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台灣自解嚴以來,各種價值導向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成為社會革新的重要力量,在公民參與的時代浪潮中,由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啟發,佛教也並沒有缺席,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然而,許多佛教徒認為,出家人要與世無爭,不染俗塵,怎可涉世太深?他們認為人間佛教「世俗化」、「庸俗化」,對佛教從事社會慈善尚且有所質疑,更遑論體制改造的社會運動了。
因此,本期《弘誓》雙月刊推出「社會運動的佛法省思」專題,提供如理思維的佛法觀點。
首篇昭慧法師的〈社會運動的佛教哲學〉,是在第二屆「宗教與社會運動青年營」中的講記。法師提了四個問題,然後從「實然」與「應然」的角度,來分析佛教與社運是否必然連結的實況及其原理,接著從佛法省思從事社運可能發生的負面及正面效應。最後法師肯定:社運就是一場很好的修行,它是一條可以「轉凡成聖」的菩薩道。
第二篇〈佛教徒要勇敢一點,不要讓人家看不起!〉,是佛門網記者鄺志康向昭慧法師進行的訪談。法師呼籲,當社會越來越多矛盾時,應勇於表達佛弟子的佛法觀點,共願的聲音要更加堅強,否則當共業來臨時,佛教徒的默然,將讓人對佛法喪失信心,離學佛越來越遠。
第三篇佛門網編輯部所譯〈與阿姜蘇加多談個人勇氣與佛法的道德目標〉,阿姜蘇加多(Ajahn Sujato)是當代西方佛教最為睿智和果敢前衛的思想家之一,他呼籲佛教徒,應有更多勇氣,以知性和批判的方式介入社會公義的議題,否則,「如果佛教徒不發表具備智慧和慈悲的聲音,那個空檔就會由妄言和暴力填補」。
劉宇光教授〈在「Engaged Buddhism」之前——沙門不敬王者〉,則探究華人佛教「沙門不敬王者」此一傳統取向,「出世的、因而是與政治無關」之假設,釐清佛教徒個人信仰在心理層面的宗教動機,和佛教組織在現實社會中的政治態度,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林朝成教授〈公民參與時代佛教式有機農業的省思〉,則認為佛教的內修可以不離公民參與的外弘,他以福智有機農業為實例,佛教可以透過公民參與所碰觸到的經濟、人權、環境、政策、教育等領域的科際整合,將慈心不殺的理念,轉為公民參與制度的實踐,轉變農業產銷制度之共業。
以上五篇文章,分別從倫理學的理論架構,菩薩行者的親身實證,佛教歷史與社會脈絡,乃至佛教團體的實踐經驗,提供多面向的觀察與省思,希冀佛教徒突破思想與行動上的窠臼,抉擇出契合佛法、契應於公民參與時代的佛教新貌。
本期第二個主題「無諍之辯」,接續上期的「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批印』風潮」專輯。本刊前期發行之後,教界、學界反響熱烈,讓批印的囂張氣焰頓時大減。本期選刊昭慧法師的後續回應,以及微信公眾號中,大陸佛弟子幾篇反駁批印觀點的精采文章,以饗讀者。
首先,是昭慧法師的〈佛門「視冷漠無情為個人修為」的通病〉,糾正旁觀者自命修為、實則冷漠無情的錯誤心態。
接著四篇,是回應裴勇先生大作:〈校準人間佛教、重建中國佛學〉的文章。昭慧法師〈無諍之辯的佛子格調〉,指摘裴文受到批印人士的誤導且觀念上的自我矛盾。文末原本註「未完待續」,因大陸佛友的精采文論陸續出爐,法師又忙於公務與書稿,故就此打住。
庭前柏樹子〈尷尬的「校準」源流論〉,針針見血,直點對方立論之死穴!本文將裴勇先生所述「本佛、宗經、博約、重行」捻來逐一核校,發現裴先生等所認定須予「校準」的「人間佛教」,倘若依於「中國佛教傳統主流」,則將既非彼所認定之「本佛」,所「宗」之「經」又通通「是流非源」;而且批印文章又臭又長,並不「博約」,其言行毫不符合大乘之慈悲、利他「行」。
清涼法師〈名為校準,實則開歷史的倒車〉,帶領讀者複習「中正」制度的出現到被取代的歷史,提醒批印人士,不宜走回佛教老路,開歷史倒車。庭前柏樹子〈離俗尋聖,神聖不可得,得到了也是神經〉,梳理人間佛教、世俗理性與佛教的超越性、神聖性之間的關係。
其後,香港鳳凰網刊出了昭慧法師的〈誰在割裂佛教:為淵驅魚,還是海納百川?〉,譴責批印人士種種以假亂真、羅織成罪的謬論,質疑其欲割裂「中國」與「臺灣」的人間佛教,接著一連發出三道疑問,道破批印論調的混亂邏輯,並提醒批印人士:「視異議如寇讎」的跋扈心態,對總體佛教毫無益處。怒蕭〈印順法師保護了大乘佛教〉,對於批印人士認為印公導師持「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強而有力地予以駁斥。
上述諸篇讜言正論,立論精闢,切中要害,大力推薦予讀者!礙於篇幅所限,難免有遺珠之憾,將陸續於本刊後期予以轉載。
第十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將於五月27、28兩日,假佛教弘誓學院隆重登場。本屆大會以「人間佛教的跨宗派視野」為主題,除了論文發表之外,將有三本新書發表:昭慧法師的國史館口述歷史《浩蕩赴前程》,性廣法師《佛教養生學》,悟殷法師《法救思想探微》。會議精彩可期!前兩百名報名者,將獲贈《佛教養生學》一書,歡迎讀者踴躍報名,共赴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