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斷生死輪迴之根
——性廣法師108年慈航堂佛學講座(一)
鄭靜明 筆錄 釋耀行 修潤
2019年3月29日,性廣法師應邀重返出家祖庭汐止慈航紀念堂,與暌違二十多年的師兄弟及所有常住師父分享這些年在外參學的心得。
位於大尖山山腰的慈航紀念堂,因供奉台灣首位肉身菩薩——慈航法師舍利而聞名,是許多佛教信眾瞻仰膜拜的聖地。回到三十多年前的出家祖庭演講,法師內心充滿著親切與喜悅。
一、斷除生死輪迴之根
學佛路上如何了達法義?怎樣來修行?法師說:我們學任何東西都要掌握以簡馭繁的方向,才不會被現象界的亂象所迷惑。例如:我們眼睛對顏色的感知,面對這麼多五彩繽紛的顏色,無論你從波長還是震動頻率來進一步分析,都可以將所感知的顏色歸納於紅、黃、藍三原色。佛法也是如此,面對眾生種種的心念,我們也可以將它收攝在「三善根」、「三不善根」之中。
「根」的概念就像是植物的根,以瓶花為例,它不但離開泥土又被截去根部,所以無法長久存活。由此可知,生命的重要性在於有根。眾生為什麼會輪迴生死?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造業的根在不停的運轉。眾生的心有善根有惡根,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大家都可以化繁為簡的將心念歸納為「貪、瞋、癡」與「無貪、無瞋、無癡」的三類狀態之中,這樣的善惡推理就是我們往後修行的簡易準則。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提到眾生發心修學的三類根性,首先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乘法。人生最起碼要以「增上生」為目標,讓自己能夠保持在未來比現在增勝的正確方向上。但我們從另一種角度觀察,世間相其實從來就沒有越來越好的情況,如同把植物種子種植在土壤裡,它一定經歷發芽、茁壯、開花、結果而後走向凋亡。所以從佛法的角度看待世間實相,不難發現植物的一生就是一個決定走向老化、枯萎和死亡的過程。
同理,我們的一生也是一個註定會走向老、病、死的過程。面對一個必定衰敗的人生,我們還期許自己要發增上生心嗎?這到底切不切實際?因此我們必須仔細思維,自己是不是能從必定衰敗的人生中找到一個不衰敗的原則。原來這個不衰敗的法則存乎我們的心念,因為無論面對好情境或壞情境,我們的心一樣可以保持快樂。
在「增上生」的修行過程中,初始我們要解決的可能是外在的環境問題,最終要掌握的其實還是自己內在的心念。聞法趣入的方向除了發「增上生心」之外,在導師《成佛之道》中還有另外兩類修行方式,分別是發「出離心」的解脫乘法與發「菩提心」的菩薩乘法。
法師與在座師兄弟追憶當年慈航堂法會的點滴,部分師父總是能娓娓道出哪一年下雨、哪一年辦了多少桌,就連信眾們的電話號碼都能記得清清楚楚。而今我們的手機功能優越,可以鎖定聯絡人、來電顯示、自動轉接……我們不再需要記憶,結果是手機越聰明,我們越笨。而愚笨正是人類煩惱根源三惡根的癡根,在佛法的觀點中愚笨不是罪惡,愚笨代表危險,意味著一個人沒有能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好,所以學佛要斷除癡根。
無癡的概念在佛法中就是覺性,佛法中的覺性有三類:第一種覺是最基礎的,稱為根本覺,主要對治眾生的三惡根,增長三善根,使大家能夠逐步徹底斷除生死輪迴;第二種覺是在根本覺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讓我們有能力領眾教學,就如同修習過師範體系的教育學程,才能夠逐漸覺知引領大眾的方法跟技巧,等同於聲聞、緣覺菩提。第三種覺是佛菩提,即修得無上正等正覺,而獲得自他圓滿。
除了上述三菩提的說法,另一種屬於十法界六凡四聖的三菩提論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聲聞菩提的修行是藉由聽聞佛陀的教法而證入阿羅漢聖果、緣覺菩提則屬於無師自證的辟支佛覺者,而佛菩提是結合前兩者的覺性,在自證後還能兼具領眾的能力,是累劫修菩薩行的因,最終結出佛菩提的果。
二、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修行只要把握佛法根源,勤修戒定慧、清淨身口意、熄滅貪瞋癡,最後必定能圓證三菩提。我們要如何勤修戒定慧呢?法師說「戒」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如同「界」,是佛法最根本的言行標準。我們唯有讓言行舉止保持在一定範圍的界限中,才能不失人身,不墮三惡道。佛陀初轉法輪時,僧眾道心真切,尸羅清淨,十二年中佛陀僅為無事僧說略教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直到弟子開始有不如法處,佛陀才隨犯隨制,之後越來越多出家與在家戒律的結集,並非代表佛弟子越來越進步,種種戒律的規範其實是用來制約越來越複雜的人心。經典中說六道輪迴,表相上六道是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跟畜生、惡鬼、地獄(三惡道),其實全是業力在主宰,而業力委實根源於我們身、口、意造作的好壞。在此,「六道」是表相,「貪、瞋、癡」是根源,「戒、定、慧」是學科,所以學佛真正要修的是如何克服自己根性的問題。眾生的根性會透過他們的行為表現於外表相貌上,我們無法透視眾生的根性,但從表相上是可以略見端倪的。「戒」如「界」;它限制我們哪些言語不要說,哪些行為我們不可做,它的真諦是規範我們身、口、意的行止,保持在一定的德行界線內,是佛法的慈悲。
以佈施為例,如果從需要的角度著眼,我們每個人確實必須依靠物質來維持生計,信眾以無私之心來護持三寶,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信眾供養完成而獲得佈施的福德,接下來出家眾捧起這碗飯到底該怎麼吃?「財進山門,福歸施主」這句話出自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講述觀世音菩薩以神通力救渡眾生,借此提醒佛弟子學佛不要貢高我慢執著於外相。故事從一位善士與他兒子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說起,為了表達誠意,善士準備了上等材料製做的一對百斤大蠟燭,準備獻給觀世音菩薩。上山後,這對百斤蠟燭在大殿燭台上只點了一會兒,就被香燈師父吹熄,換上其他香客的小蠟燭。善士心中悶悶不樂,於是帶著孩子啟程返鄉,沒想到途中兒子突發急症往生,他無奈的帶著孩子靈柩回府。回到家門口,出來應門的正是之前往生的兒子,善士又驚又喜,詢問之下才知兒子在普陀山走失,被一位慈祥的阿婆帶回家。此時大家立即打開運回的棺木,發現裡面竟然是供養觀世音菩薩的那對百斤大蠟燭,燭身寫著:「誠意不足,退還原處」。此時面對發呆的父親,善士兒子憶起慈祥阿婆所交代過的兩句偈:「前進三米,福歸施主」,原來是觀音慈悲顯靈度化。故事說完法師詢問大家:信施的供養,大家端起飯碗該怎麼吃這碗飯?是以三善根來吃;還是以三惡根來吃?
三、修行的第一步是不為惡
性廣法師在這第一節的小單元中,先概論式的跟大家分析一下「根」的特性。原來修行的第一步是不為惡,如果我們連一點小小的惡都不讓它現形成為身口意,就能確保自己在生死輪迴的關鍵時刻,不會被牽引走向不好的惡趣。第二步,斷除根性,只要貪、瞋、癡根性在,遇境逢緣難免隨境再來輪迴。學佛長養一切諸善根,雖能確保我們在人天善處不墮惡趣,但善根不也還是一種根性嗎?人只要有根就無法避免輪迴,於是好的地方一再重複回來,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學佛的真正目的是要脫離生死輪迴,得到究竟解脫,因此我們修行的關鍵應該重於斷除根性,而不是一味的增長善根。
大環境中我們肉眼所見有根的是植物,所以法師在此以植物來做比喻。植物除了根,還有莖、葉、花、果實和種子。依佛法的因果律,我們從現象中去體悟生命的因果法則,可將一株植物的根、莖、葉視為因,花、果實、種子當作果;等待收成之前,一株植物必須經歷多少人為造作?具備累積多少因緣條件?最終我們才能獲得碩果豐收。好比之前慈航堂裡的一株蓮霧樹,當年它雖然結了滿樹的蓮霧,卻嚴重落果,而法師目前寮房邊的桃樹,儘管能結出桃子,卻個個發育不良。所以與其無所作為的停滯等待結果,不如先掌握好樹的根、莖、葉茁壯生長的因緣,我們才能收獲美好的果實。
誠然我們並不是為了來這裡照顧果樹的,出家就是為了豐收聖果。與植物生長同樣的原則,應用在我們想證聖果的修行上,在有根就無法離開造作的前題下,修行要如何入手?大家不妨先問自己都有什麼根性?都在往什麼方向造作?造作的結果在表象上呈現出什麼相狀?當所有因緣條件都具足時結果是必然的。根性如果不好就透過修行來改善,所謂英雄不怕出生低,我們不必追溯自己過去的因果,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最重要的是能掌握現在跟展望未來。過去我們已無法更改,但面對每一個當下不都還是有過去跟未來?所以如果大家能夠掌握現在,不就等於是掌握了自己的未來;過去的根性可能不好,但只要我們懂得如何修道,就能保持輪迴在最基本的人天乘道。
接著法師跟大家說一個故事,阿姜查尊者教化弟子的真實事蹟:有一回阿姜查尊者跟弟子說明天要外出,於是大家收拾好隨身行李,沒想到隔天一大早阿姜查卻宣布大家徒步前往,於是一路上弟子陸續將身上非必要的行李丟棄,直到大家身上的東西都丟棄得差不多的時候,阿姜查尊者這時宣布大家搭車。尊者到底要教導學生什麼?人的輪迴一次又一次,我們該帶什麼東西上路?這趟旅程弟子一定要放棄身上不重要的東西,生死關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唯有身口意三業是我們可以帶走的。我們的人生已經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無意的事情上,修行人走到哪裡坐下來身體就是一本書,每一個念頭升起的當下都先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法師憶起數年前與師兄性明法師斷食的經驗,經過二十多日的斷食,剛好有一位信徒拿了牛舌餅與甘蔗來供養,這兩樣食物的滋味讓法師一直難忘至今。人為什麼可以把這麼多的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其實就是因為吃太飽了。法師再舉一個佛典故事:佛陀時代,有一位死囚獲得了一次頭頂油缽過街的機會,如果油一滴不漏就可避免死刑,面對生死關頭,這個囚犯只專注頭上的油缽,完全無心留意身旁的唱歌跳舞,最終走完全程沒讓一滴油漏出而逃脫死亡。如今我們走路可以有這麼多時間左顧右盼,原因就是心裡沒有道念,忘了自己根本的重要大事。
四、愚癡是無明造作的累積
有些人來投胎時只有無貪與無瞋之根,沒有無癡善根,所以修行會比較難突破。但是無論如何依於因果律的基本原則,愚痴也是被無明造作所累積出來的,所以不用追問過去,我們修行從現在開始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氣。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遇到事情的當下我們總是要強辯,一定要回最後一句。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不生氣、不起貪心、不起瞋心,慢慢智慧就會開,事情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目犍連尊者非常關心眾生的福利,有一次到天上詢問天人升天的原因。有天人說:我前世雖然經濟不是很好,但只要我有一點東西都願意與他人分享。另一位天人說:我總是實話實說,從不花言巧語講誇大的話語。所以誠實、不妄語也可以升天。另外一位天人前世是位大富人家的幫傭,主人非常壞脾氣時常打罵她,但她從來也不生氣只是容忍,後來升天。法師說:上升天界其實非常容易,只要不瞋,所有大脾氣、小脾氣與亂甩脾氣通通不要讓它發作;不貪,不是你的東西不要拿,是你的東西簡單用多分享。其次是不妄語,講真話,也就是與無癡之根相應。
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應該好好掌握現在,因為現在是果也是因。現在中有過去果與未來因,現在的好與壞會受到過去果的影響,如果現在被人妄語,表示過去沒有做好,是過去的惡因所招感的果報,我們只能照單承受,在因果面前謙卑的低頭。但承受的當下你的反應又會招感未來的果報,因此遇到不好的事要學習讓心念轉換。如何轉換?轉換的關鍵在於覺性與智慧的開發。讓自己能從別人對我們的惡之中增長智慧,永遠告訴自己所有的過去都是好的,從失敗中得到經驗跟教訓來增長智慧,累積未來的福德資糧來支持我們繼續往前走。
我們學佛都有一段日子了,過去的已無法倒帶,法師勉勵大家改掉埋怨的習性,如果有人常來跟法師抱怨家人,法師一定不會同情他,因為話要聽兩頭,你最親的家人都埋怨,這樣的人還會好命嗎?正如一個不能肯定過去而一味埋怨現在的人,他的未來還會有好結果嗎?所以對於過去我們不要後悔,要常常懺悔把現在做好,只要現在好,未來沒有不好的,如果現在不好,表示過去不好,這樣我們的心就能夠安於現在。每個人長相不同,貧富貴賤都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正向思維,在任何結果的基礎上累積善的條件。
五、用一句佛號代替惡口
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就是上、中、下三種。你在哪個位置上?剛出家你就在最下方,這麼好的修行環境,如果遇到長輩給我們氣受,讓我們有不舒服的地方,你這個將對方變成自己長輩的因果,其實應該已經運轉了好一陣子。我們可以埋怨自己的父母、師長嗎?不要埋怨,因為父母是我們自己投胎的選擇。經典中佛陀來投胎時,父母必須福德具備某個水準才能搭配上法王。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在因果面前我們只能謙卑的低頭,遇到長輩發脾氣,做晚輩的要能忍辱。為什麼中華文化要我們孝順父母?孝順其實還可以分為色身、名身跟法身三個層面,中華文化中的孝順是奉養雙親,孝的是父母的色身。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儒家的孝是讓父母有好心情不生氣,孝的是名身。在佛法中出家修道,不只自己解脫還帶著所有的家人一起解脫,是孝順父母的法身,此中唯法供養才是真正的大孝。
持戒規範我們那些事情能做,那些不能做,我們的果報都是自己的行為製造出來的,因此遇到事情,我們的嘴巴是不是可以忍著不罵人,師父教大家凡事就唸阿彌陀佛,生氣時你就說對方你實在很阿彌陀佛,如此你就可以不惡口,將所有的瞋念都化為一句阿彌陀佛,在佛號的無量光、無量壽中,慢慢把自己惡口的業習改掉。
對治了口業,心中惡念又該如何化解?首先要努力修習禪定,禪定功夫讓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定下來不起煩惱,但就像蓋鍋蓋,壓力太大會悶燒,所以並不圓滿。須進一步修智慧,內容包括修法性、觀法相、觀因緣,觀因緣讓我們明白今天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因果律中事情都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所有現象其實都在三世因果中。有位老師查看因果後告知學生他的前世是小偷,這讓學生非常不高興、不以為然,但畢竟是過去世。被老師一講,學生的心也被震撼,就開始觀察自己,結果發現自己有一些很奇怪的習慣,比如喜歡走後門,對開鎖技術很內行等等。人與人相處投緣或不投緣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跟過去的緣份有關,過去其實並不重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我們要給未來製造好的條件,所以學佛要能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學佛修行是不是很容易,培養三善根,勤修戒、定、慧,讓戒規範我們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可為,除了戒學還必須修習禪定,禪定功夫讓我們開發智慧覺知因緣,覺知因緣就能對一切所呈現的果報了然於胸,最後修智慧斷煩惱得解脫,這就是修行。離開這些年後重回慈航堂,看到前任住持投入道場建設的用心,以一人之力帶大家建造這麼莊嚴的道場,性廣法師勉勵常住師父們應懷著感恩心,讓道業更上一層樓。祝願大家在佛法的智慧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