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的生命風華
──歐陽文風牧師《千江有水千江月》序
釋昭慧
在佛教的《雜阿含經》中,有一部述及「鬥爭」根源的經文,這是佛陀弟子中「論議第一」的摩訶迦旃延,回答一位婆羅門的精彩片段:
「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第546經,《大正藏》第二冊,頁141中~下)
世人受到貪欲的綑綁,往往為了滿足欲念,奪取利益,而彼此鬥爭不已。但是另有一種鬥爭,與實質利益的搶奪容或無關,有時這類鬥爭甚至會牴觸實質利益,卻依然讓人纏鬥不休,那就是「見欲繫著」──因宗教的見地不同、信念有異,而意圖將自己的見地強加到他人身上。
於是,宗教原本要為塵世帶來「救贖」或「解脫」的願景,卻因「見欲繫著」,而攪動厭惡與憎恨之情,相互較勁,相互排擠乃至相互殺戮。即便看似「萬緣放下」而尋求解脫的「出家」僧侶,依然「見欲繫著」而互諍不已。
這種「見欲繫著」的現象,絕非只發生於一神信仰的宗教,即便在公認「寬容」的佛教,於不同傳承之間,吾人依然可以看到「獨尊己宗」而否定他者的排他主義(如上座部聲稱「大乘非佛說」),或是「高推己宗」,而「判定高下」的包容主義(如各種模型的「判教」,以及大乘佛教的「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本書作者歐陽文風牧師,由於精通《聖經》學與系統神學,再加上身處教會,對神職與信徒的心態較為熟悉,因此在本書中,他大都例舉《聖經》及教會的「排他主義」現象,批判他們創造出暴君式的「上帝」與神學。然則為何會有排他主義出現?作者認為,那是因為許多宗教信徒害怕思想,依於「宗教導師」或「官方立場」來閱讀宗教經典;在作者看來,這就是「迷信與盲從」。於是他列舉《聖經》中的部分矛盾記載,以卸下「《聖經》等同於『天啟』」的迷信與盲從。
其次,作者從「文本的歷史背景」,來看待所有的宗教典籍(包括《聖經》),認為所有宗教都來自「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宗教典籍都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下,使用人間文字所作的表述。而人間文字有「言不及義與意猶未盡的遺憾」,宗教又會受到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的影響,因此,他引用龍樹的「八不中道」與《圓覺經》的「標月指」喻,強調讀經不應「拘泥字句」,必須脫離文字表相,讀出它的「精神」。
甚麼是《聖經》的「精神」?那就是「愛」。他說:
「最重要的不是信仰正確或正統與否,而是一個人的生命有沒有愛!因為在基督教信仰裏,沒有什麽比愛更重要了!」
從「愛」出發,就著「人」對「愛」的需求而無私地作出回應,這才能活出基督教的信仰精神。由這樣的反思,他大膽地發出了如下的言論:
「耶穌的信仰『以人為本』,這與當時的宗教領袖『以聖經為本,以傳統為本,以神為本』的神學大相徑庭!」
作者在此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絕非「唯我獨尊」的人類沙文主義,而是在關注到人對「愛」之需求的同時,戒慎恐懼乎人性的自私、軟弱與驕傲──「貪欲繫著」與「見欲繫著」,不容許任何人以「神」之名而遂「人」之私。
然則是否能夠「以愛之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到他人身上呢?毋需如此。尊重個人的宗教抉擇,這正是「源自於愛」的祝福與成全。作者於此,提出了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的主張──宗教多元主義(religious pluralism),承認各個宗教的差異與價值。他用以證成「宗教多元主義」的理由有二:
一、就社會層面而言,將宗教定位在「社會建構」與歷史脈絡,每一個宗教都是獨特的,卻非絕對獨特。因此,「基督教不是唯一的真理,其它正信宗教也有真理」。
二、就個人層面而言,宗教信仰在很多時候,「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原因是,信仰者的個別差異,可能導致他接受某一種宗教,因為該宗教思想更能引起他的共鳴。「因此我們不能說,有那一個宗教比其它宗教更優越。」吾人不妨用「藥到病除」的譬喻,來看待種種有益生命的宗教──眾生有種種病,故有種種藥。只要能對症下藥,該一味藥對患者而言就是好藥,但也正因為「人」有侷限,所以某人受用的「好藥」,對他人未必適切。要警惕自己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摸象的盲人」,不宜「絕對化了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經驗等同於事實,甚至完全無視於自己是盲人的事實」。
至於如何避免自己陷入「盲人摸象」的處境?答案就是「宗教對話」。這是一種放棄將自己的宗教視作「唯一真理」的對話態度,對話的前提不是為了降伏對方,而是為了聆聽與了解對方。作者認為,宗教之間的相互對話,可以相互學習,讓各自的信仰與神學更形豐富,並且開拓對話者的心胸與視野。
作者成長自保守教派的教會,少年時代就已受到牧長們的重視與肯定。他原可選擇留在教會同溫層中取暖,將各種排他主義的觀念予以合理化,這會讓他在教會界獲得安穩舒適的一席之地。然而作者卻有意識地選擇了一條遠離同溫層的孤寂道途,踽踽然以千山獨行。
正是在孤絕獨拔的高峰頂上,脫落迷情,了無罣礙,這使得他得以體現「千江映月」的絕妙風光,並且以仁憫蒼生的胸懷,從峰頂回到塵寰,向世人分享這份基督之愛與禪悅法喜,期待世人從「多元主義」的宗教視野,超拔「見欲繫著」而自誤、誤他、自害、害他的種種苦境。
「千江映月」而湛寂清澄,是多元宗教的價值信念,這又何嘗不是本書作者的生命風華!筆者有幸先讀為快,不但法喜盈滿,而且深受感動,爰將本書要旨作一簡要歸納,並撰序文如上。
2017/4/16 於花蓮慈善寺講《中阿含經》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