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追思與佛法普渡的法宴
——108年昭慧法師「地藏法會」開示
筆錄/張沛寧‧修潤/釋耀行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是個好日子,昨天我們住眾和布置會場的志工都在傷腦筋,萬一颱風來了該怎麼辦?壇場內有這麼多蓮位,整個的設計不足以抵擋強烈的颱風,很不得已的情況下想了一個方案,若颱風來襲,如果連帳棚都沒辦法使用,那就要在齋堂牆邊立起蓮位,普渡的物資也都要放到裡面來。雖然氣象報告顯示颱風偏南,但還是擔心會出現誤差,畢竟颱風總是說轉頭就轉頭;然而最後我們還是決定一切如常,幸好今日非常殊勝,今年的地藏法會成為歷年來最舒服的一次,沒有太熱,又不至於下雨,感覺相當不錯。
一、法會緣起
學院一年裡只有兩次法會,一個是在四月初八之前或四月初八當日的浴佛法會。這一天大家扶老攜幼來到這裡,很多村民平時不習慣走動道場,但是這一天他一定要來。人們覺得浴佛是給自己一個祝福,我們也很樂意和村民們結個好緣,那半天的所有供養在扣除法會開支後,全部捐作觀音區中小學的弱勢學生助學金,已經行之有年。除此之外便是今日的地藏法會,就在地藏菩薩的誕辰農曆七月三十,通常也都會提前舉辦。弘誓的地藏法會不是跟著民間信仰在中元節前舉辦,我們的心情也不只是普渡的概念,「普渡」是民間擷取了佛法,套入到民俗信仰裡而構成的概念,但我們希望不只有普渡,而是有更多其他的意義。大家一起緬懷地藏菩薩偉大的精神,誦持《地藏菩薩本願經》,複習一遍,看看佛陀和地藏菩薩是如何的諄諄教誨,告訴我們如何讓生命離苦得樂究竟清淨,這是我們在七月法會時會選《地藏經》的原因。帶著大家誦完了《地藏經》,晚上再以「大蒙山施食」的方式來做普渡。
二、普同供養的意義
剛剛講到「普渡」的概念其實也源自於佛家,佛家認為所有眾生都是在六道輪迴、五趣輪轉,從天界到地獄都有可能是受生之處。當然,心愈善良愈往上升,心愈灰暗愈往下沉,上升或下沉受到我們業力的支配。中國人的傳統信仰是人死為鬼,所有人死了以後都變成鬼,從商朝甚至更早以來就這樣信仰。鬼需要被祭祀奉饗,因為祂會口渴、飢餓,卻不能自己備辦飲食,那誰要來做這件事情呢?由子孫來做。子孫應該定期的祭祀奉饗自己的祖先,所以為什麼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孫是件很嚴重的事情,因為死了以後沒人祭拜。有的人可能會想沒有子孫跟孝順何干,如果你連結上人死為鬼的觀念,就能理解為什麼沒有後代會成為不孝中的至大不孝。父母在生時他能動手動腳自己來,可是走了以後無依無靠就要靠我們,若我們沒有生養後代他們就慘了,因此,沒有生養成為了最大的不孝。
但是就佛家來看,人不見得死後為鬼,祭祀奉饗的概念就稍稍淡化一些。有比丘問過佛陀,人死之後供養食物對亡者有效還是無效?佛陀回答,有時候有效,有時候無效。為什麼?假設死去的親人是落入鬼道,那麼供養食物就有效,他若不是落入鬼道也就無效。在佛法的概念裡面,親人不必然會落入鬼道,因此也不必然要用祭祀奉饗的方式來供養他。再來講到「普渡」,有子孫的人能接受供養,沒子孫的人怎麼辦呢?不就成了孤魂野鬼嗎?所以有些民間的善心人士將他們集中起來共同祭祀,成為大眾爺、有應公、姑娘廟一類的陰廟。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意思是如果祭祀的對象不是自己的祖宗,那一定是諂媚,一定是希望他給你某些回饋。例如:開個明牌。否則為什麼要拜他呢?所以在儒家以家庭宗族為本位的制度下,對於十方大地無祀孤魂確實有安頓的需要,但又告訴我們如果不是你家的鬼你卻去拜他那就叫諂媚,這在心態上就有點令人忐忑了,到底要不要去照顧他們?照顧就叫諂媚嗎?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形成一種很好的融合,在佛法的倫理之中,把祭祀十方大地孤魂的概念改成普渡,不是為了諂媚或為了求得好處,而是「無住相而布施」,類似普同供養的意思,普同度化他們,但並不期待他們給予回饋,這就是普渡的概念。中國認為農曆七月是鬼月,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鬼門打開,到七月三十鬼門關前諸事不宜,有許多禁忌。佛法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選擇盡量去轉化,而不去否決整個社會的運作。因為一旦選擇否決就會形成對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個過程一定會有暴力。佛陀的溫和態度並不希望用暴力的方式,而是根據現有的狀態、觀念、制度,融入佛法的精神慢慢轉化。中國古代孔子責備諂媚的人,但諂媚的人有因此減少嗎?並沒有。史書說:「楚國皆淫祀」,「淫祀」指的是氾濫的祭祀,到處氾濫的宮廟神壇是自古皆然,總是有些人有敏感的體質能跟無形的空間互通聲息,可以明確知道對方的索求,進一步形成一種互利交易的關係,這種事情在各地民俗之中都是一樣的,全世界的文化體系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歐洲比較沒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基督宗教雷厲風行,一神信仰非常強大,完全不允許有異端的祭祀,甚至有被處死的女巫;伊斯蘭教亦是一神信仰,同樣不允許淫祀的情況;除此之外淫祀真的相當的多。
佛法並不會高控制的要求信徒這些通通都不要,而是採取轉化的方式,所以普渡的概念也是挺好的。等到佛法慢慢的和華人社會固有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成為中國固有文化的一部份,這時很多佛教的概念和詞彙已經融入到民間,普渡就是如此。民間的人說到普渡的時候可能沒有意會到和佛教有關,其實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翻轉,不再只是對無祀孤魂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祭祀奉饗,而是無所求的幫助他們。既然對他們是如此,那對我們的親人呢?佛陀說祭祀奉饗只對落入鬼道的眾生有效,我們雖然祝福親人們往生淨土、天界,或早日投胎做好人家兒女,但是為人子女者總是十分懷念亡故的親人,想為他做點甚麼,因此在華人的社會裡面,漸漸的沉澱出所謂的春秋二祭,春是清明節,秋則在農曆七月。我們於是更明確的瞭解辦地藏法會的原因,普同供養一切無祀孤魂是其中一個目的,不含任何期待和獲得回饋的雜染念頭,純粹是普同供養;而對於自己亡故的親人,我們恭恭敬敬的書寫他的大名蓮位,象徵我們對他們的懷念,祭祀奉饗之外還一起誦經迴向。
三、地藏菩薩永遠不捨苦難眾生
我們對自己亡故的親人有很深的懷念,但不能夠只在哀傷憂嘆之中過日子,這是亡故親人不希望看到的場面,他們期待看見我們快樂,期待我們生命充滿希望,不要憂憂戚戚。哀傷不但解決不了問題,也拖垮自己的情緒跟身體,然而思念亡故親人是一種很正常的感情,要如何運用這份情感,對自己和亡故親人都做出正向的意義,最好的方式就在《地藏經》裡面。大家今天從早上唸到下午,複習了一遍,在這裡告訴我們業力果報的原理,讓我們知道六道之中最苦的眾生就是地獄眾生,但是即便到了那個被禁錮、苦到極點,無時無刻不在痛苦狀態的地方,我們都還有希望。《地藏經》的重點不在於告訴我們地獄有多苦,而是要告訴我們還有希望,地藏菩薩永遠不會捨棄我們。佛陀教化希望我們不要下到地獄,地藏菩薩更是一馬當先到地獄一個一個度化他們,希望他們轉出地獄之門上升人間、天上。
這個工作很辛苦,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你最不願意做?又髒又臭、又高危險的工作人們一定不願意做。地藏菩薩就是要到這樣一個又髒又臭,耳根隨時聽到哀嚎,眼睛所見慘不忍睹的地方。捫心自問這樣的地方你我誰願意去呢?地藏菩薩去了,不是為了要拿高薪,而是捨不得看到這些眾生受苦。《地藏經》從地藏菩薩這樣一個典範人物說起,他怎麼有這麼大的願力要到那裡去呢?原來這起始於他的孝心,婆羅門女發大願歸敬三寶、護持修道,做種種的善法,這點點滴滴的功德對她亡故的母親有幫助。婆羅門女的母親在生時有很多的錯誤,但是地獄中卻沒有她的母親,母親到忉利天去了,因為婆羅門女有許多的功德,在經裡都一一記載。即便我們的親人已經往生,我們還是能為他做點甚麼,我們點點滴滴的善迴向給他,對他都有幫助。這鼓勵了婆羅門女,願意發出大願,走向最多痛苦的地方,去幫助地獄的眾生,希望以此轉出好因緣,能讓更多天下滔滔父母都上升到好地方,希望天下滔滔的子女都能為自己亡故的父母,作一些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地藏經》中,地藏菩薩親自一馬當先到地獄去教化眾生,給我們很豐富正向的指引,告訴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在惡業因果的網絡裡面,如何轉掉惡業因緣而趨向於善,將黑暗中最惡劣的環境轉向光明和喜樂。雖然《地藏經》也講了許多地獄的名稱和種種地獄眾生的苦,但是整個情境其實是教我們,我們永遠有希望,永遠都要不放棄自己、不放棄我們的親人,從我們每個人自己做起。這樣的教導在華人世界裡很受重視,雖然《地藏經》的版本也有一些文獻學的說法,但是《地藏經》的道理還是非常純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喜歡讀《地藏經》,特別是在有家人亡故時。
四、利益亡故父母的最好方法
諸經如此多,為什麼偏偏與《地藏經》連結?一定有其理由。念《阿彌陀經》祝福亡者到淨土,念《地藏經》是為了叮嚀我們,對於亡故的親人不是甚麼都不能做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再來,我們尊敬和緬懷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對最苦難的眾生永遠都不離不棄。我們也許沒有這麼偉大,但我們要有慚愧心,要嚮往趨向於此。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也許沒有辦法如此偉大,但我們不能疏忽自己能做甚麼,要以菩薩為目標、為榜樣趨向於這條路。要克服我們對自己的舒適要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喜歡追求舒適,這是根深蒂固的,就像有的人可能為了自身的舒適,而動手調整空調的溫度;有的人身上容易發出汗臭味令身邊的人退避三舍,藉此去設想地藏菩薩多偉大,一點空氣冷熱變化都令我們難以忍受,一點酸臭的味道就令我們覺得噁心,可是菩薩卻是這樣水裡來火裡去,所以要做菩薩的小跟班還要跟得起才行,要能心心念念著如何為他人提供舒適的環境,而不是如何排除萬難為自己提供舒適的環境。假設我們的心能趨向於此,我們就跟得起地藏菩薩。如果老是在想著自己舒適快樂,那是跟不起地藏菩薩。
我們都有爸爸、媽媽,父母恩重難報,如果父母已經歸敬三寶,念佛不斷,禪修圓滿,那這是我們的人生福氣,不用掛心他們,父母已經往生到很好的地方。為人子女最大的幸福就是,很肯定父母已經到了很好的地方,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再怎麼自私自利,總要想我還有我的爸爸、媽媽,父母提供我一輩子舒適的環境、健康的身體、豐富的知識。如何來為父母打造舒適的環境?不只是在生的時候打造,等到他們往生了,依然心心念念期待他在一個舒適和喜樂的環境,這是我們做子女的心情。所以即便踮踮自己的分量,好像跟隨地藏菩薩不是那麼的容易,和自己的習性有所隔礙,但是念在父母恩重,也要多多少少投入。不一定要像地藏菩薩一樣往地獄去,《地藏菩薩本願經》裡有教很多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念佛、供奉、誦經、佈施。這些對我們來說是相對容易的,沒有叫我們水裡來火裡去,佛陀與菩薩善教,不會輕易把我們嚇跑,而是告訴我們可以做哪些事,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
所以,我們每年一度複習一遍《地藏經》,不是複習完畢就放在那裡,要記得我們可以做這些事情來幫助我的父母親,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乃至於對我有恩的人們。各行各業成就了我們的生活品質,當你念眾生恩的時候,願意做這些事情來回報對我有恩的人,我們就在《地藏經》中學到讓眾生喜樂也讓自己喜樂的法門,讓我們感覺人生是充滿希望的,為自己的父母、亡故親人、有恩之人,做這些事情永遠都不嫌遲,這是給我們最大的鼓勵。今天地藏菩薩的誕辰,我們在這裡緬懷他、供養他、感恩他,也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