弈公投」大獲全勝,為台灣社會運動立下「訴諸直接民主」新典範。反賭運動有一特色,即是「跨宗教合作」,如:天主教洪山川總主教,就曾派令神父與修女大力支援;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也是反賭博合法化聯盟推手。在澎湖,反賭運動更是展開了佛教妙雲講堂、馬公天主教堂、馬公長老教會等宗教界的大串連。

  此外,昭慧法師也常對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維護人權、反賭博合法化或政教關係等相關議題,於電視、電台或報刊,發表依「佛法觀點」的言論(或文章),開佛教界主導(或參與)社會運動的風氣之先聲。昭慧法師參與社會運動,適逢台灣解嚴前後社會力爆發階段,據她說:「我正好處在一個佛教由弱轉強的時代,佛教太弱的時候,沒有足以發出抗議聲浪的體質,只有噤聲挨打的份;只有在由弱轉強的時候,一方面還處於弱勢,對於惡意的嘲弄戲謔、形象扭曲非常不舒服,一定要提出辯白。」

  社會運動不可能不觸及政治,昭慧法師在參與過程中,先後認識了施明德、謝長廷、陳菊、葉菊蘭、林義雄、李逸洋、蘇嘉全、盧修一、蘇貞昌、邱垂貞、郭榮宗、林正杰、謝啟大、郭建盟等人,她說:「在政治過熱的那些年頭,與政治人物的互動是如此微妙,我是非常小心拿捏互動分寸的」,這也是1999年3月南投縣長彭百顯敦請她出任副縣長,加以婉拒的原因。

  從事社會運動,或在佛教與社會的輿論平台發表論議,難免會得罪一些人,最直接的影響是,「每一次申請升等,都飽受精神折騰」;因發表議論,「常不免招來罵辱,所以也養成了面對罵辱而無動於衷的能耐」,這種在運動中鍛鍊出的人格特質,讓她體會到:「心性的力量是這麼強大,而且有這麼快節奏的心性訓練,還真是好事一樁」。由於她推行廢除八敬法運動,有些比丘走到哪裡就把她罵到哪裡,甚至在國台辦檢舉她為「台獨」。(這讓我們聯想到黃安舉發周子瑜是台獨的荒唐事件)

  前面說到從事社會運動的策略,昭慧法師以佛法的「無我」原則來決定運動策略,她認為:無論從事那一種運動,都必須依「無我」精神,不能把自己的利害放進去,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不能只想到自己,需考量對該項運動本身有沒有益處。思考策略的過程中,只能關注運動本身,這項運動要如何才能成功?要如何爭取更多人認同我方立場?要怎樣為佛教(或眾生)而力挽狂瀾扳回劣勢?而且運動一定是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兩大綱領,捨此別無他途。

五、弘揚、捍衛印順導師思想

  以上分別從宗教師、佛教學者、社會運動者三個角色,說明昭慧法師出家以來的種種活動活動,但這還不足以說明昭慧法師到底是怎樣的一位法師,我們還得了解她在「弘揚、捍衛印順導師思想」這方面的努力,才夠完整。

  昭慧法師說,「印順導師改變我的一生」,這不光指在「思想的啟發與影響」上,對於昭慧法師的生活安排,印順導師也非常留意。當昭慧法師轉到興隆寺不久,印順導師便推薦她去福嚴佛學院教國文。在思想啟發上,昭慧法師第一次讀印順導師的書,是最厚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閱讀時很受衝擊,可是又覺得這樣的生命智慧非常豐富,很多迷團被打破了,愈讀愈歡喜」。剛出家時,在面對「僧團的生活、師徒的關係」時產生的困惑,也在讀了印順導師關於戒律的解說,才得以解除困惑。印順導師的著作,不只是純粹談學問而已,更是生命裡的深刻體驗;導師的著作之所以對昭慧法師產生深遠影響,是因為在他著作中給了「解答的方向」。

  在對佛法的理解方式上,昭慧法師自述云:「印順導師思想與著作,讓我掌握了完整的佛法系統,骨架都撐開以後,其他器官與組織很容易各就各位。」「讀了導師的著作,才知道原來教典有前後結集的淵源,也才知道每一部教典要宣告的重點,整個佛法的體系就清晰呈現出來了。了解整個佛法的系統理論,再回過頭來讀經,就知道閱藏該從哪裡下手,無論是讀《阿含》或律典,乃至各種大乘經典,都不會雜亂無章地漫讀,而且發現到處都是珍貴的生命智慧與研究素材。」「他的教導,讓我進行嚴謹的自我訓練,具足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

  1998年初,「弘誓文教基金會」成立,從1999年至2017年,舉辦了15屆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為什麼紀念導師的研討會,每年都吸引許多教界、學界的人來參加?主要是「印順導師的思想博大精深,讓人生起法喜,得大受用,因此大家願意共襄盛舉。」這對弘揚印順導師思想,起了積極作用。研討會的召開,提供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學術平台,除台灣本地學者,也邀請許多中國大陸知名的學者,如楊曾文、張新鷹、王雷泉、黃夏年、宣方、鄧子美、龔雋等教授,「這樣的互動,對於中國大陸教界或學界,接納或理解印順導師的思想,會是很大的善緣。」

  昭慧法師說,由於「印順導師的思想博大精深,很多學者難以深入,有些人抓著一點來批評,聽來好像言之成理,其他學者即使對導師沒有惡意,也會被誤導的。這時我們一定要予以辯駁,讓他們來分辨對錯。」有些學者,也許是因為與一些寺院的友好關係,往往順著該寺院或宗派的立場來攻擊導師,於是出現了一個刻板印象:「印老不講求修行」,或者「人間佛教等同於庸俗化與世俗化」,「在中國大陸佛教界,有很多人是相當敵視導師,甚至徹底否定他的成就」。2016年10月29、30日,由周貴華主導,在無錫惠山寺舉辦的「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探討」大會,就是其中一個惡例。(對這次會議的批判回應,請參2017年2月出版之《弘誓》雙月刊第145期〈「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批印』風潮」專輯各文)

  在台灣佛教界中,真正認同印順導師思想的,還是占少數。據昭慧法師觀察:「雖然印順導師被教界公認為義學大師,平時見面打招呼,頂禮問候,也都是老法師長,老法師短,行禮如儀,相安無事,但是我感覺教界一些長老法師,私底下對他確乎有所疑慮,似乎在傳統佛教圈子裡,他的思想受到很大的敵意。」在傳統佛教信仰者的觀念裡,大乘經中的每一句話,以及佛陀的本生故事,都是佛陀所親口宣說的。這些信仰依據,竟然讓印順導師解釋成印度民間故事,甚至還有希臘、波斯的成分?難怪他們認為導師簡直是『破壞信仰』!」這可以說明,為甚麼昭慧法師的剃度師父,要把印順導師的著作鎖在書櫃,不鼓勵徒弟研讀的原因。因為傳統佛教環境中成長的僧人,他們會認為「印順導師的思想會帶給佛教負面的影響與傷害」。(這也可以用來解釋周貴華等人為甚麼要「批印」)

  作為「人間佛教踐履者」的昭慧法師說:「對我而言,弘揚導師思想是我的本份」。昭慧法師弘揚印順導師思想,深知「捍衛印順導師思想」的重要,她認為,如果教界或學界都不講話,「難道都默認別人的批評理所當然嗎?要知道,有些人的言論,講久了就會成為定論的,一定要在一開始就點出他的盲點,讓學界去判斷他觀點的漏洞,才不會錯誤跟從。」這正是昭慧法師為甚麼要連續舉辦「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積極弘揚印順導師思想的主要原因。

六、結語

  如何了解昭慧法師?本文從宗教師、佛教學者、社會運動者三個角度觀察,三個角度分別代表法師度眾生的三種關懷:教運關懷、學術關懷與社會關懷,三種關懷環環相扣,相互聯結。而貫串這三種關懷的,是昭慧法師所重視的「印順導師思想」。弘揚印順導師思想,並加以實踐,是昭慧法師整個生命的重心。

  昭慧法師自己在比較以上三種角色(護教、治學與護生)時表示:「不能不說,治學還是最容易的。因為:只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則咀嚼法義,消化資料而筆之於書,畢竟是個人作業,不牽涉到太多人為因素。而護教與護生,則每每引生爭議,牽扯到的人事因緣也大為複雜,所以困難與挫折也就巨大而繁多。」昭慧法師沒有只選擇最容易的「治學」,而是更全面地放在「護教、治學與護生」三方面上,也因為這樣,她才會說,她在學術研究上最大的侷限是時間不夠。(如果時間不被分散,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績會更出色)

  儘管如此,昭慧法師還是體會到:「教理的研究與實踐,是精神力量的源頭活水;尤其是佛法的深刻體會,使我無怨無悔於斯途。」傳道法師說:「昭慧法師用功之勤,用心之深,尤其思辨縝密,教法善巧:演繹歸納互用,重於觀念的啟發、腦力的激盪,並對於崇尚權威及僧團思考模式,提出強烈的批評與反省!」 這是知音之言。

  昭慧法師認識的人多,交往的人脈很廣,她與台灣幾個大道場,都有過交往(如星雲大師、證嚴上人、聖嚴法師),和中國佛教會(淨良、淨心、了中長老),及日慧、開證、法智、會本等長老;和花蓮慈善寺達瑩長老尼、台中慎齋堂普暉長老尼、香港法雲蘭若慧瑩長老尼、嘉義妙雲蘭若慧理法師、明善寺住持德松法師、法源講寺現任住持真理法師、嘉義香光寺悟因法師,中華佛寺協會秘書長林蓉芝,現代禪李元松等,都有一定的交情。佛教界以外,如基督長老教會台北東門教會主任牧師盧俊義牧師、輔仁大學洪山川總主教、德國古倫神父等也相知甚深。閱讀本訪談錄,可以知道更多與她相關人物的互動與交情。

  總之,昭慧法師的這部訪談錄,非常具有史料(與史學)價值,書中內容不只敘述法師個人生命的歷程,也談及她所理解的佛教義理,以及當代佛教相關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好好來細讀。

侯坤宏謹誌於新北市新店自宅
2017年4月22日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