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記一段與印順導師的因緣

邱敏捷(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

        佛教認為,人不能長生不老,有生必有死,然對於印順導師的圓寂,我們還是非常不捨,總覺得有導師同在,內心感到很溫馨、有法喜!

        記得,導師還在時,偶而都會問問師父傳道法師什麼時候再去看看導師老人家,沾一沾導師輕鬆自在、慈靄詳和的法喜!而心裡也總想,與導師的關係隨緣就好!研讀導師的著作,探究導師的思想,其實便與佛法同在,內心自然有一股喜悅與溫暖。因此,我在學位論文完成後,也沒再抽空去探望導師老人家,倒是有機會到嘉義妙雲蘭若獲睹導師撰寫《中國禪宗史》的手稿,並參觀他在那裏閉關閱藏的關房。然而,導師走了!這幾年在慈濟證嚴上人及其醫療團隊等細心呵護的照顧下,導師於六月四日上午十時七分,安然捨報。
我們好想再瞻仰他一面。昨天(六月五日)中午隨傳道法師、德源法師搭上由高雄飛往花蓮的班機,一路看著各家報紙記者對於導師簡要、忠實而貼切的報導,內心與有榮焉,且充滿感恩、懷念之情。是的!這樣一位當代佛教高僧,實在是很值得我們好好去作最後的頂禮!

        在慈濟大學追思堂念誦著本師釋迦牟尼佛號、瞻仰著導師的遺容,導師真像是睡著了的樣子,無病無痛、輕鬆自在,如幾年前所見一般!我們知道是這身肉體疲累、鬆垮了,而不是他的心。誠如民生報記者所載:「心永遠不離少壯時代的歡喜,願生生世世停駐在這苦難人間。……這是慶祝百歲嵩壽時,坐在輪椅上的印順導師雖齒已落、音已啞,依然堅持的生命態度。」是的!導師給人的就是這種對佛法的法喜與信心、生命的尊重與教化。撰述著作中,有他對流傳二千多年的佛教思想的反省與抉擇:「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生活實踐中,有他個人平實、自在、謙和、不逢迎的僧格。

        導師著作的思想風格,包括他展現出來的人格典範,一直都給人一種「氣派」、「寬闊」的感覺。他說自己不是一宗一派的徒裔,也不教我們僅做一宗一派的信徒。
 

        記得我在南師求學時代(民國六十七年間)參加佛學社,書架上有不少的《妙雲集》,可是沒有人講給我們聽,也不知道作者印順導師是誰?總是多少多少看一點一點。畢業後(民國七十年),分發到高雄教書,因為同事的關係,認識了唐一玄老居士——我心目中一位可親可愛的智慧長者。他常常教誨我們的一句話是:「不翻舊業,不妄想。」而唐老居士與印順導師也有很深的法緣。

        這些學佛的因緣,讓我就讀研究所時想再進一步接觸、研究佛學。非常感謝傳道法師講了那麼多的導師的著作,包括《妙雲集》與《空之探究》等著作,且讓我有隨時請益的機會,可以由此進入導師佛教思想的殿堂。加上我又榮幸地得到台大楊惠南教授的指導,才真的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導師的佛教思想。
 

  所謂「含其英,咀其華,必然得它好處」,經歷數年的耕耘,好不容易勉勉強強完成了學位論文《印順佛教思想研究》,談不上對導師的思想有多少深刻的認識與體會。後來陸陸續續的參加「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寫了幾篇有關導師思想的小文章,忝為導師祝壽的論文,包括〈從僧肇到印順導師——《肇論》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兩性平等意識及其影響〉與〈印順《中國禪宗史》的特色——兼論其觀點之影響〉等,期從各個角度的探究去分析、釐清導師的思想。在撰寫的過程中,除了就問題點作學術論述外,尤深化、廣化地親近了導師的著作,這是讓人感到非常喜悅、甜美的一件事。

  回顧這期間,曾多次隨傳道法師北上台中拜見導師,分別記有〈參學記──隨訪印順導師〉、〈生活修行之旅──參訪印順導師〉與〈博論通經的人師──印順導師〉等三篇短文。導師曾勉勵道:「讀經論要有信仰,從信仰的角度來讀就受益,不要僅作學術研究。」這種以佛法之信仰實踐為主導的佛法研究,就如導師所提倡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與精神。

  他生前圓寂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生前的平凡、平淡,身後的從簡、從樸:「不發訃文、不傳供、遺體從速火化」,簡樸、平實的作風一如他生前。我想,瞻仰的信眾應該很能夠感受到這樣的道風。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