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觀點探討老年照護
鄭幸讚、蔡美華、張月琴(本院專修部三年級學生)
前言
過去的中國社會傳統觀念,是多子多孫多福壽,走大家庭結構,子孫滿堂,提倡孝道教育,養子以防老。但台灣受西化影響,現況是走小家庭形態,趨向少子化,甚至年輕人晚婚、不結婚生子,延伸出社會人口老年化,使老病人口缺乏兒女照顧,而須請外人陪伴、照顧,及至老年仍得照顧老者長輩,或者夫妻兩人白頭偕老,必須互相照顧、扶持的情境。更須關懷的是貧病、獨身,無助的老人,成為社會的照護問題。
釋迦牟尼佛體悟人生真諦,推動四諦法輪,教說緣起法: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這是佛法最核心的所在,說明了人的生死因緣,無生無滅,有生無不死者。
台灣人口老年化趨勢
為衡量一個國家/地區人口老化程度之指標,即每100個65歲以上人口對14歲以下人口之比,指數越高,代表高老齡化情況越嚴重。
看台灣人口老化指數曲線的趨勢,106年將是指數破百的關鍵年,也就是老年人口多過年少小孩的轉折年(表1)。《雜阿含》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所謂的「世間」就是五蘊、六處。煩惱,就是指我們的身心以及身心作用所起的煩惱。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因緣條件是很複雜而不是單一的;凡是緣起而形成的一切法,由於因緣條件的變動,最後必然會歸於滅。有這麼說:「未知死,焉知生。」不對老年預做安排,生活中定有缺憾。年少小孩是生機,老年人口是生活錦囊;善盡對老年人口的生活照護,可從中獲得美善生活的智慧。
表1、台灣人口老化指數表:[1]
年/月 |
91/1 |
93/1 |
95/1 |
97/1 |
99/1 |
101/1 |
103/1 |
105/1 |
老化指數 |
42.49 |
46.88 |
52.39 |
58.44 |
65.41 |
72.60 |
80.98 |
92.91 |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台灣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05年是11%,至114年將跳升到20%;短短10年,將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106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超過14歲以下的人口總數,首度交叉翻轉,台灣人口結構已出現變化,老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老人照護問題將愈來愈嚴重。
台灣老年人口照護現狀
目前,台灣2300萬人中,約11%、276萬名是老人,這些老人中又有14%、約46萬人屬於失能或失智;其中,有4萬人住在養護機構,近4萬人住在護理之家,高達近20萬人聘請外籍看護工,剩下17萬老人,幸運的有家人照顧,還有部分根本乏人照顧者。值得注意的是,外勞輸出國若減少或取消名額,這20萬的龐大照護缺口,將落在誰身上?
幾個社會實例:
1、105年1月26日,各大報都刊登一則震撼的新聞:
〈全台最孝順媳婦,悶死公公再尋短〉,鄰居不敢相信這位一直照顧阿嬤和婆婆直到過世的媳婦,會做出這種事;她的公公3年前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長媳的她,白天當看護工,中午要趕回家準備午餐給公公吃,晚間還得繼續照顧,工作、家庭兩頭燒長達10年。
2、105年3月21日,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為顧病母辭職,女強人悶宅10年〉,今年才50歲,且擁有國內一流國立大學文憑、豐富媒體工作經驗的小季,為了照顧媽媽,已在家待業10年以上,她說:「若家中病弱的老媽媽能獲得妥善照顧,職場又夠友善,我何嘗不願回去工作!」
老年照護的展望
從「緣起」經文,佛陀云:「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2]眾生根性、意樂有其個別差異的事實,但它也指向一個普遍而一致的黃金律──自通之法,以此證成「護生」的道德法則。它可以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乃至多元的倫理判斷與倫理實踐。只要信守「護生」的相關規範,無論是只求取生命當前未來的平安喜樂(生人、天趣),還是求取生命的究竟解脫(證阿羅漢),抑或是求取無上正覺的究極圓滿(成就佛道),都是可以達到的目標。[3]
老年並非就需要照護,但明確代表的意義是「風燭殘年,終將煙滅。」佛教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敎化眾生,是對老年的生命教育,期能悟道,對治煩惱,正視老死。
不同的文化圈對於老年人有著不同的定義。由於生命的周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壯年到老年的分界線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認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進入了老年,有的人認為退休是進入老年的一個標誌。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5周歲以上的人群。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規定為60周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4]
內政部評估,台灣老年人口長照期間,平均需要7.9年;但希望盡量縮短年限,像瑞典的目標,是將疾病期壓縮到1個月,不要讓老人久病臥床,或是長期失能,前期就盡量促進老人健康,還能動就盡量不要別人照顧。
政府對老人的長照政策
台灣早在1997年就有「十年長期照護計畫」,但因預算不足,一直沒有積極推動。520即將上任的新總統蔡英文,內定政務委員林萬億,規畫長照政策〈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1、除了獨居老人,每個家庭裡通常有一個主要照護者,公共資源必須去支持這個人;給予喘息,提供服務和照護訓練,像德國還給予照顧者津貼。
2、依照老人不同情況,所需照護也不同,一般可分成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三種。
A. 居家式:只須專業人士去做居家服務,陪伴、送餐、做復健、協助老人翻身、餵餐、定時吃藥等,以維持老人健康。另外還有到宅醫護,目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老人住院。老人不是病人,他只是衰老,有時只要量量血壓、定期照顧一些慢性病。
B. 社區式:社區式的照護也是不錯的選擇,就像過去把小孩送到托兒所,現在則把老人送到托老所,讓老人有人陪伴、照顧,還有事可做,也多了社交生活,家人可得到喘息機會,收費又比送往全天候的養護機構便宜。
C. 機構式:機構的住宿型照顧,通常是失能、須插管的老人,家庭無能力專職照顧者,才送到這類養護機構。
3、培養本土在地的照護員和社工,有足夠的人才,是維持長照市場發展最重要的核心。
4、推動在地特色的老化服務;像是,將客家人傳統的伙房改成社區型的老人照護中心,或是原住民特色的共食長照,建立以老人為主的環境,不宜切斷老人和家庭的關係。
5、訂定長照政策,與民間企業合作,提供優惠政策,激勵更多企業願意投入,讓市場更快發展到位。使高齡者對於照護機構或者服務的期待能有足夠而多元的選擇,能有滿足個別需求的品質,要使不同經濟條件者能負擔得起。
6、要先建置服務系統,設評鑑機制,隨時審視業者,不適合就不要發放執照。
7、長照系統和健保系統不一樣,考慮把遺產稅從10%提高至20%,再加上房市合一稅等,總計可有300多億元的長照預算。
社會上老年人口的活動、居住選擇
目前台灣社會一般人的退休年齡在65歲左右,隨個人因緣不同,有的提前,有的延後。退休後的老人經歷了近40年的民主政治發展,也已累積了過去數十年經濟成長階段的人生歷練,對於職埸退休後的生活規劃是多元的。
1、台灣社會數十年發展出來的健全社福團體,提供了退休老年無償服務社會的志工機會。
2、寬頻網路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快速發展,方便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社群的溝通,加上資訊取得快速、方便,退休後的生活是忙碌的;終生學習、休閒活動、旅遊觀光、社會服務、環保服務等都是有意義的。
表2、民國95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居住調查
單位:%
民國 |
獨居 |
夫妻2人 |
與子女 同住 |
祖孫 2代 |
與非直系親屬 同住 |
安、療養機構 |
其他 |
75年 |
11.5 |
14.0 |
70.2 |
2.5 |
0.8 |
1.0 |
|
85年 |
12.3 |
20.6 |
64.3 |
1.4 |
0.9 |
0.5 |
|
91年 |
8.5 |
19.5 |
61.7 |
2.0 |
0.6 |
7.5 |
0.2 |
女 |
8.8 |
14.4 |
67.9 |
2.4 |
0.6 |
5.7 |
0.2 |
男 |
8.3 |
24.1 |
55.9 |
1.7 |
0.7 |
9.2 |
0.1 |
60+歲 女 |
7.4 |
15.4 |
69.9 |
2.5 |
0.4 |
4.2 |
0.2 |
男 |
7.0 |
22.4 |
61.6 |
1.6 |
0.6 |
6.8 |
0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第3局第2科,95年7月4日資料
表2雖然是10年前的資料,從趨勢上看,老年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是下降的,以最近房仲資料顯示,儘達三成七而已,顯然獨居人口及老夫婦同住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住安養機構的觀念,似乎已漸被接受為選項之一。
結論
緣起法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修行最重要的地方!真正能深入瞭解緣起的內涵,明白萬法的形成以及變化流轉,最後必歸於滅的內容,這樣的智慧叫法住智。佛法的次第就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如果沒有瞭解生死的因果內涵,又如何證得涅槃解脫?
從佛教觀點探討老年照護,不以「病」為重,以「涅槃寂滅」為樂。佛教界所特重的,是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了。
老年生活盡量不要別人照顧,過健康、快樂的生活──養老,已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各個國家都會依據自身的國情,制定相關的養老模式和體制。德國備受追捧的「同居式」養老模式──「搭伴養老」,有另一種感悟和啓發!進安養院養老,是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安養院裡的單調生活,就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式」的老年生活;雖然老人們生活在同一間屋子裡,但平時他們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個週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麼到附近城市旅遊,要麼到劇院聽、看歌劇。如果平日裡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顧或幫助購物等。
在德國,子女結婚後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德國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已成為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台灣的家庭現況也漸形雷同,老年化的趨勢提醒「老年養生」的重要,因此性廣法師所提倡之「人間佛教禪法」,值得在老年生活場域大力發揚,以達縮短老年臨終臥床時間,追求「禪靜涅槃」為樂。